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商业银行正在跳出间接融资市场的藩篱,与券商正面交锋,抢食券商投行业务。银行获得券商业务后,券商远远超过银行的不合理高薪也可能终结,背靠银行的超级投行业务多、收费相对少,能够大力的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发展,也对实体经济给予更加有力的支持。

据《财新周刊》等媒体消息,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2家试点设立券商。2015年3月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曾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商业银行在风险隔离的基础上申请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政策落地尚无明确时间表。证监会方面也正式向工行发出邀请,希望率先由工行试点。早在2015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结构的实施意见》,这里面就提出,“建设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一流现代投资银行。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的基础上申请证券业务牌照。”由于当时相关法律对混业经营均有明确限制,有关部门也一直在讨论相关限制法条的修订,但因“股灾”胎死腹中。五年以来一直没有相关政策落地实施。时隔五年,证监会再次提起向商业银行放开券商牌照计划,想以此来打造“航母级”券商,以应对金融开放。此次市场传出的消息可能是政策逐渐松绑的一个信号。

也许是巧合,近期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撰写了一篇文章《突破银行资源进入证券业的制度障碍》,这篇文章引用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改善体系内部的循环”的提法,认为内部循环的主要问题就是银行资源不能顺畅地进入证券业。”他的建议是:可考虑先行试点以大型银行为主,通过事业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或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投资设立或参股证券公司。

会选哪两家商业银行呢?

从财新的措辞中,我们可以发现,是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作为试点。哪几大呢?我们不妨先罗列一下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

然后,我们运用以前考试时最常用的排除法。

第一、几大集团均有券商牌照的。平安集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招商局集团这几大集团旗下分别已经有平安证券、中信证券、光大证券、招商证券,所以再给它们发放券商牌照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也有控股一家证券公司——中银证券。所以,中国银行估计也是可以排除的。

第三、农业银行、邮储银行都是上市不久的公司,内部治理的梳理估计还需要不少时间,所以,这样的试点任务落在它们身上的可能性也不大。

第四、兴业银行是福建财政厅的公司,虽然实力是具备的,但是,毕竟是地方的,可能不大合适作为试点。

第五、最大的可能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三家。这三家银行都是国家控股的银行,而且公司治理、业务规模、综合化经营都非常完善,交给它们三家作试点,是比较合适的。另外,2015年证监会已经邀请过工商银行作为试点,所以,上述说的至少两家里基本可以确定有一家就是工商银行。至于另外的一家还是两家,就不好推测了。

业内人士对此消息的真实性表示质疑

直接给银行发券商牌照要动法,面临着诸多法律上的障碍。《证券法》第六条明确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

《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此外也面临监管障碍。分业经营对应的是分业监管,证监会管证券,银保监会管银行保险,如果银行搞混业,必须打破现有监管模式和结构,证监会、银保监会、金融委几家就得重新划分职责,甚至证监会被合并。分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风险阻断,因为资本市场的风险较大,例如2015年的股灾,因为分业经营,所以当时货币市场并未受到较大波及。当然,混业有混业的好处,但是混业之前有很多的风险防范、产品设计的工作要做。

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

严格意义来讲,银行获得证券、基金牌照,通过控股子公司开展证券、基金业务,不是真正的混业经营。各类业务仍然由具备相应的业务资质的独立法人实体开展。

更体现混业经营特点是银行理财业务,本质上就是银行直接开展的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还有银行承销中期票据,也是典型的证券业务。

如果银行控股券商牌照,则将进一步拓展商业银行(控股公司)的证券业务领域。

这个事情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影响不大。

因为证券行业的承销、经纪等特许经营的业务收入规模相比大型银行如工商银行的收入规模和利入规模较小。商业银行获得证券牌照,在当前的券商业务模式下,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的业务收入增长有限。这一点,可以从中银证券对于中国银行的收入利润的影响有限可以看出。

作为唯一一家商业银行参股的上市券商,2019年中银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9.08亿元,同比增长5.5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8亿元,同比增长13.23%;实现每股收益0.32元,同比增长14.29%;ROE为6.44%,同比上升0.47个百分点。

但这个收入在中国银行面前,仍然是微不足道。

2019年,中国银行实现税后利润2018.91亿元、本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874.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1%、4.06%。中银证券的收入占比,只有0.3%。

然而,这个事情对于证券行业事关重大。

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本来就是商业银行体系独大,证券公司在开展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很难与商业银行进行正面竞争,很多时候变成商业银行的通道,仅仅发挥了牌照的通道作用,赚取牌照使用许可费。

  • 最为典型的就是大资管体系里,证券公司的资管业务,绝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为商业银行进行非标投资提供通道的通道费收入。

  • 其次私募债业务中,也有项目由银行推荐,证券公司承做,债券由银行自营或是理财资金购买的业务模式,证券公司也是起到类通道的作用。

一旦商业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依托资本、网点、客户资源等优势,银行系券商将有望迅速崛起成为证券行业的领头羊,改变当前的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

有分析指出,一旦对银行开放证券牌照,允许银行做券商业务,意味着本来日子就不好过的券商将面临生存的危机,大部分的中小型券商可能直接面临被并购的结局。从获客渠道、利润规模和绩效政策等等,银行系券商都有更多机会压倒券商,银行在直接融资方面补足短板,可以给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商业银行在投行的专业定价能力、竞争力及风控等方面,短期内还无法与券商比拟。

其实早在2015年,市场上就已经爆出证监会研究商业银行申请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彼时,有分析指出,在银行旗下的证券公司,由于受到多重监管,且券商的经营方式和银行大相径庭,受到负面影响的可能性甚至更大。所以券商行业大可不必过于担忧。

中国金融市场是一块大蛋糕,国外资本就像一群豺狼,等到全球疫情好转,他们便会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这无疑对券商造成巨大的冲击,目前我们中国一百多家证券公司都加在一起可能都比不上美国一家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我们迫切的需要打造一艘“航母级券商”。

不过,券业改革提上日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此前,有媒体一度报道称中信证券将与中信建投合并。尽管双方公司随后均否认了这一说法,但是有关高层想要打造一个“航母级”券商的意向颇为明显。

以史为鉴银行股会大涨吗?

政策落地实施。此次市场传出的消息可能是政策逐渐松绑的一个信号。

2015年7月1日,传出首家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交通银行继“混改”方案获批后,“混业”也尘埃落地。交通银行入股华英证券一事终于获批准。消息传出后,交行股价大涨,盘中一度大涨超6.5%。

随后是2019年4月13日周六的消息:“最近几天,工商银行将获得券商牌照的事情又开始流传,券业人士对这一传闻可能带来的影响议论纷纷。记者多方求证,并未证实或证伪该传言,不过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券商牌照放开是大势所趋。”4月15日工商银行股价盘中最高涨近3.5%。

来源:IPO头条、金融界、前沿观察、财新周刊、结构化金融、金融小笋尖、财联社、整点金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