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曦
又一家大数据公司递交招股书。
11月3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披露,大数据基础软件开发商星环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环科技”)递交招股书。
从官网和公开信息来看,星环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大数据公司,截至到上市,已经历10轮融资。
星环科技的客户主要分布在金融、政府、能源、交通、制造等领域。主营业务为软件产品与技术服务、应用与解决方案、软硬一体产品及服务。
其中,软件产品与技术服务是平台营业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从2018年截至目前,该项收入占公司营业总收入近80%。
然而,这家覆盖场景领域极广,且一度踩中风口的公司到提交招股书时仍在亏损。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星环科技分别亏损1.39亿元、2.11亿元、1.84亿元及1.48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累计未弥补亏损为3.2亿元。
亏损并不是星环科技面临的唯一难题,人才流失,团队稳定、融资渠道单一等风险在招股书中被多次提及。
对于星环科技的上市,有业内人士直言并不看好,没有太大想象空间。
平台自身也在招股书中提及上市后,公司仍将持续加大在研发、市场拓展及管理优化等方面的投入,因此,若出现重大经营决策失误或生产经营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一方面会导致公司持续亏损,另一方面或产生退市风险。
风口之上 亏损额逐年扩大
大数据,一个风口上的赛道。
沙利文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有望在2024年超过800亿美元,从2019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82%。
其中,软件市场规模增速将高于硬件,有望在2024年达到37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7.3%。而中国大数据软件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达到492亿元,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27.5%。
市场红利之下,政策也给予了数据行业发展的利好。
去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意见》中,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一起列为生产要素。今年1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中称,大数据产业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对其发挥的作用表示肯定。
此外,11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成立,将有力推动数据要素流通。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成立仪式上,星环科技是首批签约数商。
显而易见,星环科技正处于一个不错的赛道之上,但截至目前,平台尚未实现盈利。
根据介绍,星环科技是一家企业级大数据基础软件开发商,专注于分布式技术、数据库技术、SQL编译技术、数据云技术等基础软件领域的研发,提供的服务是支撑客户及合作伙伴开发数据应用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
目前,星环科技已在北京、南京、河南、重庆、安徽、济南、新加坡及加拿大等地设立了子公司。
截至2021年6月末,星环科技已累计有超过1000家终端用户,金融客户对其产生的收入最多,2021年1—6月,已占总收入的48.37%,覆盖的用户主要有银行、保险公司、信用社、基金公司;政府客户产生的收入位列第二,占总营收的24.81%;能源第三,客户为中国石油、南方电网等;交通行业如邮政集团、郑州地铁等;此外,还有电信、交通、制造业。
目前,星环科技的营业收入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软件产品与技术服务收入、应用与解决方案收入、软硬一体产品及服务收入。
其中,软件产品与技术服务业务营收为星环科技主要收入来源,截至2021年6月30日,该项收入占比高达79.19%;应用与解决方案、软硬一体产品及服务业务收入营收占比分别为14.84%、5.97%。
近三年,星环科技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该平台营收分别为1.13亿元、1.74亿元、2.60亿元,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51.59%。
然而,营业收入的增加却并未让平台实现盈利。
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星环科技的净亏损额为1.39亿元、2.11亿元、1.84亿元、1.48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合并未弥补亏损余额为3.20亿元。
对于亏损,星环科技的解释是,公司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在研发、销售及管理等方面持续投入较大所致,并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公司预计未弥补亏损将继续扩大。
从招股书来看,近年来,星环科技的投入着实不少。
以研发费用为例,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该平台的投入分别为0.76亿元、1.092亿元、1.095亿元、0.59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6.89%、62.66%、42.11%及71.56%。与同行奇安信、金山办公、中望软件等相比,研发投入占比略高。
