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的火爆起源于贴吧——中国人口吧,里面的一个帖子;题目是《躺平即是正义》。作者两年来践行躺平主义,很少工作,践行低欲望的生活;并认为这是人生的另一种幸福生活模式。

现在躺平主义已经流行起来,中国信奉这种“生活哲学”的人越来越多,在年轻人中形成一大社会族群;成为当代年轻人反抗高房价、高物价、低收入和高强度工作的方式,也是一种“不合作”的态度。 


但躺平后真的能够如他们所想,避免被“收割”吗?
非食利阶层被收割是必然的,你不创造价值,社会也就无法运转。只是收割的主体不同,要么是被资本收割,要么是被历史周期律收割。
就历史经验观察,那些选择躺平的人,最后都会很惨。


01躺平开始成为普遍现象
躺平现象在中国不再是个别年轻人的选择,而是不断扩大的社会现象。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的高校毕业生人数,2021年毕业人数已经超过900万人,而在2012年,高校毕业人数是680万。 


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人数却在减少。
中国的就业规模在2017年出现拐点,开始下降。就业增速的拐点出现地更早,从2014年起便步入下降区间;2018年正增长转为负增长。 


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或称产业工人)的比例,总体趋势也是下降。
2020年受疫情影响,农民工规模骤降。同时,由于城市中小民企的大量迁徙,或者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工减少的趋势或不可逆转。 


大量数据说明选择不就业的人,在最近两三年快速增加。
农民工也不外出打工,选择在乡下呆着,最多干一点小买卖,城里的年轻人和农村的年轻人都不同程度的选择了躺平。


02另一个反面
虽然打工的人选择躺平,但还有一种人没有选择躺平。他们选择积极参与到竞争当中,这类人就是加入到“公考大军”的年轻人。
全国的公务员考试人数曾有过小幅度下滑,但在2020年实现反弹。 


看来疫情是一个分水岭,让考公务员的人更加积极,打工的人更加佛系。
公务员的岗位属于非竞争性,工作压力不大,且收入稳定,福利待遇也有更多保障。更重要的是还有机会成为韭菜的管理者,成为负责分蛋糕的人。
所以,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看清了事实的本质和真相,都想成为分蛋糕的那个人,没有人再想成为做蛋糕的人。
现在的情况是做蛋糕的人都选择躺平。另一批人就开始着急,因为他们没有东西可以分,所以负责分蛋糕的人就会批评说:躺平可耻,何来正义感?认命可以,躺平不行。以此提醒躺平的人爬起来,继续做蛋糕。


03总有人不想你躺平
躺平主义并非现代社会才有,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也观察到这一现象。
资本论的第一卷提到一个现象,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充分的就业。
不管经济环境好坏与否,资本主义社会总会存在不能充分就业的劳动后备军。马克思把这些人称为相对过剩的人口。
这些人平时看上去是多余的人,实际上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组成部分。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工资调节器,成为资本累积的杠杆。 


经济景气,就业岗位增加,劳动后备军便加入到就业市场,用提高供给的方法来压低工资。
经济衰落,就业岗位减少,这些人就勉强维持低成本的生活方式,成为躺平族。
资本积累的秘密藏在两个过剩。第一,劳动者的相对过剩。第二,劳动产品的过剩。以此维持生产规模的扩大,并且持续的压低工资。
规模扩大,工资降低,造成企业资本高速累积。
资本主义运作的核心秘密就是,用廉价而过剩的劳动力产品来供养顶端。如果劳动力全部都选择躺平,没有了劳动积极性,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说,这些人和死人基本没有区别。
中国现在到处都在喊就业难,但实际上就业供给总体大于就业需求,尤其最近两年,缺口还在增大,供求比例从5年前的1,扩大到1.6。 


想去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劳动力大规模躺平已经威胁到资本积累的一整套系统。
所以总会有人为了固有的系统不被破坏,必然想尽一切办法,让躺平的人重新爬起来劳动。我想之后会有一系列的行动,倒逼躺下的人,重新爬起来继续做蛋糕。
根据财新网在2012年的报道,上海曾将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症状将作为疑似精神病患调查线索之一,进行过疑似精神病患者的排查。 


这不是如今诸多躺平人的共性吗?
所以,当躺平成为主流,也意味着所有人都要躺不平的时候即将到来。


04躺平的人下场会有多惨?
会有人说,只要我坚定不移的躺平,坚持躺平50年不动摇,请问想收割的人能奈我何?
大不了过上种豆南山下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种想法纯粹是太年轻,太天真,有时还有点幼稚。
历史上选择躺平的人大都没有好下场。 


