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央行数据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机构新增居民存款达到创纪录的10.33 万亿元,相比 2021 年同期多增 2.88 万亿元。

简单计算一下,便于大家理解,也就是每天大概有571亿资金涌入银行,平均每个人每天都得存下40块钱。

还特别指出一个数据:

2 月和 4 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净偿还,也就是说还钱数额超过借钱数额。

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还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

到底是老百姓富裕了呢,还是钱印得太多了?一起来聊一聊存款变多这件事。

老百姓越来越爱存钱

不论如何,数据显示由于疫情等因素,我们变得越来越爱存钱了。

央行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创2002有此项数据以来新高。

为什么爱存钱?

具体原因是多样性的。

短期因素看,主要是疫情带来的冲击。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疫情持多点散发,部分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再加上旅游、餐饮等行业遭受重创,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股票、基金收益明显下降,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破净”,导致居民风险偏好有所下降,部分资金重新流向存款。

房地产行业人士看到这个数据,心里一定不是滋味。多年来,房地产行业是资金最大的蓄水池。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居民住房消费意愿持续不振,减少了住房消费支出,部分转为居民存款。

避险意识增强

存款的增加更能代表人们避险意识的增强,并不是真正的就富裕了。

除储蓄存款外, 中国居民全部财富还包含房产、股票、基金和债券等。

1.据报告达人任泽平发布的《中国财富报告2022》显示,总量层面,2021年中国居民财富总量已达到687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户均资产也达到了134万。但是户均百万中,“房子占比70%”,将近一半的家庭在银行中的存款为“0元”

我们提了若干年的房租不炒,就是希望把房地产的金融属性给剥夺掉让它回归于居住的本质,到今年我们完全可以说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

2.公募基金中货币基金的净值是11.04万亿,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净值是7.28万亿。(数据截至2022年5月末,数据来源:基金行业协会)

2022年上半年居民新增存款大增还叠加了期间大A市场与权益基金表现欠佳的影响。

大A市场趋势强弱对居民新增存款规模变化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2022年上半年,大A开年连续数月大幅下挫,使得直接参与股市以及通过权益基金间接参与到股市中的诸多小伙伴信心受挫,居民结余资金进入权益资本市场的节奏放慢助推了期间居民新增人民币存款的增长。

3.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37万亿元(数据截至2022年3月底,来源:中国理财网公布2022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

最近这两年,银行的理财净值化,银行的理财再也不保本保息了,今天你到银行去买理财,人家开宗明义就要告诉你虽然我跟你说理财的预估年化收益是多少,但是你要明白我们这个是理财我们这个不是存款,钱存进来之后有可能获得我跟你承诺的年化回报,但也有可能获不了这么多。

甚至本金都有可能折损,今天真的很多银行的r级理财产品都出现了本金的损失,也就是说很多人突然发现他理财理得越频繁,反而损失越大,还真的不如当年就把钱存到银行存定期算了,好歹真是国家信誉保证真是保本保息的。

由此可见,我国居民投资中房地产占比较高,金融资产中主要配置银行产品和存款,而债权、股权及基金等投资配置较少。

资产配置重心转移

从发达国家居民资产配置的趋势来看,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重心将从房产向金融资产转移。

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 个城市进行了2 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和“股票”,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 45.1%、 22.4%和 15.5%。

过往这些年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顺境之中,所以很多人在消费上是非常自我放纵的,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社会,都是在教你怎么花钱怎么借贷,而这特殊的三年说实话现实给我们很多人好好的上了一课,我们意识到了过往那种无休止的消费是不对的,越来越多的人在消费时候变得更加理性。

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有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有没有办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一味存钱并不一定是个好选择,关键要看如何在市场波动之中找到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