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正式对外发布。注重中央政务功能保障、疏解减量提质、老城整体保护、街区保护更新、民生改善、城市安全,成为规划几大亮点。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9月29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并实施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就提出,要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核”正是指包含了多个行政区的首都功能核心区。

而此次《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获批,也宣布其正式成为指导东城区和西城区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与此前的草案相比,描述有变化,亦透露出了重要信息。

在本次批复中,对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并没有变化。

其中核心区的战略定位,依然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而从发展目标来看,也依然是“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

《批复》中提到了突出政治中心的服务保障、强化“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老城整体保护、街区保护更新、改善民生工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核心区安全、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等内容。

其中要求,要突出政治中心的服务保障,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统筹好北京市搬迁腾退办公用房的承接利用,优化中央党政机关办公布局,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以更大范围空间布局支撑中央政务活动,抓好中南海及周边、天安门—长安街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

要发挥北京市和中央行政及企事业单位的带头作用,有序推动部分行政性及事业性服务机构,产业及教育科研、医疗、商业、交通集散、旅游等功能的疏解。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包括北京市“四套班子”东迁城市副中心在内,过去几年北京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提升首都功能提供了新的发展利用空间,“实际上有一些空间已经承担起了为中央政务服务的功能。”王晖表示。

《批复》中特别提到,金融街等现有功能区和王府井、西单等传统商业区要在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的前提下优化提质,成为展示新时代首都改革开放成果的窗口。

而作为三朝古都和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老城区的保护同样重要。

批复提出,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

具体来看,“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中,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使之成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沿二环路建设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公园环。

在“加强老城整体保护”的批复中提出,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和根基。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坚持“保”字当头,精心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

同时,《批复》是“接地气”的,规划同样着眼于百姓生活。《批复》提出,根据街区功能定位和风貌特征,分类施策,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有序推进高质量街区保护更新。明确建筑使用功能、更新周期和利用方式,推动保护更新实施。加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注重留白增绿,塑造宜人的街区公共空间。划定公共事务用地,加强公益性设施统筹利用,推动公共服务功能与经营性功能混合,方便群众生活。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发挥街道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用好街巷长、“小巷管家”等力量,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作用,培育街区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能力。

同时,突出改善民生工作。深化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和“接诉即办”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悉,2019年12月30日起,《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曾向社会公示,听取公众意见建议,为期一个月。

记者注意到,在前一天的8月26日,北京市委常委会研究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则对此做出了更详尽的布置。在这次会议上,北京市提出要“加强重点地区及重点功能区综合整治,优化提升金融街地区品质,加快王府井、西单等传统商业区改造升级”,并且还将“降低人口、建筑、商业和旅游密度”。

撰文:张垣

编辑:王小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