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1%,仅12.1亿部,是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去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2.86 亿台,8年来首次跌破3亿部,同比下降 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

然而有意思的是,与这两年整体手机市场持续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端手机市场呈现逆势增长态势。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2年Q3(600美元及以上)高端手机整体份额达22.4%,同比增长1.9个百分点,环比增长2.3个百分点。增幅虽小,但在当前手机行业整体出货量走势下,高端手机的势能已可见一斑。截至去年年底时,高端市场已连续九个月增长速度超过整体智能手机市场。

不仅如此,随着疫情结束,全球手机市场的复苏,Strategy Analytics还预测,从2022年起,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占比将持续提升,并取代中端手机,成为智能手机销量最高的价格区间。高端产品作为全新的增长引擎,将成为手机市场复苏的核心推动力。

远未达到饱和,并且拥有不俗增长空间的高端手机市场不仅承载着手机厂商的野心,也代表着未来手机行业复苏的希望。在“高端产品承载市场复苏、影像能力承载高端产品”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选择牵手相机企业。

另一方面,随着今年4月徕卡和蔡司的高管接连造访小米、vivo,寻求与中国手机厂商的进一步合作,影像已成为继SOC芯片之后,国产手机高端差异化的最佳着力点。

01、从联名走向联合

18世纪初,路易斯·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方法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拍照的技术门槛和曝光时间,让人们可以轻松拥有色调均匀、纹理细腻的照片。此后,现代摄影行业开始在一次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高速发展,人们耳熟能详的胶片摄影、数码摄影也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千禧年,手机厂商第一次尝试在手机中加入了摄像头。彼时诺基亚同蔡司的合作可谓造就了N90、N95等一代代经典机型。

然而在当时,移动影像领域比拼的重点往往在于单纯像素的堆砌,像素高则优。而所谓的合作更多则是浅尝辄止,多围绕镜片、镀膜的供应链关系展开。

但到了移动影像时代,全球消费者是高度社交化的,喜欢随时随地记录、创作和分享。从“自拍”时代的美颜手机,到短视频时代的防抖高清,人们对于与时俱进地移动影像功能存在刚需。

另一方面,消费者确实越来越专业,其中不乏参数控、测评党,但对于更多用户来说,一张随手拍出的“大片”永远比参数更具感染力。高端机做不好影像功能,就等于先天丧失了打动消费者的绝佳入口,想出货多几乎是不可能了。

而在用户需求之外,影像对技术有着高要求、高门槛,也是让影像成为高端差异化突破着力点的重要因素。

手机内部元器件复杂度提升,留给影像的硬件空间逐渐被压缩。但与此同时,手机厂商影像硬件层面更加内卷,如增加摄像头数目、狂飙大底传感器等。然而,硬件层面的升级大多依赖于供应链发展,很难实现差异化,也同专业影像领域关联尚浅,纵使技术如何进化,成像品质依旧难以突破桎梏。很明显过去手机赛道基于供应链技术的影像进化论逐渐触达瓶颈。

在此背景下,影像算法、自研芯片兴起,移动影像马拉松大有由硬件到软件转舵之势。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同老牌影像厂商联合,推出复古、电影风格的滤镜,成为了厂商们提升影像能力新的方向,华为、vivo、小米、OPPO等厂商也接连步入联名旅途。

类似的案例多了,人们不禁要问:手机厂商和相机厂商的联合,到底能不能发挥出“乘数效应”?

从结果来看,手机与相机的合作并不一定能够起到想象中“突破高端”、“提振销量”的作用。例如摩托罗拉和哈苏合作推出的模块化手机,在实际的使用中却带来了新的难题,也就是消费者需要购买齐全所有的模块,并且总是随身携带一些模块。这样就造成了手机虽然轻了,但是背包却鼓了起来。

而摩托罗拉的前车之鉴,无疑是给小米、vivo、OPPO敲响了警钟,无论是徕卡、蔡司、还是哈苏,传统相机和手机早已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赛道。二者在摄影认知、摄影应用等方面不尽相同,在镜头、传感器、照片后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特点上更是有着较大差异。

因此企业更需要有自己的坚守,才能避免止于联“名”的局限,陷入“挂名背书”的尴尬境地。

以vivo为例,在与蔡司的合作之初,vivo企业内部高层就提出了要求:合作不能止于认证,不要只是停留在购买IP这类浅层合作,不能用短的视角去考虑vivo&蔡司,而是要追求在真正的技术合作中,实现更为长久的品牌联合,从长期主义思考问题。双方是以平等互利的姿态,联手打造移动专业影像。

