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积木仁

来源 | 粒场财经

近日,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能源或公司)披露招股说明书,拟募集资金20.17亿元。

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燃料电池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燃料电池工程应用开发服务。简单的说,这是一家燃料电池研发和生产商。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的第一反应是,这既然是一家生产电池的科技公司,那么赚钱能力一定很强。

NO!

2017年-2020年H3,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8亿元、1.56亿元、6.94亿元和1.64亿元,但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3亿元、-0.99亿元、-2.44亿元和-1.58亿元,不仅营收波动大、不稳定,而且净亏损还在持续扩大。

不过,与营收和净利润相比,这家公司还隐藏着更大的风险。

比如,公司自由现金流长期为负且不断增加,资金链变得越来越紧张;关联交易金额大,部分业务公正性存疑。更重要的是,尽管公司研发投入高,但公司产品乃至整个燃料电池都存在难以实现商业化的风险,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重塑能源此时筹划登陆资本市场无异于是割韭菜、找接盘侠。

营收不稳定、亏损持续扩大

募资所投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前面提到,公司2017-2020H3归母净利润分别-0.33亿元、-0.99亿元、-2.44亿元和-1.58亿元,合计亏损5.34亿元,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不过,可怕的并不是亏钱本身。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2018年和2019年同比增速分别为-31.87%和346.05%,到了2020年H3这一增速再次录得负增长。尽管2020年有疫情影响的因素,但参照新能源车的市场景气度,这样的增速很难让人满意。也就是说,比亏钱更可怕的是公司失去了成长性。

再看研发投入。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IPO所募集的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建设、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在20.17亿元的拟募集资金中,用于研发的资金为6.69亿元,占比约33%。

事实上,在研发投入上,公司一直以来都相当重视。

2017-2020年H3,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775.94万元、9167.79万元、15234.85万元及14699.08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16%、58.95%、21.96%及89.41%。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相信,这是一家丝毫不吝啬研发投入的科技公司,可升级哦,市场效果如何呢?

2017-2020年H3,重塑能源燃料电池系统销量分别为107套、39套、1162套及286套,四年累计销量为1594套。什么概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136.7万辆。很明显,在上百万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中,重塑能源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这也不是公司的错。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17-2020年H3,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分别为1103辆、1527辆、2833辆和570辆,四年累计产量为6033辆。也就是说,整个燃料电池汽车行业都相当惨淡。

由此便引出一个疑问,在公司拟IPO募集资金中,5.99亿元用于生产线建设,建成后将实现2.5万台燃料电池电堆的产能。可问题是,仅凭现有的产业年产销量,市场真的能够消化?

产品商业化存疑

这是一场胜率极低的赌局

先弄清楚“燃料电池”这个概念。

所谓燃料电池,简单的说就是以氢气作为供应燃料,以氧气作为氧化剂,通过消耗氢气和氧气,将氢气中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中,反应过程不涉及燃烧,反应产物只有电、热和水。

由此便引出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的路线之争。

支持者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时间短、续航里程长、效能高、低温环境适应性强,而反对者比如像“钢铁侠”马斯克,直接了当的称“‘氢燃料电池’是非常愚蠢的,因为制造氢气并储存在汽车中使用它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这里并不是要探讨哪种路线究竟正确,而是直接用数据说话。

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氢燃料电池的装机量超过2090.5MW,乘用车销量累计约为9900辆。没错,即便就全球范围来说,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都相当惨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便在美国市场,截至2018年底累计燃料电池乘用车数量也不到6000辆。

什么意思呢?不仅是中国市场,就连美国市场业选择锂电池作为重点发展路线。

由此,便折射出燃料电池的巨大缺陷:

  • 首先,就续航里程来说,如今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普遍已经超过500公里,甚至1000公里续航里程也已经提上了日程;

  • 其次,像宁德时代和特斯拉先后推出了0衰减或超低衰减电池,意味着外界不必担心汽车电池像手机电池一样衰减;

  • 再次,尽管灌满燃料电池的时间只需要3-5分钟,但加氢站的建设不仅昂贵而且不安全,而超级充电桩的充电速度如今也仅需要半个小时。

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技术水平还不够成熟以及产业链不够完善等原因,普通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售价格相当于一辆传统豪华汽车,在成本层面并没有优势。这就意味着,在规模成本下,与锂电池汽车相比,双方的成本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什么意思?

