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2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依旧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有63.89%的人口为城镇人口。而在2035年之前,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涌进城市,到那时,中国的城镇人口率预估计可以高达75%到80%之间。

由此可见,在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前往哪座城市生活工作也有了不同的选择,而各个城市之间自然而然对于人口也有着不同的吸引力,有的人向往安逸的小城生活,有的人适应快节奏的大城市。

对于城市来说,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人口,还意味着会有越来越高比例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加入,尤其是在中国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广的背景下,人才意味着高价值,这对于城市则是一个良性循环。

在这样的人才争夺下,往往首先脱颖而出的便是超级城市的诞生,人口会优先涌进这样的城市。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北上广深,这其中有自古以来便是重要城市的代表,也有新中国成立之后乘势一跃而起的城市,无论如何这些城市,都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

而通常情况下,一个超级城市的存在会辐射到其周边地区,周边城市能够被这些城市一起带动快速发展,这样多个城市的聚合,就从而形成了一个城市群,一个超级经济圈,然后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内新的增长极。

以上海为例,作为金融中心,其自身发展不仅仅与国际接轨,还辐射了周边环沪的省市,促成了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上海由此还提出了要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实现交通、经济等的协同发展,这就是大城市的规模效应的体现。

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会议中就有指出,未来将更加重视区域化发展,以点带动面,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这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三大经济圈,但仔细观察其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三大经济圈一个位于华北地区,还有两个都在东部沿海区域,然而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并没有涉及到,这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这些年,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对于中部地区提出了要构建双城经济圈。双城经济圈,涉及四川和重庆两个省市,顾名思义,就是以成都和重庆为两个中心城市,带动两城之间的区域共同发展,总面积占18.5万平方公里,覆盖了西南地区1.5亿左右的人口。

成渝经济一体化其实在十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重要性还没有凸显。在2020年,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1年又再一次被重申提及。经济圈的优先级高于城市群,因此双城经济圈也被称为中国未来经济圈的第四极。

双城经济圈的优势在于拥有两个新一线城市,成都和重庆在过去的二十年经济飞速发展,GDP增速都位于前列,其经济总量在全国也是长时间排名前十,同时也是西部地区最高的两个城市。而且四川盆地位于中西部,区位优势明显,又是长江经济带沿线,也会更加利于发展。

未来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首先依赖的便是交通的便捷性。大量基础建设被投入,成都和重庆两城之间只需要一小时直达,到2025年,经济圈内的城市都可以满足三小时内到达。而2021年建成的天府国际机场,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各地的联系,成都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两座大型国际机场的城市,地位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成渝还要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建设全国性的科技创业中心。

此外双城经济圈还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点,要以此为点,连通云贵地区,加强对外的贸易联系,开拓欧洲和南亚市场。

由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对于成都和重庆的周边城市更多的应该是经济和产业的带动,区域内的各个城市要形成协调发展。

虽然现在,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比不上长三角或者珠三角地区,但这是一份长远规划,也是国家对于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

用媒体思维全网覆盖,让产品销售慕名而来!

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媒体传播上。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媒体思维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传播度,就没有认知度;没有认知度,就没有美誉度;没有美誉度,何来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