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熵原创

作者丨白芨

编辑丨月见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这是马克思写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名言,马克思的论断是,没有人能在选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恩格斯评价这一著作为:“他在事变刚刚发生时就有这样透彻的洞察,的确是无与伦比。”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致股东信中提到,美国先民同前人相比,并不更聪明或更勤奋,美国的成功源自先行者们创造的,能释放人潜力的机制,这为后代子孙带来不断积累的财富。

对普通人来说,对历史的认知决定了自身能力成长的上限。而要真正理解历史,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书籍。

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Ray Dalio,1949年生于纽约的一个意大利家庭。大名鼎鼎的桥水公司创始人,掌管着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掌管着超千亿美元的资产。

但即便成功如Ray Dalio,也有感到头痛的问题。例如如何解释世界三大储备货币国家的大规模印钞?如何理解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内部矛盾加剧?如何分析新兴大国对现存大国的秩序挑战?

在《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一书的引言中,Ray Dalio回顾自己的投资生涯。为了做好投资工作,他要求自己研究尽可能多的历史案例。而要解答以上问题,Ray Dalio驱动自己研究过去500年里世界主要帝国的兴衰,并梳理出重要、具有一致性的指标,作为自己投资研究的参考。

与一般的历史著作相比,《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的研究视角。

在全书的开篇部分,Ray Dalio就展现出量化研究的能力。在对过去500年,全球三个储备货币国家和其他六个主要国家的研究中,Ray Dalio决定用一个量化模型观察国家兴衰的大周期。

具体做法是,从教育、竞争力、创新和技术、经济产出、世界贸易份额、军事实力、金融中心实力、储备货币地位等18个国家实力指标中计算出国家相对地位指数,将巅峰期的美国设为1,并将11个全球主要国家融入到一张图表当中。而这可以辅助投资者判断不同国家的未来增长潜力。

“大周期”是全书的主线,在对过去500年世界历史的剖析中,Ray Dalio坚持从周期的视角观察不同国家。

以对中国历史的观察为例,Ray Dalio将中国的王朝周期分为以下过程:

新秩序开始,新领导层巩固权力——资源配置体系与政府官僚机构建立和完善——出现和平与繁荣——支出和债务严重过度,贫富差距和政治分歧扩大——财政状况糟糕,冲突激烈——出现内战/革命。此后再回到初始的循环。

而在王朝的衰落周期中,几个现象往往会表现出来:

在王朝发展过程中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和财政问题。

货币问题,特别是战争和天灾时发生的超额印钞,并引发恶性通胀。

基础治理/设施的质量下降。

经济差异和经济不景气,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糟糕的条件和巨大的贫富差距。

由于孤立以及强调士胜于农工商和军事实力的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在商业、技术和军事上的竞争力较弱。

与历史更短的美国相比,大多中国人具备从漫长历史中学会的长远战略思维,擅长将历史视角落实到短期规划中去。而美国人冲动,具备战术思维,他们为现在想要的东西而战。这是Ray Dalio从中国历史中学到的东西。

对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跳出短期的历史事件,从周期的角度观察国家。值得注意的是,Ray Dalio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尚不完整,这也是Ray Dalio本人承认的,但对普通读者来说,作为一本跨学科人士撰写的历史研究著作,《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仍然能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

危机与改革

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财政危机的起始点。

在一般人的习惯理解中,鸦片战争源自中英两国的贸易矛盾。但矛盾具体是什么?为什么发展到必须用战争解决的程度?

顺着疑问,一路深挖,你会看到在一个畸形的贸易结构中,中英双方的反复博弈。

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人从美洲获得大量的白银,大量白银以贸易顺差的形式流入中国。雍正五年,福建巡抚的奏疏写道:“夷船必待风信,于五六月间到粤,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但随着美洲殖民地陆续独立,欧洲国家失去了取之不竭的白银来源。

这是中英贸易的第一个矛盾——清政府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地位,而英国面临有限白银储备的外流。

