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印度工厂,带不动印度制造
今年4月,印度首届半导体会议上,发布了一项用100亿美元吸引半导体和显示器制造商的激励计划。印度IT部长阿什维尼·瓦希诺在会议上,毫不避讳地公开表示,“我们的胃口很大。”
自2020年莫迪政府第一次推出所谓“对华产业替代”政策,印度就开始变本加厉地打压中资企业,华为、小米、Vivo、OPPO等国内手机大厂均受到了印度政府不同程度的“突击搜查”。而在小米等手机大厂被困于印度市场、进退两难之后,莫迪政府又将目光瞄准了芯片制造,试图发展当地的半导体产业。
借助中资及中资企业构建手机等电子消费产业的生产和制造基地,打造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然后过河拆桥,以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实现弯道超车。现在看来,莫迪政府似乎一开始就做好了这种打算,只是,印度的这份野心或许暴露得有些早了。
自己的本土企业和品牌还未能挑起大梁,印度制造更像是在为他人“打工”。
“消失”的印度品牌
在印度,小米、OPPO、Vivo等我国的手机品牌们,通过印度工厂生产出来的手机产品,大多都从原来的“Made in China”,变成了“Made in India”被赫然标注在外包装盒上。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是印度近些年借助与国外品牌的合作所构建的智能手机市场全产业链,使得手机行业基本实现了本地化生产。
据印度中国商会和印度中资手机企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工厂已经超过200家,贸易公司500多家,投资额达到30多亿美元。
不过,印度制造崛起,不是没有代价的。2014年之前,印度有四大本土手机品牌,即Micromax、Intex、Lava、Karbonn,他们曾一度占到印度市场的46%。可国外手机品牌,尤其是中国手机厂商进场后,对印度本土手机品牌形成了巨大的战略挤压,这些原本在印度活得风生水起的本土手机品牌,市场份额已经降低至3%,算是彻底被代替。
2015年,“印度制造”战略大张旗鼓推进时,莫迪还提出了一个与之配套的倡议—“创业印度”,由此在海外巨头掘金印度的高度热情下,印度各行各业迎来了创业潮。第三方咨询机构安永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印度独角兽企业增加了44家,独角兽企业数量跻身全球第三。但这些独角兽企业多集中在互联网领域,金融创新占比最高,其次是电子商务和教育类创新。
而相对地,在制造业的很多关键性领域,印度虽然有制造的根基,却缺乏强大的本土化品牌,智能手机只是其一。
比如汽车产业,印度在汽车自主化生产研发路上苦苦挣扎了几十年,至今无果。在印度乘用车市场上,前五大车企的市占率高达87%,前十大车企市占率接近100%,其中仅马鲁蒂铃木就占据了印度乘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前十大车企中,印度自主品牌乘用车相当少,年销量过万的只有马恒达和塔塔集团。
印度在效仿和复刻智能手机的发展路线,吸引外资、扶持本土汽车产业链条,可即使汽车产业链条得以构建,没有本土汽车品牌,印度也只是海外汽车巨头的“加工厂”而已。
另外还有家电行业,印度市场上,家电品牌群雄割据,韩企三星、LG居于绝对主导,日企松下、日立等抢占了高端消费人群及空调市场,美企惠而浦通过多样的产品种类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中企海尔、美的等品牌增长迅速。虽然印度本土品牌分割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可是短时间内无法动摇海外品牌的地位。
对于印度制造,莫迪政府既希望借助外力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又不希望让外国厂商充斥国内市场,可这属实有些异想天开。
印度摆脱不了低端制造的桎梏
2021年,印度通过了一项100亿美元的补贴计划,助力半导体相关外资企业加快布局。在这一计划的激励下,有超过五家公司向印度提交了芯片、显示器投资计划,总额达到205亿美元,如与富士康成立合资企业的韦丹塔(Vedanta)、新加坡IGSS Ventures 以及ISMC三家公司等。
然而真正响应印度政府号召的半导体巨头寥寥无几,多位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表示,短期内不会考虑在印度建晶圆制造厂,“没有产业集群,没有稳定的政府,综合成本也不划算”。
从扶持半导体来看,印度制造的野心不单单是取代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而是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上寻求更不可替代、更有价值的立足点,这是至今我国制造都无法实现的一个目标。
不可否认,近几年印度制造确实成长很快,手机行业最初只有技术含量较低的组装环节,后来价值链较高的SMT贴片(表面组装技术)的产线建立,三星、华星光电、深天马也已将部分面板产线迁至印度。很显然,印度制造正在深入手机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到配件、普通器件乃至高价值器件的生产,但是,中低端制造产业还未成熟,就选择过河拆桥,印度未免过于心急了。
一则,无论是手机行业还是其他制造产业,印度各类零部件的供应都难以离开我国。援引《印度时报》2020年的一篇报道,当地的电子工业严重依赖从中国进口的电子零部件,约有80%到90%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即使推行“对华产业替代”政策,中印贸易额仍然高速增长的原因。
二则,在半导体、光伏、电子设备、制药、医疗器械、汽车等关键行业,印度制造仍普遍停留在低端制造水平上,价值更高、利润空间更大的环节还是为海外巨头或品牌把控。
