背靠移动通讯巨头中国联通和银行业“零售之王”招商银行,招联消费金融创立以来在消费金融市场上跑马圈地,一路进击,攻势凌厉。仅用5年时间,便夺下消费金融霸主之位。2018年-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分别实现净利润12.53亿元、14.66亿元、16.68亿元;与此同时,招联消费金融的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达到1024亿元,在持牌消费金融中名列首位。

  要承认,单纯从资本的角度来讲,招联消费金融是一家相当成功的企业。但是,置于国企股东大背景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下,招联消费金融过去5年的成就则变得无比苍白,其盈利秘诀同样不值得骄傲。

  招联消费金融在次贷市场崛起的过程,也是数千万次贷群体“信用污染”加速恶化的过程。以招联消金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携手华尔街归来的金融精英,凭借精密的大数据算法和精准的用户画像,将现金贷广告推送到用户智能手机上,那场景,像极了一支船坚炮利的正规军包围成千上万两手空空的流民。后者除了投降和任人宰割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好的出路。

  这也是过去十余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过度深化的缩影,也是最让人诟病的地方。金融资本挟持技术优势进行监管套利,而金融消费者沦为最大的牺牲品。

  招联消费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实并不光彩。

  一、业绩不俗,ROE下滑趋势明显

  首先,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招联过去五年的经营业绩。

  2016年-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在营收和净利润增长上表现强劲。其中,营收分别为11.91亿元、41.63亿元、69.56亿元、107.40亿元和128.16亿元;2017年-2019年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49%、67%、54%,2020年受疫情影响,招联消费金融营收增速开始放缓,增速为19%。

  净利润方面,过去五年分别为3.36亿元、11.89亿元、12.53亿元、14.66亿元和16.68亿元;2017年至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54%、5%、17%;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速为14%。


  贷款余额方面,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贷款余额超过千亿,达到1024亿元,稳居持牌消费金融第一名。


  资产规模方面,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关口,较2016年末增长484%;公司2020年末净资产为110.28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390%。

  过去三年,招联消费金融的杠杆率在9.5-9.9左右,已达到持牌机构的杠杆上限。


  招联消费金融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如何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两个指标: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率方面,过去三年,招联消费金融的净利润率下滑较快,从18%降至13%。

  净资产收益率方面,招联消费金融的ROE过去三年保持在15%左右,但呈现出下滑趋势。


  和同业比起来,招联消费金融虽然净利润第一,但其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并不占优势。例如,兴业消金2020年的ROE超过了30%;平均资产回报率上,招联消费金融2019为1.75,兴业消金为3.46。


  源自中诚信评级报告。

  二、资产质量恶化,坏账核销比例升至7.36%

  2018 年末、2019 年末和 2020 年末,招联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3%、1.77%和1.78%。这些数字表明,招联消费金融纸面上的资产质量非常优良。

  实际情况如何呢?

  从逾期贷款看,2020年逾期贷款规模为30.86亿元,反而比2019年还下降了。要知道,2020年是疫情年,大批人短暂失业或失去收入,所有金融机构的逾期水平都在上升,次贷群体的逾期表现更加糟糕。美国监管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个人消费信贷逾期率达到了15%-20%。

  招联消费金融是如何做到贷款规模放大的同时,逾期总额反而下滑的?这是个数学奇迹。


  我们统计了2016年-2020年招联消费金贷款减值准备的变动情况(如下图),2018年-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坏账核销金额大幅增加,分别为33.45亿元、54.53亿元,75.41亿元,分别占同期贷款余额的4.83%、6.19%、7.36%,增速很快。

  巨额的坏账核销表明,招联消费金融的资产质量过去几年正在逐步恶化中,并没有走稳或逆转的趋势,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虽然招联消费金融的拨备依然充足,但资产质量的下行是个无底洞,招联消金要维持高拨备,只能不断做大规模。一旦规模停止增长或下滑,下降的拨备和上升的坏账将引爆风险。类似的案例此前已经有了。



