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科科

编辑:西西

风品:沈禾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有高山就有低谷,有潮起就有潮落。

新能源汽车战事正酣、热度撩人。意外的是,电动两轮车界的特斯拉——小牛电动却失速了。

难道,盛名之下难副么?

1

净利连降三季 资本寒意观望

研发费还需加把劲

8月15日,小牛电动发布2022年二季报:

营收8.28亿元,同比下降12.4%;净利1440万元,相比上年同期的9180万元,下降84.3%。

即使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计,调整后的净利3120万元,上年同期为1.040亿元,下降也超70%。净利润率3.8%,2021年同期为11.0%。

无需赘言,这份财报难言讨喜。

美东时间8月15日收盘,小牛电动股价跌6.71%,报6.81美元,公司市值跌至5.24亿美元,截至8月22日,连续6交易日收跌,收盘价6美元,市值不足4.7亿美元。

好在,8月23日,结束连跌迎来上涨飘红。

然拉长维度,从2021年初,其股价就已开始震荡下行,相比53美元的高点累跌超八成。

资本寒意亦或观望,有章可循。小牛电动已连续第三季交出惨淡成绩单:

2021年第四季,净利4764.67万元,同比下降18.21%;

2022第一季,营收同比增幅仅5.14%,净亏2957.63万元,同比扩大450.4%;第二季虽可喜扭亏,营收又出现下滑。

2019-2021年,小牛电动毛利率分别为23.4%、22.9%和21.9%。2022年第一季,毛利率为19.1%,2021年同期为23.8%;第二季为20.3%,环比有可喜回升,同比仍下滑2.4%。

今年一季报中,小牛电动解释称,毛利率下降是由于持续的成本压力以及毛利率普遍较高的配件、备件和服务的销售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相比传统两轮电动车,小牛电动产品价不低,毛利率也相对较高,长期保持在20%左右,雅迪和爱玛则在15%左右。

但净利率差距有淡化之势。2019-2021年,小牛电动净利率分别为9.16%、6.90%与6.10%,同期雅迪、爱玛在5%左右。

个中原因,费用支出是一个考量。

2022年Q1与Q2,小牛电动销售费分别为0.70亿元与0.93亿元,当期毛利为1.10亿元与1.68亿元,前者基本吞噬了毛利的一半还多。

同期研发费,分别为0.42亿元、0.44亿元,特别是2022Q2,研发费中需再扣除股份制薪酬700万元与增加的股份制补偿费270万元,即当年真正用于研发的金额仅0.34亿元左右。

相比营收体量、一向高端智能示人的形象,是否匹配?靠啥击破股绩颓势,持续赢在当下及未来?

2

销量首季下滑 库存快增

“双链”把控力还差多少?

不算苛问。伴随业绩下滑的,还有销量。

二季度,共出售20.89万辆电动车,包括电动摩托车、电动助力车、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同比下降17.4%。这也是小牛电动车销量的首季下滑。

细分,国内是拉跨主因,销量18.03万辆,同比下降26.7%,海外销量2.86万辆,同比则大增309.1%。

需要注意的是,海外售出的2.86万辆产品中,超2万辆是电动滑板车产品,与国内以两轮电动自行车为主要产品的模式并不相同。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电动滑板车与电动自行车,在整体市场、使用场景、人群、应用技术等方面没有太多重叠之处。

对于销量不利,小牛解释称,不仅包括生产制造、供应链以及物流受到的影响,也包括上海及周边地区核心市场长达两个月的销量低谷。另一重点市场,北京同样也断断续续受到疫情影响。按照官方说法,这些城市销量应占小牛国内总销量的35%到55%。

此外,4月1日起全国其他地区的零星疫情和零售价上涨也影响第二季产品需求。

的确,疫情是个客观原因。问题是,其他竞品活的咋样?

雅迪预计,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不少于50%;爱玛称由于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动销良好、量价齐升,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6.9亿元,同比增长120%;

试问,同样营商环境下,为何小牛失速呢?