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司多次提及宏观和产业政策对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扶持,相关行业内竞争对手以及公司的创新能力,但是对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电池的路线问题绝口不提。而现实却是,锂电池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选择,2021年的销量有望达到2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全年销量仅有千余台,如何让投资者相信会有逆袭神话?

也就是说,这将是一场胜率极低的赌局。

自由现金流常年为负

公司急需补充现金

公司明知道这是一场胜率极低的赌局,却依旧寻求登陆资本市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

还是用财务数据说话。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的自由现金流分别为-1.29亿元、-1.83亿元、-6.3亿元和-4.79亿元,不仅连年为负数而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的货币资金仅为8.77亿元。这就意味着,参照目前的烧钱速度,如果不加紧补充流动资金的话,可能只够维持一年左右的时间。

那么,钱从哪里来?

不妨看其历年的融资情况。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在成立股份公司之前,重塑能源先后进行了5轮融资,累计的融资金额为10.74亿元。到了2020年9月,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之后进行了新一轮融资,总的融资金额为7.57亿元。也就是说,在提交招股说明书之前,公司累计的融资金额为18.31亿元。

尽管这样的融资金额不能说太少,但对于烧钱的电池行业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间接证明了公司在一级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接下来再其股东结构。

截至公司递交招股说明书,公司的股东数量为39名。不过,尽管机构投资者众多,但在前十大股东中,仅有中石化资本勉强有些许知名度。而且,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39名股东中,绝大多数的持股比例在0.2%-2%之间,不仅不能起到背书作用,而且从公司多次的股权转让中可以发现,这些股东更多想的是套现离场。

由此做个总结:

重塑能源在一级市场就不受待见,导致公司融资能力有限,而在持续性的亏损和自由现金流长期为负的压力下,公司只能选择向资本市场伸手。假如这样一家公司真的上市的话,那么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势必将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

财务存在进一步恶化风险

关联交易引关注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2017-2020年H3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0.85亿元、1.68亿元、2.4亿元和1.67亿元,四年累计为6.6亿元。

没概念?接着看。

单位:亿元

众所周知,收现比反映的是公司每1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有多少实际收到的现金,其数值越大意味着公司销售质量越高,通常都是大于或者等于1。很明显,重塑能源过去四年里这一数据起伏很大,累计收现比仅为0.53,可以说相当的差劲。

不仅如此,公司的其他财务数据也在不断恶化。

单位:亿元

比如,公司应收账款由2017年的1.6亿元增长至6.14亿元;比如,公司存货由0.5亿元增长至2.59亿元;再比如,公司固定资产由0.16亿元增长至1.77亿元。尤其是有息负债,仅仅三年时间就从2018年的0.7亿元迅速攀升至5.72亿元。

不过,这还不是公司最大的风险所在。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2020年H3,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分别为2.23亿元、1.39亿元、6.05亿元和1.54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7.68%、89.57%、87.18%和93.46%。

如此之高的客户集中度,势必意味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重点看关联交易。

2017年,公司前五大客户中关联交易的销售额合计为1.07亿元,占比47.04%;2018年和2019年,这一数字分别为56.93%和7.82%。到了2020年H3,公司的关联交易金额占比再次增加至29.56%。其中,一家名为广东国鸿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鸿重塑”)多次出现。

有意思的是,在公司前五大供应商中,也有国鸿重塑的身影。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2020年H3,公司与国鸿重塑的关联交易金额占比分别为4.94%、47.3%、41.31%和18.09%。如果算上其他关联企业,那么在前五大供应商中,历年的关联交易营收占比分别达到23.64%、52.03%、41.31%和18.09%。

什么原因呢?原来,由于公司Gaven系列燃料电池主要委托给参股公司国鸿重塑生产,因此公司向国鸿重塑采购燃料电池系统的同时又委托其加工。也就是说,国鸿重塑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

可问题是,如此高比例的关联交易,是不是意味着公司缺乏真实的市场开拓能力?会不会因为交易的不透明、不公正,导致公司中小股东利益受损?甚至还可以猜测,如此高比例的关联交易,公司真实的财务情况究竟如何?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