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下称“上交会”)于4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本届上交会参展企业超过1000家,创历年新高。

本届上交会由科技创新、城市更新、专业技术、创新生态以及交易服务五个展区组成。

“衣食住行”皆可数字化

“数字”,是本届上交会上最醒目的关键词之一。

本届上交会展示了一系列引领性数字技术,呈现数字抗疫、数字适老、数字社区和数字商业等应用场景,探讨城市数字化转型路径,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

“民以食为天”,人气最高的展位均与“吃”有关。

上海爱餐集团展示了一批“机器人厨师”,体积和冰箱相仿,使用方法与洗衣机一样简单,先将各类调料加入机器的调料盒,再把食材放入机器,设置烹饪方式,几分钟后就可以得到一盘出自机器人之手的菜肴。

这款做菜机器人名为“味霸”,是基于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上的数字化厨电设备,在13年前就开始研发,到2018年,第一款“味霸”成型,首次在深圳高交会上亮相。烹饪工艺数码化、菜谱指令可编程技术、无油烟处理技术是“味霸”研发团队的首创,此外,与传统标准化的烹饪机器相比,“味霸”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使用者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操作,来选择自己喜好的口味。

据了解,目前研发出来的炒菜机有大也有小,适用于大家庭,也适用于城市独居者。炒菜机还可以实现全自动洗锅,整个过程没有油烟,没有明火,不需要人力操作。目前国内外的专利申请已经达到了436项。

这款机器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关注,很多观众在试吃区品尝机器人的手艺,尽管口味和人类大厨还有差距,但机器人确实可以将简单的家常菜做好。

大受欢迎的“机器人厨师”

一座机器人咖啡亭坐落街角,占地仅两平米,无需咖啡师和服务员,不到1分钟,花10元至15元,快节奏的都市人就可以手握一杯现做的咖啡。

据悉,这款机器人咖啡亭在上海街头已经投入使用。

机器人咖啡亭

投入一天的工作之前,便捷的早餐也是现代人的需求,逸刻早餐车为此推出了一项新服务,消费者只需提前使用APP下单,早餐就会被放在餐车尾部的盒子里,取餐只需要扫码,上班族不必再为买早餐排队。

逸刻早餐车

美容方面也有“黑科技”亮相,在本届上交会现场,两款智能美容机器吸引了众多观展人士参与体验——玛丽黛佳色彩定制口红机,以及羽西“知肤精灵”测试仪。

“研发时间为两年,可以提供100多种色号供使用者选择,一键启动后机械手臂就会现场制作口红。”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玛丽黛佳色彩定制口红机的首秀。

在现场,三台机器正在不断作业,它们的机身只有一台普通台式电脑机箱那么大,但功能与大型口红生产设备一致。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常口红从罐装到成品需要1个小时,这款色彩定制口红机只需要6分钟。此外,它已创造性地融合了最新的AI、AR技术应用于虚拟化妆,可实时模拟生成发色、发型及皮肤诊断等信息,实现与用户的交互。

玛丽黛佳色彩定制口红机

离口红机不远处,是一台白色测试仪,就是羽西带来的“知肤精灵”。这台机器基于中国女性的皮肤检测数据建立了算法模型,采用日常光、紫外光、伍氏光、平行偏振光、交叉偏振光五种医疗级光源呈像,能够分析出毛孔、粉刺、皱纹、等多项皮肤问题。

现场,不时有观众亲身体验,体验者将头放进球形空心装置中,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完整的面部便在显示屏上成像,体验者可以任意查看五种不同的光源呈像,判断在不同的评判标准之下,肌肤呈现的问题,基于此,“知肤精灵”还可以为体验者打造一套个性化的护肤方案。

羽西“知肤精灵”测试仪

很多科幻影片里都出现过这样的场景:放着食品饮料的小桌子自动飞到手边,坐着不动就能吃吃喝喝。

在上汽集团的展示区,记者看到了类似的场景,该集团的展品荣威i MAX8车内,装置着小小的可移动吧台,这个小东西叫作“魔吧”,目前已申请了55项专利,是国内首创的“可移动车上吧台”。

