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雾霾和大雪褪去了体制的光环,大学生们终于找到了自我发光的路径,然后带着诗和理想一路向南!

1

985大学生,正在离开北京

北京最顶尖的那群毕业生,越来越不愿意扎根北京了。

在过去,能考进北京的大学,并留在北京,是一代年轻人的梦想。如今,他们不这么想了。

近期的一组数据反映了这个现象——

从2013年到2019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从71.79%跌至16.07%,清华从30.7%跌至18.20%。

中国金字塔尖的两座高等学府,如今毕业生的留京率不到两成。

不止是清华北大,整个北京的985大学毕业生,留京率都在下降。据软科统计,北京985毕业生近年来的留京率总体下跌,各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9年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北航的本科生留京率皆不足5成。

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坐拥8所985高校,18所211高校,每年都会吸引超过20万学子前来求学。

2015-2019年间,虽然每年仍然有超过六成毕业生留京,但留京就业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北京的985高校毕业生留京比例也在下降。

离开北京后,这些“天之骄子”去了哪里?

答案是南方,更精确一点,其中的大部分,去了广东。

查阅历年的就业质量报告,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在2014届清华本科生中,毕业后留京工作的比例为30.3%,流向广东的比例为27.1%。

到了2015年,该届清华本科生到北京和广东工作的比例分别23.7%和26.3%。此后几年,广东一直维持反超态势。

北大同样如此,2014年尚有超半数北大本科生留京,那年流向广东的人数只10.43%。但到了2019届本科生,只剩16.07%的学子选择北漂,而去向广东的有26.79%。

这些年,北漂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北京变弱了吗?不,北京依旧很强。

它依然是中国资金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依然是中国第三产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依然是高端服务业与科技创新的绝对中心,依然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收入工作机会。

但,顶尖的年轻人,依然在不断离开,他们用脚做出了投票。

2

多米诺骨牌

千年帝都,总有人在城门外谋一个饭碗。

城市机器依旧轰隆,2100多万常住人口,不会在乎有多少人黯然离开。但离开的不仅仅是985高材生,据统计,2015年以来,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规模不断下降,年均人口净流出超10万。

不止是北京。这是最近10年间全国42个大中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排名——

从区域划分来看,人口增量前10名中,南方城市占了7个,除了成都位于西部,其他6个城市全部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而北方只有北京、天津、郑州3个城市。

一个更明显的趋势是,从2014年起,广州深圳就接替北京上海,成为全国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两个城市。

此外,猎聘网报告显示:2018年Q1至2020年Q2,佛山、东莞、深圳均成为互联网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人口的变化,直接反映在了楼市上。

今年以来,多个重点北方城市,楼市跌跌不休,令人深思。

先是天津。“一平米下降5000元”上了热搜,也就是说,二手房均价只有2.5万的天津,跌幅达到25%。楼市大潮里涨起来的,全跌回去了。

随后是济南。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济南的房价整体向下,已经持续了一年左右。

在天津之后跌上热搜的,是石家庄楼市——“房价跌回三年前”。受益于上一波楼市大潮,石家庄的房价从2016年的9000元/㎡,半年时间涨到15000元/㎡。但如今,却像下楼梯,逐渐回到了原点。

而反观南边,从广州佛山、深圳东莞,到杭州上海,甚至成都南京,房价走势都很猛。

人口流出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显现。

3

防疫中的细节

2021年1月12日,燕郊封城了。

燕郊距离天安门35公里,这个拥有36万人口的小镇里,生活着30万北漂青年,被称作北京的睡城。

这30万青年,每天早上乘坐京冀公交,跨过白庙检查站,进入北京。夜晚,再顺着人流,返回河北。

但这一次,京冀公交全线停运,有北漂族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燕郊封了,而我在北京,突然被告知回不了家了,连手机充电器都没带。

这次突然的封城,起因是河北突如其来的重度疫情。1月2日后的短短十天时间里,河北确诊病例突破300例,另有超过200例无症状感染者。

有网友感慨:

疫情一来环京就成了河北

燕郊的经历基本上反映了如今的抗疫模式——“严防死守”。

最近朋友圈在传一篇文章《硬核防疫与北方的衰落》,作者维舟在文中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大连、沈阳、北京顺义区、黑龙江黑河、河北石家庄……近期宣布“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的省市无一例外都在北方。

更具有对比性的是两座直辖市,去年11月8-9日,天津确诊2例,全市立即进入战时状态;而几乎同时,上海浦东祝桥镇营前村爆出新冠病例,但上海却仅仅是将该村列为中风险地区,市内其它区域风险等级不变。

至今,上海从未宣布过进入“战时状态”。以至于1月16日新华社都发文《滥用“战时状态”或制造恐慌》。文中火辣辣地提到:

“上海、北京、成都都没有进入所谓的战时状态,照样控制住了,某些地方口号震天响,但是事情却做不好,还不让人说。”

不是说“战时状态”不好,而是得分情况。不分轻重缓急一股脑地上“战时状态”,很有可能是因为“懒”:直接上最猛的药,省去了对症下药的时间。

这种简单直接的方法或许能一时奏效,但长期来看,正如维舟在文中所说:

经济、文化都是娇贵之物,偏好那些开放、流动、自治程度高的社会。

这种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单一社会生态,很容易在市场化的社会里无所适从。这点,在东北表现得较为明显。此前潘石屹甚至说:东北没有企业家。

南北差距越拉越大的根源,或许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4

为什么年轻人喜欢去广东

前文我们提到,从2014年起,广州深圳就接替北京上海,成为全国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两个城市。

其他的广东城市,佛山、东莞、珠海,也有大量的人口涌入。为什么年轻人愿意去广东?综合来看,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机会多。

年轻人来到一个地方,首要目的是工作。以清华北大学子热衷的电子信息行业为例,智研咨询2020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十五年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IT产品制造基地。

一骑绝尘的产业规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

二是薪资待遇。

《2019-2020年广东地区薪酬趋势》报告显示,广东省“金融业”以16229元的平均月薪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同时,广东“互联网、软件、IT服务和信息传输业”平均月薪位居第二,为11979元。

前两年清华北大毕业生扎堆涌入深圳中小学、街道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是工资给得高。

三是市场活力。

关于这点,我们来对比下北京和深圳市值前十的公司,一目了然。

四是思想观念。

网上有个段子,是关于山东的:

在山东,不孝有三:不考公,不考教资,不考事业编。

在人情编织的巨大社会里,关系就是一切,体制就是一切。

2019年3月,山东省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率市党政考察团到嘉兴、泉州、宁波、苏州、南通五市进行考察后,发出了“发展之问”——

究竟该向南方学什么?

惠新安深刻地领悟到:

“与南方五市相比,我们所有差距的根源都在思想观念上”。

而在广东,由于民营企业多,市场如此活跃,竞争如此激烈,赚钱才是硬道理。

广东东软学院党委书记、东北财经大学院原党委书记都本伟就曾感慨:

在广东一年多来,我接触了一些民营企业家,可以说没有遇到一个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厂主,他们大多穿着朴素,老头衫、大裤衩、大拖鞋甚至成了标配,但一谈起项目、投资、商机,他们比谁都积极有精神,有空就钻。

正是这些,让广东在年轻人眼里,如此富有魅力。

他们用脚,做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