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杭州麦德龙超市会员收到了一条短信通知,大致内容是:“11月26日位于艮山东路的麦德龙就要终止营业,本周五(10月11日)部分商品开始清仓打折甩卖。

10月11日晚,物美集团宣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双方将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交易完成后,物美成为控股股东,持有新公司80%股份,麦德龙中国持股20%,多点Dmall将成为其技术合作伙伴。

1

麦德龙18年老店关店

《零售圈》了解到,麦德龙18年老店关店公告与物美收购麦德龙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杭州麦德龙18年老店关店是因为“政府拆迁”。据麦德龙公告显示:“为了配合杭州市及江干区政府的总体城市发展规划,根据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房屋征收决定,麦德龙杭州江干商场所在地块已被杭州江干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征收,并将作为江干区未来重点项目进行打造。故此,麦德龙在杭州江干商场将正常营业至2019年11月26日后正式关闭。

2

麦德龙的中国窘境

高姿态进入,低姿态退出


《零售圈》了解到,1996年德国第一仓储式会员超市麦德龙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与沃尔玛、家乐福针对家庭消费等不同,麦德龙为仓储式超市,面向B端市场和用户,且采用会员制的销售方式,直到2013年才开放个人会员业务,截至目前,其在中国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从企业用户到个人用户的开放,整整经历了17年,可以看出德国企业的“原则”与“固执”,等待他的将是业绩的持续下滑和本土化进程的滞后。

2000-2017年麦德龙营收状况

来源:pitchbook

从2009年开始,麦德龙的营收就开始走下坡路。2008年麦德龙营收实现历史最好的679.55亿欧元,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营收592.19亿欧元,2016年更是猛跌63%,变为218.7亿欧元。而亚洲市场在整个麦德龙的布局中所占比例一直较低,2018年麦德龙亚洲门店数量140家,占其全球门店数量的18.2%,营收只占14.5%。

  • 1964年,麦德龙在德国开创仓储式商店模式。

  • 1992年,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中日合资的上海第一八佰伴在浦东开业。

  • 1995年,麦德龙来到中国,第一家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在多个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商场的合资企业。

  • 2014年,麦德龙在上海开出第一家便利店“合麦家” 。2017年9月,合麦家关闭仅有的4家合麦家便利店。

  • 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麦德龙世界500强排名分别是46、42、57、97、101、123、269 ,节节败退。

直到2019年10月11日晚,麦德龙也许才意识到自己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或许已经不能阻止其业绩的下滑了,也许找个合作伙伴才是最稳妥的出路,好在麦德龙相比家乐福是卖了个好价钱。

3

外资零售大撤退

乐购,乐天、家乐福等纷纷撤退

除了麦德龙,有着同样命运的家乐福、乐天、乐购等也是经历阵痛、调整、优化之后还依然 看不到希望,也做了相应的选择。

从1995年麦德龙和家乐福进入中国之时,估计也不会想到,25年后,迎接他们的是中国的物美和中国的苏宁分别对他们的收购。沃尔玛、卜蜂莲花、欧尚超市也分别于1996、1997/1999年进入中国。此事中国的大卖场还在萌芽状态,这些外来的洋品牌都是当时中国超市品牌们学习的对象。然而谁能料想到,25年后的2019年前后,是外资零售撤退的高潮期。

  • 2014年5月29日,华润万家宣布,其母公司华润创业有限公司(简称“华创”)与英国TESCO(乐购)签署的合资协议已获得中国相关政府机构的批准。华创持有80%股份。

  • 2016年6月,沃尔玛宣布将一号店出售给京东并换取京东5%的股权和一系列合作条款;2016年12月,沃尔玛再次增持京东股份至12.1%,成为京东第三大股东。

  • 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将投入约224亿港币(约28.8亿美元),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高鑫零售是中国规模最大及发展最快的大卖场运营商,以欧尚、大润发两大品牌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运营446家大卖场。

  • 2018年4月3日晚间,迪亚天天发布公告称,就出售迪亚中国100%股权事项,公司已与苏宁签订了有约束力的购买与出售协议。迪亚天天为西班牙企业,在上海地区有近400家门店。

  • 2018年5月11日晚间,利群股份拟以16.65亿元收购乐天旗下72家门店。

  • 2018年8月,物美收购乐天旗下华北区21家门店。

  • 2018年6月7日,沃尔玛中国与腾讯共同宣布正式结成深度战略合作关系。

  • 2019年6月23日,6月23日傍晚,苏宁易购突然发布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拟出资48亿元人民币等值欧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

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卖场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硬了翅膀,有了志向,在自身发展业务需要的前提下,开始通过并购、收购的方式扩大规模。基本形成华润系、阿里系、腾讯系、苏宁系、物美系等阵营,在猎取随时可能撤退的外资零售和国内难以维继的本地零售品牌。

2018连锁百强中的外资企业

数据来源:CCFA  制表:零售圈

4

外资零售大撤退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从沃尔玛到家乐福再到麦德龙,每一个外资企业都经历了在中国市场的“捞金”、“阵痛”、“优化”、“联姻或撤退”路径。原因很多,《零售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房租成本攀升:外资企业从1995年进入中国到2019年,整整25年,大部分大卖场的租约一般为20-30年,在房价最低谷的时候进入,在房价最高涨的时候续约,很多物业的租金已经翻了2-5倍,甚至更高,这成为压倒很多外资零售企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是压倒很多本地零售企业的原因。

人工成本攀升:人工成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在不断提升,同时零售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虽然人员工资水平不高,但人员工资也在连年上升,加之社保的强制性缴纳等。人工成本已经成为影响超市业绩的又一重大因素。

同质化竞争严重:随着超市业态的日渐成熟,一大批本土零售品牌迅速成长,成了外资零售的主要竞争对手,外资能做的本土零售基本都能做到,甚至比外资更懂本土人需要什么。然而外资和本土在消费者服务,商品供应链、门店客户体验上差异越来越小,同质化让这个行业的竞争更加火热,业绩必然会被平分。

电商冲击的背后:沃尔玛来中国的时候解决了零售业商品“丰富”和“成本”的问题,所以大卖场说是“一站式购物”、“天天平价”,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快”、“好”、“鲜”已经成为消费者的新需求,所以电商的兴起让所有的商品必须具备“多、快、好(鲜)、省”才能最吸引消费者去购买。同时电商与实体零售面临着运营成本不对等的不公平竞争环境。让实体店在这一轮竞争中败落下来。

中国实体零售目前又走上了新的一个阶段,这轮整合收购潮之后,下一个风口又是什么?是新零售?是智慧零售?是数字化驱动的零售?《零售圈》认为主要抓住零售的核心三要素“人、货、场”,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AI、云计算、大数据)进行深度赋能,高效链接,就不会被甩到队伍后面去。就怕那些倚老卖老,看不清形势,又不愿意改变的传统零售,如果不进行自我革新,自我改革,等待的将是一场革命。

如何看待外资零售的没落?

欢迎留言讨论

文丨商仲永  编辑丨Ellen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XXX”的图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赞同文中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不用作商业用途。如涉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