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曦

3亿新市民衍生出来的消费金融场景被正式提上日程。

“对这些‘新市民’给予服务,其实这也是广义的‘三农’服务的一部分。”伴随着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3亿新市民背后隐藏的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消费金融场景浮出水面。

但这并不是随意一个玩家都能切入的场景。

没有确定的工作岗位,不能顺利出具贷款机构要求的收入证明,这是一个在以往被部分金融机构排除在外的风险客户群体。

没有足够多可以拿得出手的资质,要服务好3亿新市民,并非易事。

“服务新市民,不仅需要平台具备过硬的风控实力,还需要平台有情怀。”某持牌消金公司资深员工称,“有些可能是白户,这对平台是一种挑战”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有机构选择忽视或放弃,也有金融机构却偏偏迎难而上,攻克一个个难点,为新市民提供可靠,便捷的金融服务。

01

3亿新市民造出新蓝海

如何定义“新市民”?

“所谓“新市民”,就是在城镇已经居住的,但是还没有户口的;或者是刚刚拿到户口不足两年、三年的居民”郭树清解释。

规模有多大?人口数量大概有3亿多。

而值得一提的是,据《2021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显示,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消费金融用户在50%以上,24岁至35岁之间的用户合计在70%左右,这意味着,消费金融的用户群体和“新市民”有很高的重合性。

庞大的用户群体,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新需求,如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

在这样背景下,为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要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一个不可规避的事实是,用户要获得金融服务,必须通过金融机构的审核,这就需要借款人提供征信、资产证明、银行流水等信息。

但事实上,由于新市民大多源自于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在贷款时他们难以出具上述材料,这也使得新市民们要获得贷款并不容易。

某城商行资深员工李敏告诉零点财经,截至目前为止,该行并不为难以提供征信的借款人提供贷款。

“白户基本会被拒绝,因为看不出他的还款情况,没法判断他的还款行为,我们基本不做”李敏称银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

那么,面对难以提供贷款资料的新市民,已入场的金融机构是怎么做的?

02

消费刚需与阻碍

目前,金融机构在服务“新市民”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第一,“新市民”在城镇开展工作与生活消费的过程中,既面临知识层面的认知困难,也面临着当下可支配收入不足与刚性需求的困境。

第二,“新市民”在城镇居住时间较短,个人信用信息缺乏且缺少有效抵押物,传统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很难有效覆盖这类群体的金融需求。

第三,传统金融机构在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难以有效识别这类群体的信用等级。

如何攻克这些问题?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有着严谨的解决思路。

“金融机构在具体实践中,基于数字技术以知识赋能“新市民”工作与生活的同时,首先可以降低金融机构获取客户的成本,即及时且准确的了解客户融资需求”马上消费金融研究院表示。

其次,在上述负责人看来,可以将金融服务嵌入“新市民”的工作生活中,在提升客户黏性的同时,借助与客户互动信息可以更好的进行风控。

最后,可以基于建立的消费金融生态体系逐渐拓展普惠金融服务领域,形成集“新市民”工作与生活消费为一体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使金融“活水”服务新市民”。

03

消金、银行在突围

面对借款用户数据的缺失,消费金融公司的解决方案是从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围绕“新市民”的特点,建立适合“新市民”的风控模式,刻画出较为全面的用户“信用画像”,为征信白户创建信用记录,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以马上消费金融公司为例,该公司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前提下,已经刻画出了较为全面的用户“信用画像”,为超过650万征信白户创建了信用记录。

相比之下,针对日常消费,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则将其 “好期贷”“信用付”两大消费金融产品体系,嵌入到购物、旅游、装修、教育培训等各类消费场景中,目前业务覆盖全国广泛地区,乡镇地区用户占比超过60%。

针对“新市民”面临知识层面的认知困难,消费金融公司们也积极开展多渠道知识普及,提升“新市民”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中原消费金融采取的是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在线上,利用官网、微博等渠道普及基础金融知识、介绍防骗指南、提示金融风险,帮助广大“新市民”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切实维护消费者自身合法权益。

在线下,中原消费金融则将联合公安机关深入居民社区、写字楼等场景开展公益宣传,重点向“新市民”普及金融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他们的防诈骗意识和金融素养。

马上消费金融则为小镇青年、应届毕业生提供在线知识、技能培训,同时建立自己的在线学习平台,其目的是提升“新市民”员工职业技能,形成在城市“安家立命”的软实力。

不仅如此,,马上消费还为全体员工及子女、配偶购买补充医疗保险,为员工提供公寓租赁。

在新市民子女教育层面,马上消费金融预计在重庆总部新园区中设有幼儿园、运动中心等完善的配套设施,并推出“阳光助学金”计划,激励员工子女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尽全力保障新市民子女享受同城化教育水平。

服务新市民的不止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银行与数字经济平台也在行动。

去年,农行首推“首户e贷”,这是农行为了精准服务初创阶段的小微企业创新推出的产品。

一般而言,小微企业要想获得贷款,都需要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流通、财税等数据,但其实,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这些数据很难提供。

此时,农行的“首户e贷”的优势就被显现出来,用户在申请过程中,既不需要提供经营流水,也不需要提供抵押,随时都能在手机上进行申请,3分钟搞定,且一年内可循环使用。

该产品面世后,极受青睐,仅四个月的时间,就有200户小微企业申请,涉及放贷金额1200万元。

与农行一样,数字经济平台360数科也实现了小微企业信贷零抵押、秒级自动批贷的风控能力。

截至2021年三季度,360数科已累计连接115家金融机构和1.82亿个人用户和小微企业,为2330万个人用户和小微企业提供借款便利。

对于新市民创业,360数科称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加大对新市民创业的倾斜支持,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小微市场主体发展。

在监管的明示之下,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银行,数字经济平台的深入之下,3亿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已然成为焦点。

但事实上,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蓝海,要服务这个群体,从风控到产品落地难点实在太多。

眼下,金融机构们仍在努力,用实力攻克难点,但毋庸置疑的是,若要覆盖到每一个新市民,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