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判断:当流量红利耗尽,加上外部环境的波动,移动互联网已经从“增量市场”进入了“存量市场”。

在很多人看来,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难逃周期的宿命。但当所有人都以一种更低的预期审视互联网公司的价值时,意外的惊喜也悄然而至。

在2023年,腾讯用一次次的财报表现,不断打消了外界的疑虑。这样的趋势延续到了四季度。2023年四季度,腾讯实现营收1551.96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Non-IFRS)414.01亿元,同比增长44%。

比起增长速度,更让人欣喜的是腾讯业绩增长的“含金量”。2023年第四季度腾讯毛利、经营利润(Non-IFRS)、净利润(Non-IFRS)增速分别为25%、35%、44%,均超过营收增速。从2022年到2023年,腾讯毛利率不断提高,从43%提升至48%。算上四季度,腾讯已经连续5个季度实现毛利增速领先于营收增速。

这背后体现的是腾讯业务重心的变化,从迷恋规模的“量”到强调业务可持续的“质”。这样的变化,已经融入到腾讯各项业务当中:

在企业服务领域,腾讯主动调整了云计算业务,砍掉了大量不赚钱的低毛利业务,更聚焦在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垂直场景的落地;在广告业务上,腾讯通过升级大模型持续提升广告效率,微信生态里小程序、小游戏、视频号等高毛利收入增长潜力加速释放。

种种迹象显示,腾讯正在重新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与过去增长依赖流量驱动不同,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在新一轮增长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技术逐渐站上C位

/ 01 / 广告业务成大模型最佳练兵场

理解腾讯增长逻辑的切换,需要先从核心业务说起。作为公司最早的业务之一,广告业务成为腾讯互联网传统老业务发新芽的典型案例。

四季度,广告业务的收入达到297.94亿元,同比增长21%,创季度新高,成为腾讯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

从全年看,腾讯广告业务的高速增长已经延续多个季度。2023年,腾讯广告收入1015亿元,同比增长23%,占总收入比例由前一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17%,毛利率由2022年的42%提升至51%。

这样的表现远远超过互联网广告大盘。根据《2023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2023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预计5732亿元,较2022年增长12.66%。考虑到广告业务的高毛利,广告业务的占比提升,也助推了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

广告业务的强势增长里,科技成为其中的关键“加速器”。2023年,腾讯广告平台持续升级, AI大模型能直接解决内容制作和推送环节的两大核心问题。

一方面,腾讯通过大模型优化广告内容理解、提升制作流程环节的效率。以1月刚推出的一站式AI广告创意平台“腾讯广告妙思”为例,腾讯广告妙思通过AIGC技术生产一张可用素材加上机审,相比传统创意平台,时间成本降低了360倍。

另一方面,腾讯利用大模型技术对投放模型进行了升级,提高了投放环节的转化率。用简单的话说,以前投放模型分析的参数规模在数十量级,现在腾讯的投放模型的参数规模已经达到十亿量级。更精细化的数据分析,对广告投放有着直接影响。在腾讯此前的广告投放AB测试的对比结果中,基于大模型的腾讯广告系统冷启动成功率增加9%,成本达成率提升8%。

大模型推动广告业务的增长,在国外科技巨头上已经发生,在大模型的助力下,谷歌的广告业务已经从以往个位数的增长变成全年增长超过了10%。

这样的故事,也正在腾讯身上再次上演。考虑到广告本身的高毛利,广告业务增长也将推动腾讯盈利能力的提升。正如刘炽平在业绩会上所说,人工智能在财务方面的短期收益更多应与广告业务相关。由于因为腾讯的广告业务规模每年可以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如果能实现10%的增长,也就是100亿元人民币,而且几乎全部都是利润。

在AI驱动广告效率的同时,微信生态商业化潜力也在加速释放。

从去年开始,腾讯已将视频号的商业化放在了重要位置,连续推出了信息流广告、创作者扶持计划、达人广场等多项促进商业化的政策,大到整体的商业化战略与平台治理,小到产品功能的具体更新,加速视频号流量价值与内容价值的释放。

当然,除了视频号外,微信生态内的其他创新业务如小程序、小游戏、企业微信和搜一搜等也展现出新活力。例如,微信搜索广告也实现了同比数倍收入增长。小游戏平台也能产生高毛利率和具有平台经济效益的分发和广告收入。

可以看到,广告业务的增长既有基本盘增量,又有AI大模型的加持,基本盘增量释放本就在大家预期之内,但后者的出现则预示着另一种可能性:腾讯的各项业务都将受益于技术的渗透,广告业务的蜕变只是一个开始

/ 02 / 水面下的大模型机会

广告业务的显著增长仅是现阶段AI技术对腾讯商业化产生的最直接影响,AI及大模型之于腾讯更大的机会,仍然隐藏在水面之下。

与很多大厂探索大模型更注重C端的“Chat”不同,“产业”成为腾讯落地大模型的关键词。甚至可以说,腾讯的大模型服务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产业化的路径

这与植根于其基因中的产业视角有关。2018年9月,腾讯提出“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开始向To B转身。过去5年来,腾讯云一直在践行产业互联网战略。随着大模型的发展,腾讯注意到企业的需求正在从云化向智能化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借助大模型等工具,帮助企业打好“智能化”战役,成为腾讯首当其冲的问题。

