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人的镜头中,夜幕中的东京、大阪格外迷人,鳞比栉次的大楼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灯火通明的灯光把城市照成了一座不夜城。年轻的男男女女有说有笑,穿梭于酒吧、料理店、俱乐部、商城,一派繁荣气象。

然而,这只是日本人想让你看到的日本。在东京、大阪、名古屋这样的大都市之外,日本小城市、乡村,一片萧条。它们的街道依旧平整、宽敞、干净,却人迹罕见,许多住宅因常年无人打理,已长满杂草,屋外标识屋主人的名牌,落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长达60年的疯狂基建,掏空了日本的财力。日本政府的负债率高达257%,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150%的警戒线,相当于每位日本人欠银行1000万日元。东京电视台自嘲说:中国人不用着急打败日本,他们只需坐等日本人债务爆炸,即可买下整个日本。

为了维持经济的高增长,日本历任首相犹如嗑药一般,疯狂迷信基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他们把每一寸国土都人为修了一遍,小岛修完了就填海,海填完了就建“海上长城”。

如今,基建后遗症越来越明显,日本经济在“失去了三十年”之后,似乎又要进入下一个“失去的三十年”。

1

今天的日本基建疯狂到了什么地步?

60年的疯狂基建给日本留下了上千座毫无用处的大型水坝。岛内大大小小130条河流,每条河上平均有20座水坝。修坝之初,有的地方的农民表示,此处并不缺水,为什么要修大坝?负责工程的包工头摇摇头说:不知道,这是政府工程。

为了政绩,日本水利官员没有需求,人为创造需求。在他们的设想中,一个地方可能不缺水,但缺电,大坝可以用于水利发电。当地消化不完的电力,也可以接入全国电网,供全日本使用。

计划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日本的电力官员也在全国疯狂地修发电站,完全可以满足全国需求,发电成本还比水利低。日本水坝蓄满了根本就用不到的水和电。

日本拥有6800多座岛屿,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帮助偏远岛屿的居民致富,日本人又疯狂造了68万座桥梁,把整个国家牢牢“粘贴”在了一起。

而偏远岛屿上的居民压根用不到这些大桥,他们早已离开家乡,跑到大城市定居了。壮丽的大桥连接着6000多个荒无人烟的小岛。

同样,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新干线,也在大基建的扩建中,从盈利项目变成了赔本买卖。日本北海道有一条常年处于亏损的铁路,铁道部一看一年要亏几十亿,干脆关了得了。

但他们很快得知,这条铁路还有最后一名乘客——有位女高中生每天要乘坐它去上学。铁道部又改变了主意,坚持用专列接女孩上下学三年。

故事很暖人,现实很残酷。拥有完整基础建设的日本乡村已经没人了。这名女生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自己最想上东京的大学,毕业后不会留在北海道。

日本患上的“基建依赖症”,还要从上世纪一名非常有名的首相田中角荣说起。

2

田中角荣是日本政坛的一个异类。在极重视家庭出生的日本,绝大部分政客都来自政治世家。比如安倍晋三的外公和外叔公全当过首相,他爹当过财长。

安倍晋三从政之路跟开挂一样,曾受过他外公、叔公恩惠的马仔,在他踏入政坛后,迅速抱团在了一起,轻轻松松把安倍推上了首相宝座。

在日本政坛,没有显赫的家世寸步难行。出生于小商人家庭的田中角荣打破了这个传统,破天荒以商人的身份当上了首相。

田中角荣靠房地产起家,赶上了60年代东京城市化建设的浪潮,赚得盆满钵满,从小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商。他对如何盖楼了如指掌,既然房地产能让他发财,基建就能让日本经济增长。

田中角荣在竞选首相前,写了一本名为《改造日本》的书,详细阐述了“大基建”理论。书中写道:东京的城市面貌,因基建而焕然一新,我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日本。

每个乡村都要通高速公路,每座城市都要通新干线。密集、快捷的交通线建成后,资本和物质流通会更便捷,等到了那时候,乡村的农民不必再来大城市打工,在乡间就能过上好日子。

“大基建”理论认为,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将消灭城乡差别,让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由地流通,那农民还有什么理由背井离乡,来大城市打工呢?

逻辑完全合理。

田中角荣上台后,整个日本变成了工地,四处大拆大建。什么人造海岛、人造陆地、新干线、机场、桥梁、隧道如疯涨的野草,遍布日本列岛。巨额基建投资,刺激了日本经济连续20年走出高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田中角荣被弹劾下台,也是因为基建。他收受了承建商给的高额贿赂。承建商为了拿项目,送钱送到了首相头上,可见当时日本基建有多么大的利润。

大基建计划是完成了,但事后的发展完全和田中的设想背道而驰。城乡差别非但没有消除,由于交通便利,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了东京。今天东京一座城市有3000万人口,占全日本总人口的25%。东京人笑称:全日本除了东京,全是农村。

3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东京房价一下子降了一半,70%的开发商资不抵债,宣告破产,火热的房地产熄了火。可经历了10年泡沫经济的日本,培养出了650万建筑工人,占总劳动力的10%。如果没有房子盖,他们会立刻失业。

上台的首相宫泽喜一重拾基建大棒,掀起新一轮基建狂潮。日本基建投资年均提高12%,一个小小的日本岛基建预算是美国的5倍。

全日本能盖楼修路的地方全搞完了,再修往哪儿修呢?宫泽喜一有办法,他说,原来我们搞基建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现在要换个思路,从“经济第一”转变为“民生第一”,多建民生工程。

比如,日本自然条件不好,地震多,地震会让山体滑坡,那我们就修山吧!宫泽把全日本的山体都人工加固的一番,即使山体发生滑坡,落石也砸不到居民头上。

日本人对基建已经魔怔了。后来,安倍晋三有样学样,2018年眼看经济要萎缩了,安倍突击提出了“海上长城”计划。他要在日本外海建设一道长达400公里、高15米的“长城”,抵挡海啸袭击,保护居民安全。

什么安倍经济学?没用!要保经济增长,还是要靠大基建。

有学者对“海上长城”计划嗤之以鼻,他们问:如果海啸高于15米怎么办?能挡得住吗?

安倍很诚实,回答说:挡不住。

又问:那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

安倍答:即使挡不住,也能拖延海啸到岸边的时间,为居民争取逃难时间。

哎,海上长城又是一个为了建设而建设的工程。

在“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首相如走马灯一样的更换,最长的两三年,最短的两个月(小泉是例外)。每个首相上台前都带着拯救日本经济的雄心壮志,结果又一个个重新落入搞基建的怪圈。

我们该如何理解日本的“基建依赖症”?

问题的症结出在日企上。泡沫经济破灭后,大量日企背上了沉重债务,他们为了还钱,不得不节衣缩食,拼命出口赚钱。日企不再信任银行,开始依靠自有资金维持运营。

比如丰田,从不向银行借钱。银行是现代金融的发动机,现金躺在银行贷不出去就是负债,企业不借钱,民众不买房,银行的钱只好借给政府,政府拿到钱不投基建,又能投什么?

通货紧缩困扰了日本三十年,到现在仍未解决。大基建犹如一颗慢性毒药,虽然服久了影响健康,但不服,日本经济立刻完蛋。历任首相含着泪也要吃下这颗慢性毒药。

难怪东京电视台会说,中国不要着急打败日本,日本经济会自我爆炸。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