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暴跌

7月6日,创业板指大跌,盘中一度跌超3%,收盘跌1.79%,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到了其权重较大的医药行业的拖累。

当天,受7月2日CDE官网发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影响,在经历3天的发酵后,这份政策被解读为对CRO行业的利空,7月6日,CRO板块大面积跌停,东方财富CRO概念板块收跌5.13%,医药板块受其拖累也出现大幅下跌,中证医药指数收跌3.4%,盘中一度跌超5%。

那么,本次政策到底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几何?对医药行业的投资价值的影响在哪里?

我们认为,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本次政策的影响有限,根据现在市场的普遍解读,也是集中在对CRO企业的影响上,并没有涉及对整个医药行业的解读,因此,对于非CRO的医疗企业,本次下跌主要是被情绪波及,长期来看,并不影响整个行业的基本面和逻辑。

2

CRO:基本逻辑未受大冲击

在《爆发,医药研发的卖铲人》中,我们对CRO做过详细解读,CRO本质上是医药研发的外包企业,是医药产业链上的衍生产业链,在那篇文章中,我们总结了CRO行业的三条基础逻辑:

1、其需求本质上来源于药企的创新药需求。

2、国内工程师红利,CRO业务成本更低,因此全球创新药服务产能向国内转移。

3、由于整个产业越来越复杂,从而针对产业链某一环节出现的专业分工。

在本次发布的新政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

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需要,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

也是这句话被解读为对CRO行业的利空,被认为是创新药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补短板,而对于CRO企业来说,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来源于药企对于创新药研制的需求,需求的减少会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逻辑。

而从事实上来说,在国内,创新药爆发伴随着产能过剩、赛道拥挤,已经产生了“泡沫”,2020年,药审中心受理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共1062件,同比增长51.71%。其中,受理IND申请1008件,同比增长49.78%,受理NDA 54件,同比增长100%。

尽管数量在增加,但是如果具体来看的话,就能发现大部分所谓的创新药都是在做”容易复制的技术性工作”,也就是“me-too”,并没有实质上的技术和疗效上的突破,大量的产能被浪费,而从本次国家的政策来看,减少甚至出清“me-too”,鼓励能提供更优疗效的“me-better”和“first-in-class”将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而结合我们之前总结的CRO行业的三条基本逻辑来看,第二、三条并未受到影响,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依然存在,海外CRO产能向国内转移依然是趋势,专业化分工的现状也未变化,受到影响的主要是第一条逻辑,那么,本次政策造成的创新药需求减少对于相关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少?

我们认为,本次政策对于大部分订单来自国内药企或者自身研发实力不足的CRO企业来说,将对企业的主营业务产生冲击,而对于早已有国际化布局且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企业来说,对于基本面的影响不大,在短期的情绪冲击过后,由于大量的落后产能出清,反而有利于行业内龙头企业,行业的集中度将会加强。

3

医药:汰弱留强

我们再扩大视角来看看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总结来看,就是四个字:

汰弱留强。

对于整个行业,长期来看,政策并不影响行业的基本面与支撑逻辑,从海外的经验来看,医药板块也是长期走牛的板块。

短期看,《原则》可能影响部分创新能力较差药企的研发投入与意愿。但长期看,创新药研发的马太效应将更加凸显,研发实力强的企业能构筑真正的护城河,整个行业的集中度将大幅提升。

总结来看,本次政策的影响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并不影响长期逻辑,对于真正具有研发实力的企业来说反而是利好;而对于CRO企业来说,尽管行业的底层逻辑中部分受到影响,但是具体到公司来说,海外业务占比高的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小,而对于业务范围单一、技术能力不足的企业来说,这将是一场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