工作人员介绍,“魔吧”其实是在车内两座中间的“轨道”上配备的可移动中央扶手箱,前方的储物格带有制冷及加热功能,后方的储物格则可放置茶具。它还具备智能交互的功能,

在现场,记者亲自体验了一番,在对座椅靠背上的屏幕说出指令“我要喝水”后,“魔吧”便听话地移动到座位旁。

“‘魔吧’十分适用于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以及商务人士,能够更全面照顾到乘车者的需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魔吧”的整个研发过程持续了一年半左右。在这么小的空间内,轨道的前后移动是重点难题,而“魔吧”前后移动的技术便是由上汽集团自主研发、独立创作。

大型医疗设备总是会让人们产生畏惧心理,而搭载人工智能诊断软件的新款飞天Apsaras 128 CT,便是一款注重人性化的现代医疗设备。

在现场,记者看到,该医疗设备由上海电气集团旗下的电气康达研发生产。现场工作人员李浩拥有医疗临床经验,他告诉记者,Apsaras 128CT机的设计更多地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800mm机架孔径比一般CT机要大(一般设备的孔径是650-700之间),可以使患者的检查体验更加舒适,对于幽闭症患者来说,做检查不再是难事。

除了人性化的设计之外,快速也是psaras 128CT的特点。得益于智能滑环技术,Apsaras 128CT可以缩短患者检查时间,实现0.35秒扫描,60张/秒重建图像的智能大范围扫描。

李浩表示,Apsaras 128CT还有几项“智能”绝杀:智能X线剂量3D自适应供给、智能快速胸部扫描定位、自动多角度重建、智能密度触发跟踪扫描、智能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参数匹配扫描、智能ECG门控触发扫描、智能ECG心脏编辑成像、智能低剂量及迭代技术应用。

数字化养老方案

深蓝科技的城市清洁机器人

防疫科技各显神通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首次举办的上交会,各类防疫科技占据展区半边天。

云绅消杀防疫服务机器人就选择在本届上交会上进行首发。全球总部位于上海的达闼机器人曾在疫情期前往疫区服务医生和病患,这次也前来参展。

“消杀机器人和辅助医生的机器人并非由于新冠疫情才开始研发使用,只是疫情大大加速了其发展速度。”钛米机器人的工作人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钛米机器人目前已研发生产十余款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在全国300多家三甲医院部署和使用,其消杀机器人以及可以在污染区进行运输工作的机器人在疫情期间受到重视。

新冠疫情初期,大量的病患给医院病房供给带来了超强压力,针对类似情况,充气膜结构模块化负压隔离病房有望发挥作用。在数字抗疫展区,一个外形酷似蒙古包的充气帐篷十分“吸睛”,这种充气膜结构的负压隔离病房成本低、生产速度快、安装简便,几乎没有施工限制,不使用的时候做“放气”处理,节约空间。

记者了解到,其最大产能为每个月500床,产品支持各种运输方式,每200床大约由30位普通工人在三天内就可以安装完成。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展位上,记者看到了由上海驷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微纳芯片核酸扩增分析仪”。新冠疫情暴发后,这项分析仪在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与国际顶级研究机构imec、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支持下研发,并由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进行商业化推广。

市场负责人祁天明告诉记者,“微纳芯片核酸扩增分析仪”具有独特的芯片设计,可以实现基于国际合作单位imec的硅基核酸检测。其完整自主核心技术:基于物理技术和生化技术双提速,可以加快核酸测试的速度,从传统的两小时压缩到半小时,可完成新冠病毒、流感病毒、HBV和HPV等传染性病原体的全流程核酸检测。

新冠疫情初期,大量的病患给医院病房供给带来了超强压力,针对类似情况,充气膜结构模块化负压隔离病房有望发挥作用。

在数字抗疫展区,一个外形酷似蒙古包的充气帐篷十分“吸睛”,这种充气膜结构的负压隔离病房成本低、生产速度快、安装简便,几乎没有施工限制,不使用的时候做“放气”处理,节约空间。

