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

中国零售史,半部看苏宁。

1984年,大学毕业的张近东对经商还没有什么概念,被分配到国企,工作稳定又体面,初入社会的他心满意足。

当时正赶上改革开放的时代,很多敢吃螃蟹的人靠着国家的优惠政策赚到了第一桶金,有先富的必然就有后来者紧随其后,下海的人越来越多。

看着身边做生意致富的人日渐增多,27岁的张近东坐不住了,一腔热血正值年少,思前想后决定辞职创业。

1990年,张近东和哥哥张桂平在南京海宁路租了一间200平的店铺,取名为“苏宁交电”,专门做空调销售。

虽然年纪尚轻,但张近东颇有经商天赋,他走的路子为苏宁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九十年代的中国到处都是国有商场,像空调这种大宗家用电器都是国有商场销售的。

那个时候尚未开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处于买商品要到国有商场“看脸色”的时代,由于商品物资短缺,即使看了脸色也不一定能买上。

针对国有商场的弊端,张近东量身定制了一套属于苏宁的战略。首先,客户进店笑脸相迎宾至如归,而后买完空调免费送到家免费安装、维修。

一招制胜,很多受够国有商场冷漠态度的消费者都转移到了苏宁。

而且,张近东率先开拓了空调反季节销售的路子,这样一来可以从供应商处拿到较低价格,客户也乐于接受。

如此一来,苏宁交电发展迅速,规模迅速壮大,第一年就创下了6000万元的销售额。

被抢了蛋糕的国有商场不乐意了,1993年,南京市几家国有商场联合起来向苏宁宣战,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降价方式逼迫苏宁,但是,紧跟时代潮流的苏宁不出意外的完胜。

到1996年,苏宁成为全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开始向空调以外的家用电器拓展业务。

一年后,苏宁大卖场成立,也建立了苏宁大厦,春风得意的张近东立下豪言,要在三年开1500家店。

从此,苏宁走出南京,在全国攻城略地,成为零售市场上一支不可小觑的队伍。

苏宁的辉煌

提起苏宁,很多人就想到了国美,他们两家的市场争夺战持续长达八年。

北京起家的国美比苏宁早成立三年,十多年的发展,早已是行业里的老大哥。苏宁的出现动了国美的奶酪,没有硝烟的战争不断上演。

2004年,国美在香港上市,同一年,苏宁就登上了国内中小企业板,胜者为王败者寇,谁都不想做那个失败者。

从那以后,苏宁店旁边有家国美店,国美店旁边有家苏宁店成了常态,两家导购时常守在店门口争抢顾客。不过,国美打底是行业老大,综合实力总比苏宁强出一截。

拉锯般的竞争一直持续到2008年,国美黄光裕因非法经营而入狱,苏宁的最大警报正式解除。黄光裕离开,国美开始走下坡路,而苏宁则迎来了黄金时期。

2009年,苏宁的门店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国美。同时,电商时代到来,阿里巴巴、京东开始崭露头角,不过他们和财大气粗的苏宁相比,还只是个有待成长的“小孩子”。

为了迎合电商趋势,苏宁开始进行营销策略改革,线上商城苏宁易购成立,开启了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时代。

春风得意马蹄疾,苏宁进入全盛时期。2011年,销售额接近千亿,净利润五十亿,而做电商的阿里在那一年只有16亿元的利润,京东还亏损接近13亿。

那一年的苏宁年会,全公司上下斗志昂扬,张近东宣布了苏宁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力争打造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世事变幻无常,十年后的苏宁会如何,谁都没有预料到。

