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线上卖房渐成房企标配。

商评君发现,这股由融创/恒大等龙头房企引燃的网上卖房潮,虽一开始便充满争议,但却并未偃旗息鼓,反而风靡行业愈演愈烈。

而当一众房企潮水般涌入线上,碧桂园却无暇他顾,因为它投入到另一场更大的战役中。

01 14个大区被裁,34名高管被免

2月24日晚,碧桂园传出消息,将对集团总部组织构架以及各区域划分作出调整。

其中,主要涉及碧桂园总部部门以及地方29大区合并裁减,及其对应的人事调整。具体来看,碧桂园总部将投策、设计中心合二为一;地方上,将业务规模小,地理位置偏远的区域进行裁撤。经此调整,碧桂园只剩55个区域,较之前减少了14个区域。

在碧桂园对外传递信息中,通过下放集团权责,精简业务流程, 统筹地域管理,从而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但商评君发现,碧桂园此次合并的地方大区,不只限于业务规模小、偏僻的大区,也包含不少业务规模大,地处核心商圈的大区。诸如合并山东区域、鲁北区域,合并豫北区域、豫西区域,合并湖北区域、武汉区域,合并沪苏区域、上海区域,以及合并浙东区域、宁波区域。

而伴随着架构调整,碧桂园总部/区域的近40名高管,也进行了相应的职位变化。

地产行业分析师徐帆对商评君分析道,“此次碧桂园区域调整力度较大,大区合并背后,既是统筹发展提升效率,也是优化员工、断臂求生的决心”。

徐帆补充道,“疫情之下,房地产行业面临双重打击:第一个是,重资产模式使其难以短期实现线上化;第二个是,房主不炒政策下,房企流动性愈发趋紧。即便如龙头房企碧桂园,也不能幸免。”

一名接近碧桂园的知情人士透漏,“合并区域是真,裁员也是真,仅仅明面上被裁的高管便有34名。”

截止商评君发稿时,碧桂园官方并未传出合并区域的具体裁员数量,但上述知情人透漏,“任何一个消失大区背后,都有成百上千的离职人”。

无独有偶,不只是在国内,早些时候,碧桂园的海外合并潮,也已开启。


时至今日,位于马拉西亚的碧桂园森林城市,已陆续裁员近500人,其中不乏48小时离职。相关媒体报道,春节年后,碧桂园还将进行两轮裁员。

根据碧桂园公告解释,公司已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地区进行整合,马来西亚办事处与森林城办事处已经合并。

事实上,裁员对碧桂园并不新鲜。

在2019年8月,碧桂园发布的2019半年报中,碧桂园员工由2018年末的13.14万人减少至11.66万人,净减少人员近1.5万人。

但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此前强调:“公司肯定不裁员,我们把大家招进来不容易,不希望任何人由于市场情况变化在我们公司被裁掉。”

02 高周转模式人事安全频出

但无论房地产行业,还是人事调整,都是由天不由人(杨国强)。

实际上,在房主不炒的政策引导下,资金链紧张,已成为悬在房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伴随着国内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开发贷的诸多限制,房企只得转向海外市场。

数据显示,自2019年末开始,境外融资比例不断上升。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1月,95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额1810亿元,其中境外债为1099亿元,境外融资占比超60%,境外债同比上升992%。

2月20日,央行披露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LPR利率由4.15%降为4.05%,5年期LPR利率由4.80%降为4.75%。

对此,行业人士直言,LPR下调早有风声,但降低幅度并未达到预期。而相关政策层面依然强调,“不能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手段”。

此前,针对市场有关央行拟调整宏观审慎评估(MPA)中房地产信贷相关考核指标的说法被证实不属实。央行层面表示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调控机制,统筹做好房地产金融调控。

其实,不管现在还是此前,如何高效利用手中仅有的资金,是房企的最重要课题。

2015年,碧桂园全口径合同销售金额超1400亿元,2016年3000亿元,2017年破5500亿元。也是2017年,碧桂园销售收入超越恒大、万科,首次登顶。时至今日,碧桂园的行业龙头地位已把持了3年。

而支撑碧桂园高歌猛进的,是备受争议的“高周转”模式。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对金融资金高度依赖,凭借迅速的现金流回转、再投资循环模式,碧桂园营造了一派繁荣。

但盛名之下,隐忧犹在。高周转模式上压缩的是“拿地、招商、楼宇开发、销售”整个链条,如若施工时间过紧,极易引起工程事故。

实际上,自2018年至今,碧桂园不断被曝出工程事故。

2018年7月26日,媒体曝出,安徽省六安市碧桂园城市之光一标段工地,发生板房坍塌,造成7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安全质量问题将碧桂园推至风口浪尖,高周转、抢工期等被媒体曝光。8月3日,碧桂园召开发布会,莫斌登台鞠躬致歉,并称碧桂园追求零伤亡和零瑕疵。

但知易行难,8月23日,宁波碧桂园因住宅工程质量问题被宁波市住建局约谈。

2019年4月,湖南省常德安乡县碧桂园一项目发生物体打击事故,致1人死亡。5月,邯郸冀南新区碧桂园翡翠郡,被曝出其委托的工程公司在疏通地下污水管网时,发生中毒窒息事故,致使2人死亡。

与此同时,碧桂园也多次强调“提质控速”,并在房地产之外的业务上,不断布局。

03 “房产”机器人,还在远方?

2019年1月,碧桂园召开2019年度会议,杨国强将碧桂园重新定位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明确了地产、机器人、农业三个发展重点。


而早在2018年7月,碧桂园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成立,并组建起近千人的“高知”团队。

商评君了解到,这千人大军中,拥有博士学位的研发人员超过40%。而博智林机器人研制产品的主要为立足建筑业、餐饮、物业管理、智能家居、制造业的应用机器人及智能设备。

不难发现,无论是建筑、物业抑或智能家居,都是与大房地产的相关领域。徐帆点出,“碧桂园的智能机器人板块,未来会优先应用于房地产相关场景,或用机器人盖房也未可知。”

杨国强此前表示,“香港建筑成本接近3万港币每平米.....机器人也是解决安全质量的好手段。”

数据显示,当前碧桂园2000多个地产项目,分布在全国1000多个城镇,巨大的需求为机器人业务提供“用武”之地。

通过调研,商评君发现,目前碧桂园的机器人还不广泛,也不深入。但没准哪天,在碧桂园房产项目,便能发现大批的机器人智能应用。

要大规模应用还需时日,但可以肯定的是,本次大规模裁员,不是因为机器人的替代,更像是碧桂园在断臂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