还是来看自身原因。

小牛电动官网显示,自成立以来便将公司定位为锂电两轮电动车企。

公开信息显示,锂电池是电动车最关键零部件。目前电池约占整车成本的25%至40%,而钴、锂、镍等锂电材料是锂电池核心,其价格变动直接影响锂电池价格,影响企业成本。

目前,小牛电动旗下车型使用的动力电池有三种,分别为:三元锂电池、磷酸锰铁锂电池、纳米石墨烯铅酸电池。

CEO李彦曾坦言:“原材料价格,尤其是第一季度锂离子电池价格的持续上涨,对我们的毛利率造成了额外的压力。”

据媒体报道,李彦介绍,为降低三元锂电池原材价格上涨压力,小牛电动在今年将旗下三元锂电池上车占比进行一定比例下调,提升了铅酸电池产品占比。

同时,小牛电动公告,4月1日起对全系锂电产品零售指导价进行一次上调,涨价幅度在200-1000元不等。

足够努力,但从上述业绩销量看,似乎难达预期。

要知道,定位高端的小牛电动售价本就不低,2021年,小牛电动国内市场出售新车均价为2959元,爱玛和雅迪分别为2031元和1265元。而之前几年,其均价保持在4000元以上,几乎是同行同类产品的2倍。

浏览官网,其电动自行车价格一般在2499-9999元不等,所列举的15款车型中,多数在三千元以上,最高单车价达到2万元。

由此,提价自然就有边际效应。别忘了,市场永远不缺选择,比如价格更亲民的爱玛和雅迪。

有媒体走访电动车专卖店,对消费者随机咨询,发现大部分消费者能接受的电动车价格在1500——2500元之间,超过3000元的价格90%受访者都表示难以接受。

当然,小牛电动也在探索改变。2023年将推出首款钠离子两轮电动车,只是远水难解近渴。

更深一度看,小牛的关键组件和原材,如电池、电机、轮胎、充电器和控制器等多是外购,甚至一些组件只有一个合适供应商。这自然不利供应链的稳定性、把控性,叠加上游原材价波动,业绩波动就不足奇。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上至国家下至企业,终极竞争力的比拼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比拼,如何提升双链把控力、话语权,是一道核心考题。

不算苛求。在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中,小牛电动曾预计,2022全年销量将在150万-170万辆,同比增长45%-64%。而此次二季报中,这一指引缩至100万-120万辆,下调30%左右。

没有信心了么?

不下调也不行。提价还有一“恶果”——库存增加。

截至2022年6月30日,小牛电动库存是4.72亿元左右,相比2021年末 2.69亿元,增长近50%。即使相比一季报的3.459亿元,也增加36.46%。增势可谓咄咄逼人。

由此带来的现金流压力,经营风险不可不查。不禁疑问,作为高端双轮车、智能新锐黑马的代表,小牛电动是否有些卖不动了?市场话语权、产品竞争力到底咋样?成长性、稳健度几何?

3

品控质疑 高溢价靠什么?

智能化、高品质、锂电池、炫目外观,一直是小牛电动的明显特征,也是其溢价的支撑。

只是,基本功做的如何?梳理一些消费者的吐槽声,一些品控漏洞需要警惕。

黑猫投诉平台上,截止8月24日15时40分,有关小牛电动的累计投诉有1812条,不乏质量、服务问题质疑。

如8月12日,有用户称,自己的小牛电动车无法显示电量、定位和时间,去维修,被告知2g芯片无法使用定位服务,需要更换中控,该消费者发出疑问,不能显示定位,那时间和电量为何也不能显示,这不是强势消费者更换吗?

也有吐槽服务套路。8月14日,一位用户投诉称:线上购买的订单 ,声称线下同步 ,可以线下提车 ,实际上线下门店老板拒绝线上订单线下提车 。跟线上客服核实 ,我们线上购买的订单该门店该车型是有库存 ,且该门店是参与这次活动的 ,然后老板还是以没有货为理由 ,拒绝让我们提车 ,改诱导我们线上退款 ,在线下购买 。

言语犀利,或有片面、偏颇,情绪使然处。诚然,C端生意,千人千面,人人满意并不现实。但C端生意同样口碑为王、体验为重。尤其高端品牌,想做好溢价生意,查漏补缺、敬畏市场,把好基本品控线,总没有错。

不是没有前车之鉴。2022年315期间,小牛电动因“提供解码装置,使得产品得以违规提速”被央视点名,引发信任危机。

彼时,小牛电动相关人士回应表示,“我们内部正在核实,有消息第一时间同步。”

然有媒体称,小牛电动对这种违规改装内部是完全知情的。据中国财经网报道,去年,记者现场实测,小牛电动自行车UQI动力版,在现场销售人员不到一分钟的操作后,该电动车的最高限速便被解除。

品质敬畏、合规敬畏是企业生存之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无改变的急迫性呢?

