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传统信用卡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前有信用卡行业多年跑马圈地的坏账积压,后有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刺激信用卡不良持续增加。中间还有花呗、白条等互联网信用支付的猛虎夹击,通过互联网快速分食信用卡的蛋糕。

今年一季度,信用卡市场贷款减少了近3300亿元,逾期率却创下阶段性上扬的新高度。

各银行一边快速收紧贷后策略,企图稳守江山;又一边暗中探索创新之道,布局起互联网赛道的信用卡业务,准备随时对互联网金融攻城略地。

2019年末,国内信用卡持卡人约3.5亿人。同期,央行有信贷记录人数约5.5亿人,未被信用卡覆盖的2亿缺口,正在被花呗、任性付、白条等代表性消费贷产品填补。

2015年前后,电商系消费金融产品相继推出免息功能,为购物消费赋能。这类产品,既让申请不到信用卡的人享受到30天免息的服务,又通过6期免息、12期免息、24期免息等大促羊毛,俘获了大批持卡人。

当时,花呗们与信用卡客群互补、场景互补,相安无事。但同任何商业故事的演变逻辑一样,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总会让双方相遇、重叠,直至短兵相接。

2015年以来,银行信用卡走向大扩张,四年间,在用发卡量从4.32亿张增至7.46亿张,应偿信贷总额从3万亿元增至7.59万亿元。大扩张的秘诀,在于搭上互联网平台的流量红利,不断推进客群下沉。

此前,信用卡是全场景支付工具,而电商系分期产品仅局限于电商生态内。随着支付宝、苏宁支付等支付工具的破圈,电商系分期产品已经突破了使用场景的桎梏。

比如花呗,除依托支付宝外,还可通过分期插件和API插件独立接入各种消费场景。从展示优先级、促销优惠补贴上看,通常比信用卡给力。

2019年7月,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90后攒钱报告》,里面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即90%的90后使用花呗消费,并非是没钱,而是想利用免息期省钱。

比如,一笔1000元的订单,余额宝里的资金付得起,但我选择用花呗免息支付,30天后还款,期间这笔钱躺在余额宝中赚利息(假设年化收益率3%),生息2.47元。

2.47元是条蚊子腿,但90后的消费特点一贯是“30元的奶茶说买就买,5块钱的运费坚决抵制”,理财利息虽少,他们是在乎的。

花呗的免息消费省钱功能,信用卡也有。但是,如果还信用卡收手续费,为了节约手续费,干脆只用花呗好了。

所以,微信、支付宝对还信用卡收费以后,间接的效果就是诱导用户减少信用卡的使用。

很多人讲,银行APP、云闪付APP,都可以免费还款啊。问题是,90后的零钱存在余额宝中,通过银行APP还款,先要把钱提现至银行卡,提现也是要手续费的。

银行似乎还未意识到竞争的到来,他们在忙着战略收缩。

以招行和浦发为例,这两家银行是这一波信用卡大扩张中的佼佼者,浦发2017年新拓展持卡人超过千万(口径为新增流通户数),招行2018年新拓展持卡人超过千万,但它们并未高歌猛进、扩大胜果,而是在最风光的时候踩了刹车。

在浦发银行的年报中,2017年对信用卡的表述是“成功打造浦发信用卡特色消费金融之路”,2018年调整为“以信用卡为第二极的多极发展格局”,2019年不再提信用卡的战略定位。

背后的原因,一是对不良率的警惕。2019年末,浦发信用卡不良率2.3%,较两年前升高近1个百分点;招行信用卡不良率1.35%,较两年前提升0.24个百分点。

对于普通商品,客户价值最低为零;信用卡用户的利润贡献则可以为负。所以,银行警惕坏用户、挑出坏用户很重要,也很必要。

不可否认的是,在金融科技的作用下,不管是信用卡,还是个人存款、理财等方面,传统银行都正在和互联网金融以一种“相爱相杀”的方式深度交汇、融合,共同促进零售金融行业的繁荣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