在过去一年的探索中,腾讯也逐渐摸清了大模型时代的产业升级战的打法。具体来看,腾讯主要有两条思路:

从具体项目选择上说,腾讯云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削减亏损的项目,减少过去大包大揽做“集成”,转向高毛利的PaaS和SaaS,增加自研产品的比例

财报显示企业微信和腾讯会议部署了生成式AI功能,并增强商业化。腾讯高管在财报后会还披露,“一门三杰”四季度的收入增长超过1倍。所谓的“一门三杰”,即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是腾讯三大王牌SaaS产品。

这样的调整不难理解。一是自研产品的利润率更高,二是对腾讯云来说,更有利于发挥自己在技术和产品能力上的长项,以被集成的方式去跟更多的合作伙伴合作,本身也更具备可持续性。

在商业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比起做什么,不做什么更关键。腾讯务实的风格,让技术的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显现。四季度,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收入为544亿元,同比增长15%,毛利率也有所提升。

除了内部应用外,为了助力各个行业客户打造自己的大模型,腾讯还将大模型的基础设施产品化,对外输出。截至目前,腾讯云已经为金融、文旅、泛互、能源、医疗等20多个行业提供了超过50个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构建专属大模型及智能应用

在模型落地过程中,深入产业场景,理解产业核心痛点,是腾讯云的核心特点。比如,在金融领域,腾讯云打造了OCR大模型,可以提升非结构化内容识别、理解能力,企业可以通过TI平台对OCR大模型进行精调。

与传统OCR深度学习模型相比,这是一种极大的能力跃迁。在以往,传统的OCR深度学习模型需要经过检测、识别、结构化等多个阶段,很难突破监测识别难点,且不具备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更难以进行标准化,企业的定制成本高昂。而新的大模型技术让这些难题不再是障碍,能够让图像到文字直接生成,使得任务间能力互补,泛化性更强,场景更丰富。

而无论是接入内部场景,还是对外输出模型能力,都让腾讯混元大模型相比国内其他大模型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长远来看,大模型的商业化,必然是建立在应用场景普及的基础上。这也是腾讯在大模型领域的优势所在。

与此同时,腾讯还在持续迭代模型能力。3月15日,腾讯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推出图生视频模型“Follow-Your-Click”,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文生视频模型。腾讯在模型能力的领先,有望推动大模型技术在更多产业场景的落地。

站在更大的维度看,这样聚焦产业和场景的打法,与国家倡导的新质生产力不谋而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新质生产力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新质生产力不是单点的突破,是产业的集合,底层技术和能力的相互助益和促进;二是新质生产力不是抛弃传统产业,而是以旧促新,用技术改造老行业产品,以新带旧。

如今,代表数实经济的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已经连续两年成为腾讯最大的营收贡献板块。与C端流量生意不同,科技带来积极影响可能很难在短期内体现在业绩上,但长期来看,依靠腾讯云高毛利的优势产品与服务,企业服务业务将成为腾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 03 / 腾讯科技领先从何而来?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腾讯像是一头“大象”,毕竟其已经是一家年营收超过6000亿元的公司。这意味着,腾讯想要完成任何业务调整都不容易,更不用说公司整体增长重心的变化。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如此体量的腾讯,究竟是如何完成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的转身?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回到财报本身。

谈论起腾讯这家公司,投资人总会联系到很多关键词:游戏、流量、微信。但很少人注意到,科技才是腾讯最大的底牌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腾讯不仅是国内互联网企业里研发投入最多的公司,也是国内研发投入第二多的公司,仅次于华为。2023年全年,腾讯的研发支出为640.78亿元。自2018年以来,腾讯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696亿元。

除了研发投入,另一个衡量公司科技能力的指标——科技人才密度,腾讯也有不俗的表现。2022年,腾讯内部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4%,这意味着,平均每四个腾讯员工中,就有三个从事研发工作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也带来了更多的成果转化。截至目前,腾讯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申请总数超过7.5万件,授权专利数量超过3.7万件。

当流量红利消失,加上生成式AI的突破,使得科技在商业竞争的权重不断提升,这张底牌的威力才逐渐显现。从这个角度上说,无论是广告业务重回高增长,还是大模型产业落地,都预示着一个以科技驱动新周期的开始。

这样的故事还远未结束。作为国内最大流量生态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拥有大量的场景和流量,意味着其具备用大量用AI等科技做场景和行业改造的业务空间。在垂直场景下,大模型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很容易转化为商业收入。这一点在腾讯会议上已经有所体现。根据腾讯会议2023年9月提供的数据,用户数超4亿,上线以来服务超过25亿次在线协同,付费用户数同比提升5倍。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流量层面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本质是效率的比拼。也就是说,当腾讯能够通过科技实现业务效率的提升,其商业壁垒就不仅停留在流量层面,进而也能实现更稳固的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总是把腾讯价值的谈论更多放在流量视角,而技术层企业的价值其实并没有真正「被看见」。现在,随着AI时代的到来,腾讯的科技价值也将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