  三、盈利的秘密

  招联消费金融如何在5年内成为消金霸主,其盈利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放贷业务要提高营收,有两个基本途径:

  1、提高放贷规模,规模越大,营收越高;蚂蚁集团就是最好的例子,以2.1万亿规模的小额信贷业务,在2020年贡献了570多亿的净利润。招联消费金融的信贷业务放量很快,仅用5年时间将贷款余额做到了千亿规模,而捷信消费金融达到千亿规模花了近10年。

  但是信贷行业比较特殊,规模越大,伴随的风险越高。招联消费金融近三年的坏账核销数据也表明,其客群愈下沉,其资产质量愈加恶化。

  2、提高贷利率。对小额信贷机构来说,提高利率对提高盈利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2018年-2020年的数据看,招联消费金融贷款余额的增速低于利息收入增速,这说明,招联消费金融的贷款利率在逐步走高,通过提高利率保证营收更快的增长。

  从下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2018年后,招联消费金融的利息支出(即资金成本)实际上下降了(考虑到放贷规模扩大了)。这也意味着,招联消费金融赚取的利差走高。


  招联消费金融的利率有多高?招联消金APP里显示,其年化利率最低7.3%起。这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数字,可是,招联消费金融的实际利率并没有这么美好。


  中诚信评级报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9月末,招联消金累计授信客户4311.42万户,累计发放贷款 9416.19亿元,平均贷款利率在19.06%左右;截至2019年6月末,招联消费金融的平均贷款利率为19.29%;截至2018年末,招联消费金融的平均贷款利率为18%左右

  这仅是平均数据而已,实际借贷中,很多用户的利率要远远超过20%,最高达35.9%。

  例如,大量用户在某社区平台发文称,招联金融给他们的贷款利率为日利率0.9%-0.95%之间,折合年化利率33%-35%。


  在新浪旗下的黑猫投诉平台上,一名借款人投诉称,招联消费金融的贷款年化利率高达35.868%,无限接近国家规定红线。他贴出的合同显示,贷款日利率为0.98%,年化利率为35.868%,此利率是基于合同签署前一个工作日LPR加上32.018% 形成。

  招联消费金融没有解释为何贷款利率是LPR+32.018%。最高法最新颁布的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是LPR的4倍。当然,有说法称,持牌机构不受限于这一上限。那么,能约束招联消费金融的就只有此前的“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规定。

  即便按照24%的借贷利率上限来看,招联消费金融的放贷利率也远远超越了法定红线。招联消费金融的借款人可以不支付超过24%以上的所有利率和其他费用。

  在上述合同中,招联消费金融还规定,贷款人可以收取50%的逾期罚息。这意味着什么,按35.868%的年化利率计算,如果借款人逾期,则意味着要承担53.8%的总费率。


  这真的是招联消费金融机构宣传的“普惠金融”吗?

  四、行业应和“掠夺性放贷”说不

  国际上看,创新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在和传统的乱放贷、高罚息行为说再见。

  澳大利亚的消费分期巨头Afterpay将罚金上限定为订单金额的25%,最高不超过8澳元。该公司认为,这将鼓励借款人负责任消费和借贷。

  美国金融科技独角兽SoFi除了贷款利息外,不收取手续费,也不收逾期罚息;美国先买后付的金融科技公司Sunbit规定,不论贷款金额多少,逾期10天以上只支付10美元罚金,不再额外收取其他费用。美国金融科技公司Affirm不收取任何罚息和罚款。

  这些变化背后反映了,在大数据时代,国际金融科技公司更加强调金融产品的社会责任属性,比传统金融机构和信用卡等更坚定地“以用户为中心”,“负责任贷款”。

  从这点来看,招联消费金融为代表的部分持牌机构在价值观上仍然处于放贷的丛林时代。先进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没有被用于赋能普惠金融和服务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而是被用来从事“掠夺性放贷”。