除此之外,清政府海关官员的灰色关税,同时压榨了参与贸易的华商与英商。雍正时期,朝廷查抄的灰色关税高达数万两白银。第三个矛盾是行商拖欠外商的债务,行商即中英贸易的中介,类似于今天的地区经销商。而这些行商出现资金链断裂后,英商便无法回本。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行商拖欠的货款便达到300万银圆,英商甚至鼓动印度殖民地政府派出军舰进行武力讨债。

而鸦片让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这个高附加值、高成瘾性的毒品面前,贸易双方的地位发生调换。随着鸦片倾销,白银储备减少,清政府出现严重的银钱比例失衡。铜钱即普通农民、商人使用的货币,在缴税时,人们会把铜钱折算成白银上缴。在19世纪初,银钱比例是一两白银兑换一千文铜钱,到30年代则变成1700文,这意味着民众的税负进一步上涨。这进而演变为农民、小手工从业者和小商贩的广泛破产。

这使清政府陷入历代王朝末期都面临的困境——自耕农破产导致帝国税源萎缩,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日益恶化。乾隆五十四年,户部库存白银数量是6000余万两,到道光三十年,只剩下800多万两。

这解释了晚清时代的诸多现象——为什么清后期皇帝普遍节俭,道光帝带头穿打补丁的衣服,过生日只吃炸酱面?为什么湘淮军能够迅速做大,中央政府丧失对地方的掌控能力?为什么洋务运动的建设资金不是主要由中央政府供给,而是“官督商办”或者“官商合办”?

在去年出版的《帝国经济风暴:大清帝国最后70年》中,湖北大学史学博士张昕冉详细剖析了清政府财政体系的危机与改革,以及帝国体系最终的崩溃过程。

在一般人的习惯理解中,大清帝国亡于故步自封,闭关锁国。但站在国家财政的角度上,读者可以找到一个庞大王朝走向末路的更多因素。甚至在晚清身上,读者能看到很多现代失败企业的影子,同样是集团生命周期的末期,同样要开源节流,组织的触角首先从哪里收缩?新涌入的钱向哪里投放?更多问题还等待后人给出解答。

平价好书, 全民悦读

不仅仅是8月24日起启动的拼多多第四季“多多读书月”,在 “多多读书月”往期推荐书单上,读者还可以看到更多历史社科经典好书:

《人民的名义》中,高小凤用知识补课的方式,讨到高育良的欢心,而打动“育良书记”的正是这一本《万历十五年》,知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著作。

这本书给人眼前一亮的感受,它跳出传统历史著作的方式,用散文的手法写作历史,同时选取了明万历朝最为平淡的一年作为切片样本,带领读者回顾大明王朝的代表人物。全书的开头被无数读者奉为经典,黄仁宇这样写道: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再如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戴蒙德集中分析了一个问题——不同民族的文明阶段为何会出现差异?在此之前,种族智力、灌溉系统等假说都曾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但在戴蒙德看来,这些论断缺乏事实论证。

而《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书名源自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的历史切片——西班牙人的人数并不占优,但拥有军事技术上的抢跑优势,抗病菌能力更强的免疫系统,更有效的政治组织和成熟的文字系统。

但这些不是核心原因。戴蒙德认为,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进而分化出技术、抗病毒能力、文字和政治体制的一系列差异,最终决定了不同民族的发展路径。

对普通读者来说,能够与著书立说的伟大思想者交流,无疑是一件幸事。另一件幸事则是,阅读历史的门槛正在降低。

2021年4月起,拼多多发起平台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知识普惠行动“多多读书月”,设立亿元级读书基金,叠加百亿补贴频道资源,官方补贴国内主流出版社及优质图书品牌。对读者来说,这场活动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平台出现了更多优质好书的身影,还包括更平价的图书价格。由于联合商务印书馆、中信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国内主流出版社,理想国、新经典、后浪、果麦等优质图书品牌,对经典好书进行源头直补,读者可以在拼多多以平价购买到正版图书。

民国教育家蔡元培曾有关于治学“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的名言。在历史领域仍是如此。一方面,同一段历史有太多的解读评说;另一方面,每一位叙述者都能带给读者不同的思考,这正是历史的魅力——一千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历史总是停在那里,等待读者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