以汽车行业为例,汽车制造工业对印度经济贡献甚大,可在印度,能排得上名的本土汽车企业只有马恒达和塔塔集团,这两个汽车企业与全球汽车行业的巨头们还存在实力和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而且与手机行业不同,印度手机制造产业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受印度这一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场的带动,而印度的汽车行业缺少这种市场驱动力,目前未发现全球汽车产业链向印度转移的倾向。尤其是零部件,在汽车产业链上,零部件生产商几乎占汽车总利润的50%,印度造车恰恰严重依赖汽车零部件进口。
从产业链到价值链,印度或许有望实现第一步,可低端制造的水平很难无法带来在价值链上的提升。
印度越南,终究只是“打工仔”
“养一只羊,等养大了、养肥了,才好宰杀”,一位手机行业的业内人士如此形容印度的“圈套”。事实确实如此,莫迪政府的打算就是先把海外成功的品牌通过市场红利吸引过去,诱导他们在当地建厂生产,等到产业链成熟后,再打压和制裁他们,趁机扶持本土品牌。
这个圈套明显是有针对性,我国手机品牌一直在印度遭遇监管风波,以致于荣耀宣布撤出印度。而且2020年,印度电子和信息产业部公布了三项计划,即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电子元件和半导体制造业促进计划(SPECS)和改进型电子制造业集群计划(EMC 2.0),在这些激励计划中,三星、苹果等被纳入其中,小米、OPPO等我国企业却未入围。
究其原因,一部分自然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另一部分多少有点“柿子捡软的捏”的意思。我国手机产业强在产业链,而非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印度想要在国内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它得罪不起三星、台积电这种技术巨头,小米、OPPO、Vivo等手机品牌就成了“牺牲品”。
为了避免在印度的投资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国企业正在将目光转移到越南。7月上旬,小米确认在越南建厂,赵明也确认,荣耀下一步可能考虑将目光转移到东南亚,如印尼、越南等国。当然,不只是我国企业,近年来,苹果、三星、戴尔甚至谷歌等高端精密制造的代工厂,也纷纷落子越南。
印度制造还是越南制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或许都将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一个问题,两国也各有各的优势。不过,当印度和越南为了吸引外资及外资企业而相互争抢时,实际上最大的受益者还是那些庞大的国际巨头及品牌。
因为他们不仅会强势占领和分割当地的市场,挤压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而且为了提防“下一个中国”的出现,转移的大多是低端制造,真正涉及核心技术的,只会更加严防死守。
像三星,三星将越南视为“后花园”,公司近几年拼命地把制造阵地从中国转移到了越南,其50%以上的手机出口及三分之一的电子产品出货量都来自越南工厂。但是,三星并没有将高技术等级的芯片制造厂建在这里,其在越南的8处制造和研究设施,都属于相对低端的组装及封测厂。
印度不外如是。印度这两年对电动汽车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莫迪政府希望电动汽车以后可以实现“在印度制造,在印度销售,以及从印度出口”,可时至今日,印度连特斯拉都没拉来。大众汽车倒是对印度市场很有兴趣,决定将数量有限的电动汽车引入印度,但预计到2025年或2027年左右,才开始在印度本地组装电动汽车。
与之对比,我国早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战场,也拥有集研发、设计、制造与生产于一体的汽车产业链,这是印度目前无法追赶的。而且对印度来讲,手机产业链的成功能否复制到其他领域,其实是个未知数。
因此,印度制造想超车,道阻且长。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最近更新
-
造车顶流,陷入一场空洞的“自嗨”?
科技 · 13:40
-
巨头跨界,没有尽头
科技 · 08-10 16:32
-
家电巨头,不碰儿童生意
科技 · 08-10 09:34
-
被抵制的驾考宝典,被嫌弃的互联网学车
科技 · 08-02 18:10
- 37议重组标的:还剩4天发进展公告,订阅即可跟上!
- 一年亏掉1040万,竟跑赢1.72%股民?A股今日沸腾,安慰到你了吗?
- 券商异动拉涨,盘后却遭辟谣!
- 天赐材料多位高管年薪百万、坐拥千万市值还不够?拟推1折激励
- 【中指快评】《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9月1日正式施行,政府可采取措施稳定租金
- 普莱得财务人员曾在关联方管财务 劳务派遣企业现违规用人黑历史
- 三超新材13个交易日股价翻倍,相关产品却还在产能建设阶段?
- 中扬科技2022年半年度亏损90.07万元 亏损同比减少11.39%
- 严为民:3350,我们来了!
- 九号公司AB面“顶流”梦好圆不?
专栏推荐
-
研选 浓缩机构研究精华,提前捕捉市场风口 1362人已购
¥258.00/月 -
排股掌内功心法 股市修炼有三大要素,即方法、选股、择时。 60人已购
¥399.00/月 -
尾盘擒牛之如何选股? 学完这些方法,告别选股难! 4人已购
¥288.00/月 -
强庄集中营 板王掘金强庄集中营,热点强庄+涨停突破好股,你要的都在这! 74人已购
¥488.00/月
推荐阅读
-
8月再现高市盈率新股发行,年内已有7只超300倍PE新股,上市后大涨概率高,还是破发概率高?
-
房价降了,负债多了:顶着全世界最高债务负担,韩国人的房贷压力有多大?
-
拟上市公司早知道|麟龙科技、华脉泰科等4家公司启动A股IPO辅导
-
清科创业上半年财报:持续加码战略布局,多元协同打造新增长机会
-
造车顶流,陷入一场空洞的“自嗨”?
-
“一条腿”走路,网易有道硬件迷途
-
全线溃败,软银折戟拉美
-
未名医药“易主”冷思 刘祥“明主”之问
-
2021-2022年中国旅游住宿业品牌运营管理分析
-
16年申请上千商标,偏偏拗不过“农夫三拳”,专家:早有兆头!
-
每周融资资讯:消费领域最新融资资讯
-
茅台日赚1.6亿,他们却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