多元化经营,电商大跃进拖垮的零售巨人

如今回头看,2011年是苏宁的全盛时之年,但对当时身在其中的张近东以及苏宁人而言,更大的目标还在后面,苏宁还可以更强大。

然而,苏宁是要专注只做家电零售,还是要多领域跨行业经营,谁都没有清晰的定位。

市场的蛋糕摆在那里,苏宁的目标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能收入囊中的绝不放弃。

2012年开始,苏宁开启了收购扩张之路。

先是苏宁易购网上商城,因不满足于只做家电,引入酒水、食品、图书等多种类产品,俨然成了如今的天猫超市。

而且,苏宁易购花大价钱收购了母婴电商红孩子,期待也能在市场前景广阔的母婴行业分一杯羹。

之后,苏宁的收购步伐越来越快,涉及面也越来越广。视频播放器pptv、意甲国米俱乐部、组建江苏苏宁足球队、天天快递、入股努比亚手机、收购万达门店、买下家乐福股份……

一句话,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苏宁收购不到的。据统计,苏宁这些收购投资动作花费超过400亿。只不过,这些五花八门的行业并没有使苏宁更上一层楼,反而都成了拖累。

因为苏宁缺乏快递行业管理经验,天天快递亏损超40亿,而pptv因投资巨大亏了10亿,苏宁足球队也因为花费过大而被迫解散……

旗下行业五花八门,看似一片繁荣,实则一步步将苏宁拽进泥潭。

苏宁面临的另一个当头棒喝的便是来自京东的挑战。

2012年,已经成长起来的京东向苏宁宣战,打出“家电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的口号,苏宁被迫迎战,允诺家电价格必然低于京东,否则给予补偿。

几个回合下来,京东占据了优势,力求挽回局面的苏宁又开启了一个大动作,将苏宁电器改为苏宁云商,并宣布线上线下同价。

众所周知,线下产品因房租、人力等各项成本,价格必然会高于线上,苏宁的线上线下同价政策到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苏宁电器店里经常出现一个现象,很多顾客举着手机对着店里的家电型号和线上对比,在实体店里鉴定完毕后回家再考虑是否网上下单。

如此一来,不仅线下实体店的生意被拖垮,线上营收也不尽人意。

除此之外,苏宁的管理模式也为人诟病。

一位曾在苏宁就职的人抱怨,互联网时代本该鼓励创新思维,讲究高效率工作,而不是生硬死板地钉在公司里。

但苏宁依然崇尚加班文化、论资排辈,公司里的老人即使没有能力也被捧在头顶,有真知灼见的年轻人很难被重用。

好比是在孙子的时代,还保持着爷爷辈的生活方式。

本有零售优势,却定位模糊盲目扩张,电商竞争中又因思维落后赶不上潮流,种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最终反映到了苏宁的财务报表上。

根据2020年业绩报告,预计亏损39.53亿到34.53亿元,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苏宁非流动负债176.7亿美元,流动负债1246亿美元,可谓债台高筑。

为了自救,张近东及苏宁控股想尽办法,质押股权、卖股份融资等,但都无济于事。

2021年初,就有消息爆出苏宁易购要转让部分股权给深圳国资背景的投资公司,以求度过难关。

7月5日,尘埃落定,江苏国资背景的南京新新零售基金获得苏宁易购16.96%的股份,苏宁获得融资88.27亿元。

代价是张近东辞任董事长职位,苏宁易购股权被拆分,张近东及苏宁集团、新新零售基金、阿里三家共同“执政”。

十年前立志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梦想最终破灭,张近东和苏宁的零售神话至此成为历史。

结语:

出售股权获得融资,苏宁就能挺过难关吗?并不见得。

目前,苏宁内部正在为新的掌舵人而各执一词,是苏宁少帅张康阳、阿里系的黄明端,还是新新零售基金推出的冼汉迪和曹群,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不管谁掌舵,扛下苏宁这个摊子,顺利走过去才是真功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宁的危机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仅靠融资圈钱换换领导都只是隔靴搔痒,如何发挥好既有优势又能紧跟时代潮流奋起直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且,今年2月中旬黄光裕回来了,他放下狠话立志用18个月恢复国美原有的市场地位。一边是老对手国美驱赶,一边是成为巨头的京东左右夹击,苏宁的未来道阻且长。

时代大浪淘沙,总会有人成为牺牲品,希望苏宁不是那个被牺牲者。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无法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心向吾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