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上一次央行全面降准,是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多,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大撒币,我国央行一直把降准握在手里,迟迟不用,避免流动性过于充裕导致经济过热。

如今,政策方向突然掉头,降准时代又来了!

全面降准

周一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

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要增加流动性的意思。

仅仅过去两天,央行便宣布将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时隔14个月之后,我国再次降准,并且力度大大超出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对于降准的概念,可能有些人还不是很清楚。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平时用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假设最初的时候,全国只有100块钱纸币,在A手上,此时全国的货币总量是100元。

A手上拿着100元存到银行。

这个时候,银行有100块钱,而A有100块的银行卡,社会可以流动的货币总量依然是100元。

此时B缺钱,就去银行借了100块走,这个时候A有100块存款,B有100块现金,市场上的钱就变成200块。

B借了钱去小卖部买了一堆东西,这时小卖部老板C收入 100块现金,但由于B已经把接到的钱用完了,社会流动资金依然是200块。

小卖部老板C再把收入存银行,此时A有100存款,C有100存款,银行有100元现金,实际上社会的资金就变成300元。

这时D跑来银行借钱,重复了之前B的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实际的资金会因为交易和借贷行为不断增加而变多,为了防止银行乱借钱,造成金融系统不稳定,银行的“银行”——央行设置了“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制度来限制贷款行为。

假设原本我们存100元到银行,银行要上交10元给央行作为保证金,其余90元可以拿去放贷,其中这10元就是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率便是10%。

降低存款准备金就是说银行上交给央行的钱少了,可以有更多的钱拿去放贷。假设央行降低了0.5%,这里并不仅仅是少上交了0.5元,因为银行放贷出去的钱,最终还是会回到银行,银行还可以再次放贷。

例如,因为降准某银行多了10000元资金,这时把钱全都借贷出去,借出去的钱肯定是要用来投资或消费的,收到这笔钱的人也会存到银行。因此10000元会再次变成银行的存款,假设准备金率是10%,银行只需向央行提交1000元的准备金,便可以把9000元存款贷出去。后9000元又成为银行存款,上交900元准备金,再次可以把8100元贷出去。

只要有足够的人愿意跟银行借钱,这个过程可以一直重复下去,这一过程在经济学上也被称为“货币乘数”。

所以,也许我们看到央行只释放出几千亿的流动性,但根据“货币乘数”,市场流动资金会增加几万亿不止。

这次“降准”不一般

按照国家安排,政策宗旨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不过,也有人担心,资金能否进入实体经济,能否进入中小企业,会不会流入房地产,推高住房价格?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因为降准造成的房价上涨可能性不大。因为本轮降准与以往不同,是“绿色降准”。

一般而言,央行降准对上市银行是利好。降准意味着银行可以把更多的钱借出去收取利息,像央行这种超预期降准,银行的股价应该暴涨。

然而,从7月7日晚国常会释放降准信号之后,A股银行板块8日和9日两天收跌4%,招商银行暴跌6%。

其背后原因在于这次降准对于银行来说,是巨大利空。

回到国常会所释放的三个信息。

第一是推动医保服务改革;第二是新形势下的就业劳动权益保障;第三就是加大金融实体支持力度,并且提出了支持碳排放的措施,加大金融对实体的支持。

用金融去支持碳排放优化,实现“碳中和”才是最近的政策重点。

所以,本轮降准实际上和“绿色经济”、“碳交易”、“碳排放”等概念是绑定在一起的;会更多的倾向于中国现在推行的碳减排的政策。通过运用降准这个金融工具,引导资金补贴的绿色发展的企业。

但是绿色行业、绿色经济说白了都是不赚钱的行业,银行把钱投到这里面,风险是非常大的,银行股当然要跌了。

因此,降准的消息一放出来,招行、平安一大堆银行股绿油油,止不住地往下跌。

降准要撒钱到不赚钱的绿色经济体里面去,银行的资产坏账率会变得更大,利润也会受损,怎么可能涨得起来。

当然,这些要素也是本次降准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

银行已无降准空间

降准说白了还是银行把钱放出来,是放水的手段之一。本次下调后,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空间还非常大,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2020年的准备金率是12.5%,这次下调0.5%,也有12%;而2011年以前一度超过20%。

反观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经济增长和信贷扩张趋于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逐步下降,许多西方国家的存款准备金率都一降再降。

目前欧美日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都在3%以下;而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瑞典等国家索性就没有存款准备金要求,也就无从谈准备金率的调整了。

相比这些发达国家,中国似乎还有很多“弹药储备”。

不过实际情况却与纸面数据正好相反,中国的很多银行早就没有了“降准空间”。

民生银行为例,根据其2020年财报显示,民生银行手上的现金加上存在央行的准备金,一共是3572亿。

很多人只考虑银行放在央行准备金,忽视了银行向央行借的钱,也就是“向央行借款”这一项,这些银行平时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向央行借款的比例都是非常高的。

我们把存在中央银行里的钱再减掉银行向中央银行借的钱,这才是一家银行真正意义上向中央行所缴纳的准备金。

民生银行的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减去央行借款,2020年的数据是622亿。要注意!622亿中还有银行手上的现金,但不知道民生银行里面有是多少现金。

那就按622亿来算一下民生银行的实际准备金率只有1.66%。

1.66%和12.5%相差多少,大家想想便知。

如果再考虑到其中有部分是包含了现金,可能其真正的准备金率低于0%,是负数,变成央行倒欠钱了,还怎么降准,拿什么降准?

这些数据都是写在银行财报里的,可信度应该非常高。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民生银行的情况是国内大多数银行的一个映射,看似十分充足的货币政策空间,实际上早已在银行大肆放贷的过程中用光了,通过降准来释放的流动性真的不多了。

所以,很多人说这次降准会带动房价,纯粹是空想,根本流不出多少钱,甚至能不能有效支持绿色经济都得打个问号。

同时,在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的悲观情绪下,国内投资将会放缓,市场预期没有很多人会愿意借钱消费或投资,就算有的银行还具备流动性,钱也会借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