4

没有永远王者 下沉、海外故事喜忧

所谓爱之深,才责之切。

发问有良苦用心。

不得不说,小牛出身自带明星光环。创始人李一男曾被称“华为太子”,不少投资人因此对小牛寄予厚望。

充足资金加持,小牛可以不断在设计和生产工艺方面深耕。终于2019年“新国标”正式落地,凭借更耐跑的锂电池及将防盗安全做到极致的智能化科技系统,在行业东风+自身实力加持下,小牛迎来厚积薄发,成功开辟出一条智能化、锂电化新赛道。业绩股价齐飞,可谓风光无二。

只是,竞品也没闲着。行业一日千里,没有永远王者。

爱玛、雅迪为首的传统二轮电动车企,九号公司、哈啰为代表的新势力,纷纷在设计、智能和电池技术上加码跟进。

“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智能化,都不存在什么所谓的技术壁垒。”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雅迪、爱玛早已研发出各自独立的智能化系统,锂电池更是电动车的标配,小牛赖以推崇的两大优势已不明显,并且在供应链整合以及话语权上,小牛的实力不如传统大厂。

言语足够犀利,或有偏颇、片面。仁者见仁,不做评判。

但足够引起小牛冷思、反思。一个不争事实是,二轮电动车行业内卷加剧,同质化苗头显现,随着其他品牌智能升级加码,智能电动车产品不断推出,小牛电车曾经的优势正在摊薄。

而销量、市占率上,传统电动车品牌依旧强势。以2021年销量为例,雅迪、爱玛、台铃排名前三,小牛电动还需加把劲。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曾表示,电动车企均在朝着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但电动车的智能化赛道仍处探索阶段,还没有一款用户刚需的智能电动车产品产出。

赛道方兴未艾、仍在完善进行时,如何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

显然,小牛需要新故事。

推出低价产品、下沉低线城市、以及出海,就是正在做的事。

2019年,小牛电动推出了非智能化定位的Gova系列产品,该系列目前已覆盖2000元至4600元各价格段。

上市以来,其销量实现了快速增长。数据显示,Gova系列的销售占比,最高时一度达到整个集团的38.2%。

不过,喜色背后,短板也不容忽视。同雅迪、爱玛等传统巨头相比,小牛国内零售布局逊于前者。

截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雅迪经销商量3353个,销售网点数超28000个;爱玛也2000家、2万个。而小牛电动为3108家特许经营门店。

当然,海外市场可圈可点。今年二季度,同比大增309.1%,可谓一枝独秀。

然也有异议。如跨境电商从业者何志军认为,海外市场未必能救小牛电动,因短期内海外市场的体量过小,海外销量仅占总销量2.7%,说明小牛主要市场仍在国内。

在何志军看来,小牛电动海外增速提升,并不是由于产品力的强大造成的,更多还是由于售价降低。第二季度海外销售额增加,代价是单位售价下降了38%。

如其所言属实,有多少可持续性?一旦失去价格优势,海外拓展之路又将如何?

虽是一家之言,也值小牛考量。尤其对比国内市场的销量下滑,是否有些舍本逐末?

5

成长之源 内圣外王

万语千言,种种颓势,已是警示信号。

当然,放眼国内市场,红利仍在,回顾过往,自身也有成功之道,如能痛定思痛、抓紧重温,小牛亦不乏翻盘看点。

回到2019年,电动两轮车"新国标"正式落地。提高产品安全系数的同时,也实现对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

而小牛品牌价值观,与新国标不谋而合。从2014年创立之初,其就瞄准了传统电动车续航差、重量大、电池老化速度快、易被盗等痛点,打破行业低端传统老路,押宝“锂电化+智能化”,从而快速崛起。

可以说,这匹黑马的成功离不开颠覆性、跳跃性创新。那么,展望时下及未来,这是颓势破题、重拾升态的关键。

国海证券预测,国内2022-2025年国内电动两轮车的需求合计分别为4800万辆、4950万辆、5050万辆、3850万辆。

换言之,2022-2024年仍是一个换车潮,也是小牛的蓄力蓄能期。

8月2日,小牛电动推出两款重磅新品——全场景跨界机能座驾SQi及开挂电自全新UQi+2022版,起售价8999元起、5299元起。

在继“锂电化”、“智能化”后,小牛再次提出“个性化”概念。以用户为中心,以品牌为基石,以产品为纽带,将“个性化”融入行业发展的重要节点。

正如小牛电动CEO李彦所说:“独立主见是进取、愉悦,独立主见的内核是原创、创新和追求。” 两轮电自2.0时代,小牛电动既是发起人,又是实践者。

显然,小牛高端信心仍在、创新探索仍在。没错,洞察用户、持续进化,这是小牛的成长之源,也是最可贵的价值之源,亦与行业大势相符。单从此看,我们应给与其更多耐心信心。

只是,无论“智能化”还是“个性化”,口号再美最终要体验为王、口碑为王、性价比、质价比为王,背后是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强悍把控、对质量初心、市场敬畏、创新品质的坚守,小牛还差多少呢?

表里如一、方能内圣外王。万丈高楼平地起!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