古代没有“躺平”这个词,古代躺平的人叫做隐士。其中,出了名的躺平主义者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出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固化十分严重。以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个性,自然是选择归隐田园,一躺完事。
陶渊明“躺平”后的日子到底有多惨,从他《乞食》这首诗就足可以表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吃不上饭,十分饥饿不得不去乞讨,即便这样依然被后人夸赞,《乞食》表达了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乞丐行乞是讨饭吃,陶渊明行乞就成了率真?
同样是阶级固化和社会生产萧条的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上升通道完全被各路权贵把持着,人们已经完全丧失了盛唐时期锐意进取的精神。
普通人也过得很佛系,有大量人甚至直接遁入佛门去当和尚。因为佛门的优待政策,可以不用交税纳粮,也不用服徭役。相比于不出家,还要给皇上交皇粮,还在给地主交田租,还要结婚生子又是一大笔开销,当时的年轻人算一算这个账,还不如去出家当和尚。
老驴伏枥,志在躺平。
于是乎,就有大量的人选择到寺庙里去躺平。寺庙里的人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劳动力大量减少,导致朝廷的税收减少,地主的田地无人耕种。
驴子不拉磨,选择躺地上,这还了得。
于是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年)开展了一场灭佛运动。下令把寺院拆了,没收寺庙财物,勒令僧侣还俗,把这些躺平者给撸直了,快去创造剩余价值。朝廷从灭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一举多得。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属于大帝国系统。
在历朝历代一开始都会经历一段繁荣期,期间人口快速增加。鼎盛过后,很快进入衰落期。由于内陆帝国属于闭环体系,对外的交流与贸易也不多。王朝承平日久,社会流动性便持续减弱,进入所谓的内卷时代或存量竞争时期。一旦遇到天灾或其他外部因素,很容易出现社会资源不足,从而走向严重的内卷化、内循环化的历史阶段。
这时,社会就分流为两类人,一类是不怕死、敢于冒险的收割者;另一类就是注定被收割的躺平人。
因为,躺平这个动作在暴力面前什么都不是。
历史上,躺平的人本质是主动当炮灰。
元末明初,王朝更替,人口谷底约6000万,比高峰时期减少2500万,下降幅度达29%。从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人爆发起义,到1368年朱元璋奠定胜局的期间人口损失最为严重。 


明朝末期,从崇祯元年到顺治12年,27年间中国减少大约8000万人口,从2亿人锐减到1.2亿人,40%人口被淘汰。
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爆发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起义之前,中国总人口为4.3亿。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1865年录得人口仅2.3亿人。
一旦进入存量博弈时代,便是大规模淘汰人口时期的开端。殷鉴不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而历史的长河中被消失的人口,有多少人是中国古代的躺平族?
答案无从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够拼到最后的人大概率不会是选择躺平的人。毕竟,在前所未有的大时代背景下,选择躺平就等于选择慢性自杀。


05假装躺平,笑到最后?
对于收割者来说,他们只会计算利害得失,不会去管其他的什么怜悯、同情、道德。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不断重演。
你选择躺平的那一刻起,可以爽一时,但最大的作用是让收割者,收获得更方便、更顺畅。
这就和很多受到不公待遇的人,选择自杀来结束一切,或者用自我了断的方式来引起人们关注一样,结果只有一个——亲者痛,仇者快。道理是一样的。
反过来也说明,只有那些不甘心躺平的人,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冒险,拿命做赌注的人,才有可能在激荡时代的博弈中获得生存乃至跃升的机会。
以中国人的斗争习惯和思维,笑到最后往往是那些假装躺平的人。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政治动荡时期,司马懿如此野心之人,用50年的隐忍换来了自己的翻身时刻;在曹氏家族面前永远都是躺平的状态,人生关键时刻三次“装病”躺平。但高平陵之变一举成功,把权力从曹家手里抢过来,攥到自己手心。 


最终,三家归晋,统一全国的不是曹魏,不是孙吴,更不是季汉,而是早年一路“躺”着过来的司马家。
所以,什么是假装躺平?就你看到周围的人可能都要躺平的时候,跟着一块躺平。
因为这时最怕枪打出头鸟,如果你不躺平了,就成了出头鸟立马被打掉。但是躺平的过程中,悄悄的藏了一把刀在背后,等所有人都躺平,再把刀抽出来,给周围人来一招“两肋插刀”。
事后把刀收起来,慢慢爬起身。发现,自己是唯一生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