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金融科技发展之年,金融科技公司的地位也在这一年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位列首位。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九项重点任务第一位。科技金融在市场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近日,多家金融科技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了2023年年报,向市场交出了2023年的答卷。

整体来看,龙头企业陆金所控股2023年全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滑,奇富科技、乐信、信也科技、宜人金科等中尾部企业总体表现稳健,在2023年均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其中,乐信、宜人金科更是实现营收和净利的同比双位数增长。

在利率普降、信贷需求减弱的压力下,金融科技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难题。但同时,大模型的兴起,又为金融科技带来了新的契机,金融科技的2024新篇章,正在逐渐铺陈开来。

头部增长承压,中尾部韧性增长

金融科技公司作为助贷机构,虽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发放,但其业绩表现却与国内消费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营收端来看,2023年以来,伴随着促消费政策的持续发力,居民消费逐渐复苏,助推了小微信贷服务和消费金融等业务的增长;从成本端来看,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银行利率多次下调,2023年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累计调降25BP(基点),借贷端利率的不断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息差”压力,也为金融科技公司的业绩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从财报看,陆金所控股、奇富科技之外,信也科技、乐信、宜人金科2023年业绩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信也科技营收125.47亿元,同比增长12.7%;净利润23.84亿元,同比增长4.48%;乐信2023年营业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为18亿元,同比增长41.1%;宜人金科实现净收入48.96亿元,同比增长42.54%;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74.09%。

与之相对的,则是头部选手陆金所控股的增长持续承压。财报显示,2023年陆金所控股实现营收342.55亿元,同比下降41.1%;净利润为10.34亿元,同比下降88.2%;实现归属于集团股东的净利润为8.87亿元,同比减少89.8%。陆金所控股财报披露,2023年公司总收入同比减少,主要由于所赋能的贷款余额同比减少45.3%。

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赵容奭表示,“第四季度复杂的宏观环境仍影响小微企业主(SBO)。在此背景下,我们优先资产质量而非数量,并成功完成五大降低风险及多元化举措,包括四项组合变动及一项业务模式调整。”

由于业绩大幅下滑,陆金所控股的龙头地位受到冲击。奇富科技在2023年总营收为162.9亿元,在5家已披露的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二,上年同期为165.54亿元;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42.85亿元,同比增长6.49%;公司股东应占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44.71亿元,同比增长5.85%。从净利润、市值、运营效率(=运营成本/平均在贷余额)来看,奇富科技已经赶超陆金所控股,成为5家榜首。

业绩的回升离不开规模的推动。从促成贷款规模来看,奇富科技总贷款撮合及发起规模为4758.31亿元,较2022年的4123.61亿元增长15.4%,平台服务下贷款撮合规模为2710.20亿元,较2022年的2311.31亿元增长17.3%;信也科技年度促成交易额达1943亿元,同比增长10.8%;乐信全年交易额2495亿元,同比增长21.9%。

从在贷余额来看,截至2023年12月31日,陆金所控股、奇富科技、信也科技、乐信在贷余额总额分别为3154亿元、1864.78亿元、674亿元、1240亿元,同比分别变化-45.3%、14.1%、4.3%、24.5%。

资产质量略降,审慎经营稳大盘

虽然多数机构经营指标呈现增长态势,但从整体来看,金融科技公司依旧面临资产质量和信贷需求的双重压力。

在资产表现上,多家机构的90天以内短期资产表现承压。

以陆金所为例,截至2023年12月31日,总贷款的DPD(贷款总额的逾期天数)90+拖欠率为4.1%,与2023年三季度末相比增长0.4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奇富科技2023年末90天以上逾期率为2.35%,较上季度末增加0.53个百分点;信也科技90天以上逾期率为1.93%,较上年同期增加0.52个百分点,乐信2023年初90+逾期率为2.53%,年中升至2.59%,年末达到2.9%。

奇富科技首席风险官郑彦表示:“第四季度对风控方面产生一定挑战。经济上的困难影响了一部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同时全行业遇到的技术问题也降低了我们催收运营的效果。”

这也意味着,包括奇富科技在内,各机构没能按时还款(超过3个月)的人数持续增长,平台积累的风险逐步被放大,也反映出公司内控体系和能力有待改善。

另一方面,受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放缓、地产等终端需求仍疲弱等因素影响,市场信贷需求不断减弱。普华永道2023年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2)》提到,信贷需求减弱已跃升为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压力,这也为金融科技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存量市场的白热化竞争,上市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精细化运营,收紧风控策略,从而应对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行带来的风险。

陆金所方面,在2023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已完成向100%担保模式的过渡,2023年第四季度普惠新增贷款全部由消费金融子公司作为表内贷款发放,或由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在100%承担风险的业务模式下提供。

赵容奭表示,“虽然新业务模式将给公司业绩带来短期压力,但长期看有助于公司获得更大的业务自主性,在收入和成本上都能取得更好的平衡。由于刚刚完成业务模式的调整,2024年公司将继续采取审慎经营策略。”

奇富科技在2023年,除了进一步多元化了用户获取渠道,并与拥有高用户流量的领先互联网平台建立了强大的嵌入式金融合作伙伴关系之外,也在持续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将整体融资成本大幅降低至历史最低水平。

总体来看,在经营压力之下,各机构都保持审慎经营原则,通过业务模式与风控策略的优化,加强对资产质量的把控。

谋局AI大模型,科技赋能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AI大模型的浪潮来袭,大模型技术正在金融行业落地生根,为金融科技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能量。

过去一段时间内,国家以及地方支持AI大模型发展的政策与鼓励举措密集出台。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七部门联合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服务应当遵守的规定等进行了明确。

政策推动下,金融业的AI大模型也在加速推进。

2023年,信也科技官宣进军大模型,目前发布了第一代LLM(大语言模型)应用开发框架。一方面验证了大模型在部分既有场景帮助提升准确率,比如提升机器人语音和文本分析、理解和生成能力,塑造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也在做基于生成式模型的新场景探索,包括自动代码生成、视觉素材设计等,拥抱生成式 AI 带来的生产力变革。

乐信推出的LexinGPT则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之上,通过乐信金融专属数据预训练、业务数据精调,服务于业务的垂直大模型应用。业务交互方面,目前已经在电销、客服、催收等主要业务流程中全面落地;生产力提升方面,在研发代码辅助、设计创意生成、数据分析, 运营和办公流程自动化的RPA等场景中广泛应用,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

陆金所控股目前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出智能机器人,能够与客户进行多轮对话,已经应用在业务当中。未来会尝试训练封闭域的生成式对话引擎,以更好更智能地服务客户。

在营销领域,奇富科技将AIGC与大模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自动化+AIGC的全闭环能力。借助AIGC,奇富科技在智能营销环节,目前约70%的图片素材由AIGC生成,未来计划通过大模型对这些素材进行标注和多维度评级,以实现广告投放的优化,提升营销效果。

此外,奇富科技也在持续探索AIGC大模型技术在信贷领域全流程的应用,通过在投放、电销、催收、质检、小微识别、代码开发等流程进行测试和应用,致力于提升各个业务操作环节效率。

消费金融行业场景丰富,金融科技公司又拥有得天独厚的数字化优势,以大模型驱动金融业务,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可以帮助解决金融行业普遍存在的合规与风控痛点。

可以预见的是,在严监管、低利率的“深水区”,金融科技机构未来的经营管理依旧承压。不断进行业务修正,发挥好科技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将是金融科技机构破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