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的投资者而言,最近几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能抓住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爆发红利。

就最近一年来说,阿里、京东、拼多多的股价表现均远胜于上证综指,特别是拼多多,截至8月24日的最近一年时间里,其股价已上涨174%,而同一时间段,上证综指的涨幅仅为18%。

今年5月,美国参院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根据该法案,如果美国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连续三年无法对外资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检查,发行人的证券将被禁止在美国交易所进行交易。

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尽管数据显示,中概股赴美IPO的数量还是创了新高,但与此同时,它们也开始密集回港。

今年以来,已经先后有网易、京东等重磅中概股成功赴港二次上市。而拼多多、携程、百度等备受瞩目的明星公司也频频传来二次上市的消息。除此之外,近期还有先后有新浪、华住、易车、聚美优品、58同城等5家中概股正式签订私有化协议或传出私有化意愿。

按照港股二次上市“市值不低于400亿港元,或市值不少于100亿港元且最近一年收益至少10亿港元”的条件,符合这一标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接近30家。在此情况下,对于大多数中概股公司来说,港美同时上市,或私有化之后再度赴港上市,都将成为中概股回归的可行选择。

那么为什么中概股选择回归港股上市呢?外部因素方面,港股市场放宽了同股不同权和上市门槛等等条件,进一步激发了中概股二次回港的热情。之前很多企业因为股权的问题而放弃了在港上市,比如阿里巴巴。2018年以来,A股和港股市场对于“新经济”企业的上市条件放宽了很多,如今不存在制度层面的限制,明显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回归港股市场。

自身发展方面,港股市场可以给科技企业更高的市场估值。同时港股也可以给中概股提供更方便的融资需求,对于中概股而言,在港上市之后能够提高公司股票的市场流动性。这些都是对它们自身发展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