02、从联合走向融合

4月18日,徕卡相机公司CEO Matthias Harsch一行专程到访小米集团位于北京的总部,为小米与徕卡全球影像战略合作开启全新阶段。而几乎在同一时刻,蔡司消费光学 CEO Jorg Schmitz先生与核心技术团队也造访了vivo全球总部。

据数据显示,即便手机出货量严重下滑,中国市场仍然占到了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22.6%,远高于第二位印度的12.4%。有手机厂商高管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在中国市场,四五千以上的市场容量,至少是六千万台。这么大的市场,安卓品牌拿到的很少,所以说明这里面有很大的潜力”。

这些世界顶级的镜头/光学企业高管如此频繁地造访中国,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它们将会在中国市场押注更多的技术创新,以换取中国巨大存量市场的丰厚回报。

实际上,中国手机企业与这些世界顶级镜头/光学企业的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2013年,华为曾多次通过邮件和徕卡沟通,表达希望合作的意愿,但均吃到闭门羹。后又经过几次邮件反复沟通,徕卡才终于同意见上一面。而后更是经过几轮的深入沟通和评估,双方最后才得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而蔡司对合作伙伴的要求同样十分严格,在与vivo达成合作前,蔡司专门派出考察团来了解了vivo全球总部进行探访,在确认了vivo高比例的自产自研、严苛的质量管控、自动化水平、安全质量体系等,才决定将vivo纳入蔡司在移动影像领域中合作的选项。

正是国产手机厂商自身不断地积累沉淀、埋头创新,才有了如今这些百年相机企业与手机品牌的双向奔赴。而随着合作的逐步加深,从联合逐渐走向融合,已成为二者牵手吹响的变奏曲。

小米接棒华为和徕卡合作,徕卡方面除了给小米“传授”镜头设计和质量验证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帮助小米重塑了影像设计思路。让以往只重视“感光度”、“对焦速度”、“像素面积”的工程师认识到,光靠最好的参数不一定能拍出看起来最美的照片。

而哈苏则是帮助OPPO重新标定了每颗镜头的透视、虚化关系,通过优化人像模式的算法,让手机的人像模式,观感更加真实、自然,边缘处理也更为细腻。和小米、OPPO同为一英寸大底的vivo,凭借蔡司T*镀膜的镜头和V2芯片的加持,配合上vivo对于人像模式的理解,使得无论是拍人还是拍物,体验都不落下风。

但不同于徕卡专注于相机、镜头领域,蔡司更聚焦于更高阶的光学大领域。

自1890年,蔡司的创始师保罗·鲁道夫设计出了第一只消像散正光摄影镜头(Anastigmat),开创了蔡司镜头的新纪元。此后的130多年里,蔡司接连创造了镜头工业中的诸多经典设计。

1932年,蔡司推出Zeiss-Ikon Contax,作为当时徕卡相机的竞争机型,激发了当时主打快照小相机的徕卡改弦易辙,走上了蔡司的道路。随后徕卡在1954年推出的里程碑式的 Leica M 系列相机,其 M 卡口系列的镜头供应商正是蔡司。

不只徕卡,当年记录阿姆斯特朗迈出人类登月第一步的哈苏相机,使用的镜头,也是来自蔡司。正如摄影圈内流传的一句戏言:哈苏的成功是因为它踩在了光学巨人蔡司的肩膀之上。

在相机之外,蔡司还替NASA打造特殊航天镜头,助人类第一次清晰的认知我们所生活的宇宙;帮大导演库布里克在电影《巴里·林登》中拍摄出电影史上第一个不需要人工光源的烛光场景;为近视弱视患者和眼科医生打造舒适镜片和激光手术镜……

而在近代电子光学方面,蔡司则更是处于领先地位。

多年来,它创下了数个第一:1949年,第一台静电式投射电镜;1965年,第一台商业化扫描电镜;1985年,第一台数字化扫描电镜;1990年,第一台场发射扫描电镜;1992年,第一台带有成像滤波器的透射电镜;2003年,第一台具有柯勒照明的200千伏场发射透射电镜;2003年,第一台有镜筒内校正的欧米伽能量滤波器的场发射透射电镜……

就连ASML被誉为人类工业之花的光刻机,也离不开蔡司镜头的加持。可以说,蔡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近代光学的发展史。

在vivo与蔡司的合作中,蔡司对光学的深刻理解,也让vivo和蔡司的联合影像创新具有“长坡厚雪”广阔视野。从技术路径上看,蔡司光学镀膜镜头的引入,到对自然色彩、质感影调的理解,让光学摄影与计算摄影高度融合,形成极富人文精神的影像风格。