  在信贷领域,“负责任贷款”(Responsiblelending),就是在审批每一笔贷款前,放贷机构都应了解清楚借款人的贷款诉求、经济状况,并据此作出理性评估:贷款金额是否满足该客户的需求;客户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

  与“负责任贷款”对应的就是“掠夺性贷款”(predatory loans),指放贷方以不公平、误导性、或不可负担的条款向借款人放贷,其对象通常为低信用、控制力弱的年轻群体、社会边缘或底层群体。

  人们常常有很多误解,以为只有714现金贷才是“掠夺性贷款”,其实不然。

  “掠夺性贷款”有很多表现形式,有时表现为高利率,有时表现为向低信用人群推销不适合的信贷产品。无论以何种面目示人,其最终结果都是让借款人陷入难以脱身的债务陷阱。

  相对于赤裸裸的高利贷,人们往往忽视“不可负担”的“掠夺性贷款”的危害。

  就小额消费信贷而言,它的主要客群是次贷人群(sub-prime)。虽然包括招联消费金融在内的金融科技公司声称,自己的客群是Near-prime(次优)人群,但实践中均下沉至sub-prime(次级)市场。

  对次级市场的借款人过度授信,结果就是下沉市场大范围的信贷污染,“多头借贷”或“共债人士”急剧增加。

  招联消费金融拥有4311万授信用户,2019年,其发放贷款笔均贷款金额为3124元;2020 年前三季度,公司发放贷款笔均贷款金额为4227.95元。

  从用户公开的大量借款信息看,很多多头借款人被困在招联消费金融的高费率陷阱无法自拔,借新还旧、苦苦挣扎数年后,不少用户逾期后被列入黑名单,被起诉,成为“信贷污染”大军中的一员。

  这些悲伤的故事,在招联消费金融耀眼的业绩面前,都被刻意淡化了。

  我不清楚招联消费金融是否建立了内部的社会责任评估指标,但是,简单来看的话,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评估普惠金融,一个是可得性(availability),另一个是可负担(Affordability)。招联消费金融的全线上放贷模式的确提升了小额信贷的可得性,但与此同时,“可负担”性大大恶化了。

  恶化的原因有很多,有借款人的无知和缺乏自律,也有放贷机构的贪婪和恶意诱导。从借贷双方的知识和力量对比来说,放贷机构无疑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例如,招联消费金融在APP借款页面注明,年化最低利率7.3%起,这显然有故意误导和诱导的嫌疑。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金融机构不可能给次贷群体发放利率7%的贷款,除非它准备做慈善。

  再如,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过,南京一名“211”大学毕业生跳楼自杀,死前1年从10家持牌金融机构贷款36次,放贷次数最多的是招联金融,一年放贷16次。

  借款人真的需要一年借款16次吗?如果招联消费金融的大数据风控有一点点正确价值观的话,都不会默许这么高频率的放贷行为。这就是赤裸的“掠夺性贷款”,因为它罔顾借款人的真实需求和真实偿还能力,逐利成为机构唯一的原始驱动力。

  这样的消费金融不应该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020年12月14日,《 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文章《合力倡导理性消费适度借贷》,文章指出:

  

“倡导理性消费、适度借贷,消费信贷金融机构责无旁贷。”

  一些消费信贷机构降低准入门槛,用一些小优惠吸引年轻消费者使用信贷产品,一旦消费者想退出产品,却设置种种障碍。一些信贷类金融广告没有发布实际的年化利率水平,而是用表面上看起来较低的“日利率”“月利率”误导年轻消费者。还有一些机构在消费场景中诱导、刺激超前消费,没有提醒年轻消费者应当承担的还款义务。

  《 人民日报 》称,这些行为短期内或许能“激活”市场,但从长远看是在透支行业自身的发展前景,侵蚀行业根基,损害消费者权益。

  背靠两大国资的招联消费金融,在坐上消费金融第一的座椅后,是时候认真反思下自身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