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爆雷”没多久,韦尔股份就迎来了翻红。

1

“爆雷”反转?

公布业绩欠佳,股价却低开高走,韦尔股份的“爆雷”还没持续多久,就开启了大反转。

据21世纪经济报道1月15号消息,1月13日晚间,千亿市值芯片龙头韦尔股份公告称,公司预计2022年扣非净利润为9000万元至1.35亿元,同比下跌96.63%-97.75%。

相较于2021年超40亿元的扣非净利润,2022年几乎是跌没了。

经过三年高增长爆发期,这次韦尔股份也几乎要“倒退”回公司2018年1.32亿元的扣非净利润水平。

从2019年-2021年,三年内韦尔股份的业绩与股价一路高涨。根据公开数据,韦尔股份这三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6.32亿元、198.24亿元、241.0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0.51%、45.43%、21.5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5亿元、26.83亿元、45.4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15.40%、280.44%、69.43%。股价更是从2018年底的每股20元左右,涨至2021年7月每股255.17元的高价,市值一度超过3000亿元。

反观近期的韦尔股份,2023年1月3日股价跌回77.09元/股,截至韦尔股份公告发布的2023年1月13日,其市值也跌落至1000亿元,缩水了近7成。

此前还有机构预测韦尔股份2022年业绩在24亿元以上,与韦尔股份公告披露的预测数据相差甚远。

在“韦尔股份爆雷”的相关报道甚嚣尘上之际,也有预测给出“韦尔股份见底”的观点。

1月16日,在集合竞价阶段,公司尚为跌停状态,开盘后跌超3.6%,但不久股价就开始翻红,一度涨超7%。截至到1月17日收盘,公司股价回升至93.00元/股,总市值约为1101亿。

韦尔股份才传出“爆雷”不久,反转就要来了?

2

缘何于此?

对于业绩大幅缩水,韦尔股份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消费电子市场整体表现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需求受到了较强的冲击,也对公司的主营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部分细分的出货量有所下滑,产品销售价格承压,公司的营收规模和产品毛利率较去年均有所下降。

从数据上看,韦尔股份的业绩与消费电子行业密切相关。

韦尔股份2022年半年报,公司的半导体设计销售、半导体代理销售分别贡献82.40%、17.42%的营收,其中,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收72.98亿元,占当期总营收近66%,而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业务就占去了50%。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芯片变成了电子消费品才能使用,前几年的业绩的增长,与疫情下远程联络需求、线上娱乐需求等,引起的消费电子类需求上涨不无关系,但市场往往会高估产品的紧缺程度,密集扩产的最终结果往往是掉入供又过于求的轮回。

再加上美国近几年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各种供应和生产的限制,整个市场几乎都陷入了一种“缺芯”的恐慌情绪中,由此选择扩产、囤芯的企业也大有人在。

但随着市场回归冷静,被吹起的泡沫终究要暴露在阳光下,破裂只是早晚的事,而供需失衡引致的大量库存最终会反噬企业自身。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韦尔股份存货规模分别为43.66亿、52.74亿、87.81亿、141.1亿,分别同比增长14.44%、20.78%、66.51%、96.59%。进入2022年后,公司存货规模更是突破了百亿关口,占流动资产约64.37%。

大量芯片卖不掉,业绩和现金流均受影响。

这个时候韦尔股份给出的方案就比较有意思了,公告中提到,预计2022年度全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13.4亿元至14.9亿元。

换个角度想,这次整体行业业绩不振对个别体量较大的龙头企业未必事件坏事,反正业绩也好看不起来了,索性把泡沫全挤了,把基数做低,后面的业绩不就容易好看些了?再配合一些利好的信息,股价说不定就一飞冲天了。

长短相形,看此次公告就知道韦尔股份深谙此理。

市场上也有不少从业者认为,目前的底部就是韦尔股份的底部区域了。

在A股,韦尔股份作为一家具有千亿市值的芯片公司,是行业内有名的龙头企业,实控人虞仁荣也一跃成为国内半导体行业首富。

且不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韦尔股份目前的境况也尚未至穷途。

乐观的市场情绪下,投资人选择在韦尔股份“爆雷”的时机入场,带来股价上涨,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3

前景如何?

纵向对比公司业绩颇为惨不忍睹,但横向比惨下,日子似乎就不那么难过了。

芯朋微1月13日公告称,公司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8000万元到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1.01亿元到1.21亿元,同比下降50.32%到60.25%。

北方华创的年报业绩呈现出的数据也不出所料在下跌。

韦尔股份不好过,别的芯片公司也不见有多乐观,现在大家就在等一个触底反弹了。

据证券时报,中金公司预计,2023年上半年需求仍有不确定性,下半年若全球宏观经济有边际改善,智能手机市场有望迎来温和复苏。2023年一季度手机市场主线仍为库存出清,二季度前后存货将恢复至正常水平。

中信证券也表示,看好2023年安卓端市场的底部复苏反弹以及相关产业链机会。

韦尔股份在手机CIS、汽车CIS、安防业务等版块均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2018年吞下体量庞大的北京豪威之后,公司业绩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三大业务的市占率均不容小觑。

除了传统优势业务手机CIS,汽车CIS也在2021年达到了29%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规模优势显著;同时韦尔股份还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加速布局工业及汽车电子市场。

作为芯片厂商,还是以 To B 为主,很容易被下游的客户限制住,而拓展业务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单个业务线的风险。

较高的市场份额,多业务并进,可以看出公司不是盲目扩张,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在努力构筑企业的护城河。

另外,美国的制裁和限制,不仅在倒逼中国芯片产业技术上的进步,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芯片的进口量。

据彭博社数据,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从2021年的6356亿个下降15%至5384亿个,出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下降。

那么长期来看,用国产替代进口芯片,不失为一个庞大的市场机会。

而且作为主要服务于B端的芯片产商,规模和需求的重要性不比尖端科技分量轻,实际上从需求端来说,制程更为先进的芯片工艺,还是要考虑将高附加值变现,而目前来说,绝大部分消费场景,普通的芯片工艺大多可以满足。

当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掉以轻心了,但是美国的限制倒逼出来的市场增长需求,仍给出了相当的市场空间。整体来看,还是有相当行业前景的。

尾声

虽然被恶心了一把,但是美方出了这么个法案,也相当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晶圆制造的特殊在于,它不仅是高端制造业,同时它也是资本密集、知识密集的重资产行业。

欧美将产业链和供应链转移到中国来,不也是看中了我们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人口红利”以及消费市场规模。

限令一出,欧美的那些企业也得出出血,而中国向来人才辈出,从来不缺干实事的人。

甚至相对于之前温水煮青蛙般替欧美承担低附加值环节的资本开支,破除幻想,研究自己的技术,触达高附加值环节,加强芯片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国产替代的速度,打造自己的品牌,才是我们应走的道路,也是我们不得不走的道路。

中国有庞大的市场供以实验成长,但也需要某些企业摆正观念,明确道路,而不是沉迷于换皮和贩卖概念的游戏中。

仔细想想,十年前手机手机更新换代频繁主要体现在性能上,如今产品更替间似乎越来越难感知到产品性能之间的差异。

这样看来,韦尔股份“爆雷”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挤挤泡沫,拉扯一下理智线,新的一年,或许就行业复苏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