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长胜

编辑 | 杜志磊

过去5年,是中国互联网最黑暗最残酷的时期,赢家通吃,强者恒强,大树之下,寸草不生。在巨头市值不断创新高的同时,底层创新能力却受到空前抑制。加之巨头之间的站队文化,让创业者更是苦不堪言。

好在国家及时出手了,打击反垄断的决心和力度,很可能会让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在下一个5年迎来久违的春天。是的,垂直赛道的机会来了。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居家健身成为一个爆点。在健身赛道苦熬了多年的创业者,终于迎来了春天。

Peloton,美国的一家互动健身平台,成立于2012年,经过7年的长途跋涉,于2019年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运动健身赛道的标杆和学习的榜样,疫情期间,市值暴涨数倍,高达300多亿美金。

无疑,Peloton的成功,给中国的健身赛道的创业者们打了一剂强心针,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创业者入场。纵观目前中国健身赛道的所有创业公司,Keep的创业时间最长,业务最全,用户最多,经验最丰富,当然,踩过的坑也最多,机会也最大。 

Keep走过的路,踩过的坑,后来者基本都难以避免。这是我评判一家创业公司的基本逻辑。我是不太相信弯道超车的,那是极小概率事件,而且即使实现了弯道超车,也不是后车技术有多牛,而是前车犯了错。

事实上,创业7年,被库克亲自加持,Keep跑的很稳。Keep于2014年创业之时,彼时的中国互联网健身赛道,一片蛮荒,几无竞争,路怎么走,只能靠自己摸索。

殊途同归,成功的逻辑总是相似的。大洋彼岸的Peloton和中国的Keep,在全球最大的两个市场,探索出了看似相似却又各自独特的模式。

首先,我们对比一下Peloton和Keep的相同点。

1. 从融资角度看,二者在各自市场都收获了最高的融资规模,成为资本眼中的最佳选择。

2. 从用户角度看,二者都收获了体量巨大、增长潜力无限且粘性超高的用户群体。

3. 从服务内容看,二者都采用了“智能硬件+内容服务”的模式,形成了一条全链路的运动健身解决方案。

有足够用的钱,有足够多的人,有足够硬的服务,这是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亦可称之为,天时地利人和。

不同之处在于,Keep的业务线布局了整个健身生态,运动解决方案的辐射面更广,从横向拓展业务到纵向深化服务,Keep从激发用户的运动意识开始提供服务,下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Peloton是从近年开始,也在尝试拓展智能硬件之外的其他内容,让自己向更泛化的运动平台进化,从而延伸出更多触手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联——而这些,是Keep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发力的业务方向。而且,Keep每个业务线之间并非互相独立,而是通过内容和数据,打通了完整的健身链路。

无论如何,Peloton与Keep,两家公司在不同的国度,都为家庭运动市场及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转变了运动人群的认知和习惯,也完成了对健身市场格局的重塑。

Peloton已经验证的成功,对Keep未来增长无疑是正反馈。当然,Keep绝不仅仅是亚洲版的Peloton,Keep理应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毕竟,仅仅是中国市场,Keep就已经拥有了3亿用户,这个规模已经相当于美国总人口数。

好吧,忘掉Peloton,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的市场格局。凭良心说,在Keep一家独大之外,其他玩家还不足以称得上是竞争者。目前所谓的行业竞争,多为强行对标,靠碰瓷和砸场子并不能够帮助他们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重新聚焦到Keep的具体业务和发展路径。

走了7年之后,Keep顺势而为,已经从最初单一的运动健身APP工具,变成了“聚焦家庭场景,为用户提供居家运动解决方案”的运动科技平台。

这是Keep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精髓所在——围绕吃穿用练需求,提供一整套运动的完整解决方案,从激发运动意识,到提供运动装备,再到记录运动数据并反馈,最终启动并指导下一次运动。这是一条“以人为本”的全链条思路。

在形成了成熟的“会员+电商”模式之外,Keep目前正在大力打造直播课与直播教练。在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元化内容的过程中,Keep逐渐吸引了各种参与者——教练、课程设计师、运动达人、乃至MCN机构入驻,形成内容生产的自循环,他们共同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正是在各方的共同作用下,Keep也从最初的健身“工具”,成长为今天以用户为中心的运动科技“平台”。

从“工具”到“平台”,Keep致力于赋能更多平台参与方,形成教练、内容生产者、用户乃至更多组织、机构甚至其他品牌方的良性运转。通过对各类参与方输出平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局面。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这个角度讲,Keep比Peloton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Keep不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内容和消费品提供商”,面对的也不仅仅是用户,而是彻底成为一个平台网络,成为各种角色、各种参与者的汇聚之地,Keep的角色也从单一的运动服务提供方转变为各种运动参与者和资源的运营方。

与其说,Keep的7年是不断转身蜕变的7年,倒不如说是进击的7年。判断一家创业公司能不能在竞品纷争的赛道里脱颖而出,我不太赞成用横切面来分析各自的商业模型和业务异同。事实上,同一赛道的玩家在奔跑的路上,难免相互学习借鉴,业务趋同是大概率事件,那些微小的差异化不足以形成壁垒和护城河。真正的护城河都是做时间的朋友,把对方熬死之后才顺其自然地形成的。

毫无疑问,Keep做了时间的朋友。而且,这个朋友还不错,健身是一个绝对垂直且需求巨大的朝阳赛道。这让我想起巴菲特“滚雪球”理论里讲到的一个比喻——一条长长的坡和一层厚厚的雪。然后,做时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