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这款隔离病房的特点:气膜建筑材料具有易成型、防风雨、防潮湿、抗紫外线、阻燃的特点,最重要的是搭建起来很方便,可以帮助当地医院快速收治病患,为不具备快速搭建隔离病房的国家和地区解决当务之急。

“200张床的规模可由30个工人在一周之内搭建起来,通过飞机运输在3天之内可以到达大部分国家,长期在室内放置可使用2年,打包回收后可重复利用20次。”工作人员说。

充气膜结构模块化负压隔离病房

TIANGEN核酸提取及纯化设备

云绅消杀防疫服务机器人在本届上交会上首发

各类防护用品

中国首款“64通道全无线脑机接口芯片”

高校展位区此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硬科技”。

一直以来,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发展道阻且长。而复旦大学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究院的芯片设计团队在全无线脑机接口芯片设计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在上交会上,该团队展出了“64通道全无线脑机接口芯片模组”。据悉,这是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无线脑机接口芯片模组产品,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

复旦大学的叶大蔚博士向记者介绍,该款脑机接口芯片模组是市面上第一款终端,重量控制在三克左右,同时能使用54Mbps数据率,无线实时地发送64个通道的神经元数据的芯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该模组不仅可以在保证高数据率传输的情况下,还能维持大于12小时的续航时间。由于大多数神经科学家在进行活体记录实验的时候不希望在实验中频繁更换芯片模组的电池,该款产品的推出可以很好地解决长时段神经元记录实验的中断问题。

“对比NEURALINK团队之前研发的1024通道无线脑机接口芯片模组,虽然在单芯片集成的通道数量上,我们的产品无法与其媲美,但是,NEURALINK团队研发的芯片使用标准的低速率(数据率为1Mbps)蓝牙收发模组来进行无线数据的传输,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使用无线的方法实时地传输从多个模拟通道(如64个通道)上采集下来的全频带高精度神经元信号数据。因此,他们的产品在需要长时间、大批量地采集神经元信号的脑科学活体实验中是不适用的。”叶大蔚说。

数字技术撬动大国重工

早在2015年,我国即提出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等。

如今,距“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过去10年,在这1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在智能智造、数字化领域取得的成果在本届上交会纷纷呈现。同时,本届上交会将大国重工的数字化转型作为关注视角之一,共同见证新时代下,中国在基建、动力、制造、信息等领域的发展成果。

在基建领域,“盾构机”因其构筑隧道之“盾”而被认为是隧道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本届上交会现场,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展出智能盾构建造技术,这是国内首次应用盾构自主巡航定位技术。这项技术构建了完整的智能控制体系,实现了盾构机立体位姿的精准控制,有效降低了施工运维中突发小概率灾害事件的比率,目前已成功避免10起一级风险,63起二级风险的发生。

2021年“千兆光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国家明确了未来新基建部署的重点方向——用光纤取代传统铜缆,进一步推进“光进铜退”。上海博达数据通信有限公司展出的BDCOM博达光通信POL采用点到多点的组网架构,具有简组网,高带宽,低成本,易维护等特点,实现了千兆光网到桌面。

在芯片领域,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目前拥有先进芯片制造主流工艺技术的8+12寸芯片的制造企业。在上交会现场,上海华虹带来了以“中国智造”为主题的12英寸和8英寸集成电路晶圆的先进、特色工艺平台。

上海遨拓深水装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就将带来三款水下机器人,其中2000米液压水下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水下结构物的检测和维护、海底油气管线的检测和维护、海上油气田和海上风电场的安装检测和维护、海底观测网的安装及维护;1000米级电动水下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海底管线、电缆光缆检测及维修、水下结构物检测、水下打捞救援、水下无人侦查、反潜作战、军港工程水下维护等领域。

上海电气则带来了数字赋能、城市数字治理、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如“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电站数字孪生系统、搭载人工智能诊断软件的新款飞天Apsaras 128 CT和5G超声远程诊断系统等,开启了数字赋能的新时代。

记者 吴斯洁 周秭沫

编辑 程慧 潘晟

责任编辑 孙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