相比之下,平台的销售费用也在讯速增长,2018年度至 2021年1-6月销售费用分别为9018.96万元、1.49亿元、1.55亿元及8813.28万元,前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1.25%。
这其中,2021年1-6月,星环科技的销售费用率一度增长至106.76%,但其营业收入相比以往却明显下滑。
为扩大规模,不断增长的员工数量,也增加了平台的销售支出,2018年,星环科技总人数仅为520人,但到2021年6月末,其总人数已上升至922人,这导致报告期内,平台发生的员工薪酬总额已从161.23%骤升至225.15%。
不断的投入,令星环科技的亏损额逐年增加,不过,虽然亏损,但星环科技的毛利率却相对稳定,报告期基本保持在60%上下,变动不大。
从市场前景来看,星环科技未来产生高增长的营收并非不无可能,但要扭为盈,并非易事。毕竟,除了业务之外,星环科技面临还面临诸多难题。
融资受限 上市求生
国内的云厂商凭借其股东背景可以获得较多的资金支持,但星环科技的融资渠道却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外部私募投资机构的股权融资。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星环科技已获得10轮融资,投资方既有恒生电子信雅达等产业公司,也有方广资本、启明创投等股权投资机构。
从披露的具体金额来看,星环科技的最高单笔融资金额为5亿元,但这并不能支撑正处于奔跑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平台运营太长时间。
对于资金短缺对平台造成的影响,星环科技称公司业务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充足的营运资金支持。不过由于长周期的前期投入致使平台获取债权类融资较困难。融资渠道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研发投入、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及长期发展。
招股书显示,星环科技本次IPO,拟募集资金19.61亿元,募集的资金将全部全部用于大数据与云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分布式关系型 数据库建设项目、数据开发与智能分析工具软件研发项目。原因在于这些项目有助于平台打造业界领先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软件,提升市场占有率。
此外,随着募集资金的到位和募投项目的实施,星环科技在资产、业务、人员等方面的规模都将迅速扩大。
众所周知,企业上市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以更低的成本募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从星环科技资金紧缺的现状来看,上市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高管出走 内部震荡
伴随着不断的融资,星环科技的股权也逐渐被分散。
在平台成立早期,星环科技被孙元浩持股35%;云友投资持股35%;范晶持股30%。
但目前,平台的股东总数已高达37人,其中,孙元浩、林芝利创、赞星投资中心、产业基金、范磊位居前五,分别持股12.32%、11.69%、8.32%、7.46%、6.7%,其中,孙元浩为公司实控人,赞星投资为员工持股平台。上市公司恒生电子信雅达分别直接持股2.93%、1.16%。
此外,星环科技还有40家私募股权机构持股,其中,29名股东属于私募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作为A轮融资者,广方资本在后续几轮融资者已逐步转让退出部分股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实控人孙元浩直接持股仅为12.32%,但通过与范磊、吕程、佘晖及赞星投资中心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后,孙元浩合计控制公司29.97%股权。不过,一致行动人之一范磊已离职,《一致行动协议》到期后是否续约尚存疑问。
比起业绩的亏损,股权分散等问题,星环科技内部人员也正在经历“巨变”。
范前英特尔大数据软件亚太区总监范磊,曾担任星环科技董事,但自2020年11月不再担任该职位,并于2021年5月从公司离职。
除此之外,产品研发部软件经理、金融事业部总经理、产品研发部总监等均已在星环科技上市前离职。
作为公司的合伙人,却选择在上市前离开,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不得而知。
整体来看,星环科技虽倡导自主研发,且投入不少,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行业的认可,赢得了一批用户,但不可否认的是,平台的亏损也在逐渐扩大,紧缺的资金将严重影响其业务拓展、人才引进及团队稳定。
脚踏风口,星环科技有优势也有劣势,如优势之一是随着业务的沉淀,平台已拥有了一批老客户,且由此产生的复购金额增长比例不断增长。劣势是公司经营规模仍然偏小,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且由于公司渠道体系建设不足,导致对客户覆盖不完善。
相比之下,更为致命的是,要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与研发更多的产品,星环科技就必须要不断投入资金,但现实是平台亏损额逐年亏大,且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吃紧,这意味着,如果平台不能找到更多的融资方式,则势必对其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与之对应的则是,一旦星环科技成功上市,势必为平台打开一个新的局面,缓解其资金压力,但问题是,上市这条路,星环科技走得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