毫无疑问,vivo选对了“光学老师”。与蔡司的合作不仅让vivo手机影像能力达到“业界天花板”,更让vivo对手机影像的战略性理解绝对引领业界。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vivo与技术服务商的合作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拿来主义”有显著区别:vivo主张“以我为主”,在合作前就对技术场景有清晰认知,同时通过大量技术储备、经验与合作伙伴的核心技术建立耦合关系,用最适合vivo用户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融合进而调教产品。

同样也正是这种严谨严格、平等互利的研发精神,为vivo与蔡司架起一座“双向奔赴”的桥梁。

03、超越所见,未来可见

伟大的企业和伟大的产品背后,都离不开长赛道的布局。

“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主要在四大领域:半导体制造技术、工业质量与研究、医疗技术,以及光学消费品市场。每年拿出收入的13%投入到研发上面。”蔡司大中华区总裁福斯特曾经介绍到,正是常年坚持投入换来这四个长赛道的领先。

而长赛道的本质是基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通过长期持续投入构建核心能力,以形成企业长期竞争力以及行业影响力。一家百年企业,在多个垂直领域常年领先,背后正是蔡司将这些垂直领域作为长赛道,长期战略布局、持续投入换来的结果。

在3G到4G、5G的历史进程中,技术比拼和品牌竞争将九成的手机品牌淘汰出局。唯有那一成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才穿越周期成为当下手机行业的头部玩家。

自2019年以来,vivo自身也同样明确了四个长赛道:设计、影像、系统以及性能。

从结果来看,中国手机行业历经数次洗牌重组,从原先的“中华酷联”到“华米OV”,再到“VO荣米”,“剩者”为王。其中vivo以19.2%的市场份额连续两年稳居国内第一,更是显得尤为不易,而这也从侧面印证当初vivo聚焦影像、与蔡司合力这一决策的前瞻与正确性。

而具体来看,vivo与蔡司的接洽,则是始于影像部门对技术合作的沟通,并逐渐从技术合作延伸至品牌战略合作的达成。

双方在成就认可、激情认可、企业追求认可、愿景认同以及看待合作伙伴关系的价值认同以及“追求长远”的共同愿景之上,在战略上更加注重长期科技创新上的合作,而非仅注重短期营销效果,携手站在了不考虑短期商业收益的维度,希望并肩打造出移动专业影像的“共同体”。

为此vivo方面也很早就启动了开放式创新,进行全球化布局。从2017年开始,vivo就先后在全球核心影像人才和技术资源聚集地建立了7个影像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规模超过1000人。

比如日本东京研发中心,核心骨干几乎都是日本光学产业中的高端人才,具备丰富的光学镜头研发经验,目的是利用日本在光学影像方面的产业链及技术优势;而美国圣地亚哥研发中心,则主要负责强化算力,进行平台技术研究,以及与Google等伙伴的沟通。

在国内,台北的研发中心则主要负责影像相关的新技术预研;杭州研发中心承担着影像算法开发的重任;深圳研发中心承担着影像产品规划和定义,系统软件层的开发;东莞研发中心,拥有业界领先的完备的影像评测与材料品质验证实验室;上海研发中心则专注于部分旗舰手机的影像效果调试等。

正确认知未来,长期投入研发不设上限,整合全球人才、技术资源,与合作伙伴联合相互激发,最终建立全链条的技术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长赛道。这既是vivo对于长赛道的认知,也是自身实践的结果。

另一方面,vivo和蔡司双方在影像技术上的突破,也推动了上下游全产业链对核心器件的提升和革新,从而促进整个行业良性发展。比如影像能力提升,需要软硬件的配合,因此vivo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也在变化,以前与硬件厂商只是采购关系,现在则转变为了战略协作。

vivo品牌副总裁,兼品牌与产品战略总经理微博表示,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通过“图灵测试”的优质人工智能时代的逼近,vivo还将和蔡司联合研发升级,在摄影场景、健康场景和3D、AR、VR等AI混合生产力的场景方向上酝酿出更大的突破。

04、写在最后

从近年来手机厂商和相机厂商的联合,不难看出无论是做伟大的产品还是伟大的企业,都要长期聚焦核心能力。一个企业可能因为风口而在短时间内成功,但如果想成为伟大的企业,则需要建立核心的能力,提前布局长赛道。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长赛道是成功的必要因素,而这正是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蔡司去vivo考察时,不是问市场份额、销量,而是去看排污系统了。

一个是有着178年沉淀的光学巨匠,一个是年轻而有魄力的智能手机领军者,两者的结合,拓宽了影像的边界,也推动上下游全产业链对核心器件的升级和革新。而当两个优秀的品牌携手共同探索影像的星辰大海,相信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毫无疑问,一个全新影像时代,正在到来。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