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起初好像也是屌丝。

1

精英与屌丝

吴晓波已经很久没“出圈”了。

上一次是跨年演讲,再上一次,是全通教育15亿元收购案落空,他旗下巴九灵公司的96%股权最终还是没有卖出去。

作为一个作家,吴晓波很早就达到了人生的高峰。

2001年,33岁的他以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倒闭企业为素材,写了十个企业的失败案例,这本《大败局》引起了轰动,当年就销售100万册,他也借此成为财经界少有的畅销书作家。

那时候的吴晓波,仿佛打开了写作的任督二脉,以《激荡三十年》为代表的一批作品,让他成为了财经圈的名角。

遗憾的是,在那之后,吴晓波的任督二脉好像被再次封印。时至今日人们对吴晓波的印象,依旧停留在《大败局》和《激荡三十年》。

但作为一个商人,吴晓波还在不断刷新着自己的高峰。

他的重心很早就转移到了搞钱上。《大败局》和《激荡三十年》两本畅销书,让他盆满钵满。2009年,他就以 750 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五名。

再后来,投资房地产、买岛屿、开公司、做知识付费……据坊间保守估计,吴晓波的身家已经超过10个亿。

很明显,这个数字还不是他心目中的高峰,早在2015年他就说过: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人的欲望总是没有满足的,尤其是已经赚到钱的人。一旦有欲望,动作就容易变形。这两天,吴晓波的动作就有点“变形”了,他在《财新时间》这档节目里,说出了一番话:

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是无用的,因为世界不需要很多人去同时思考很多问题。

他还说,自己懒得破圈,吴晓波频道只服务于少数的几十万人就够了:

这是一个崇尚商业之美、乐于奉献共享、反对屌丝文化的圈子。

毫无意外,这些话成功引起了网友们的不适,很多人有了代入感,他们开始在互联网上口吐芬芳。

近段时间,做出荒唐事的不少,航天投资董事长张陶殴打院士是因为喝醉了酒,但吴晓波没有喝酒,怎么也说起了胡话?

如果你熟悉吴晓波,这其实也不出奇。2018年12月31日,在一场跨年晚会上,吴晓波就曾说过:

2028年,99%的人可能会成为无用之人。

对吴晓波来说,这样的言论,只是他既往观点的延续,“精英主义”本就是他一直想要打造的标签,所以他到处说。

但这一次,吴晓波似乎翻车了。

2

虚假与真实

“精英”吴晓波曾经也想过“出圈”。

他想把“吴晓波频道”卖给上市公司,但没成功。他想过搞直播带货,但收了60万的坑位费,只卖出15罐奶粉。

所谓“懒得破圈”,更像是“破圈失败”后的一种说辞。

既然你们不爱我,那就一别两宽吧。把稳稳的幸福抓在手里,才是王道,更是商道。

吴晓波的商道,就是“服务一部分人”。

这个世界上,要赚“屌丝”的钱太难啦,他们是一群价格敏感者,信奉实用至上,追求极致性价比,不愿意多花哪怕一分冤枉钱。

这样的人,自然不是吴晓波的目标对象。他瞄准的,是精英,是有钱人。

怎样才能赚到富人的钱?你看看LV、Coach、劳斯莱斯就知道了,昂贵、高端、文化、圈层……

稀缺的,才是有逼格的,才是有价值的。

你想想,全中国有14亿人,如果一个服务,只有几十万人才配拥有,还自带文化、圈子属性,你想不想要?

对富人来说,稀缺才是王道,钱不是问题。

这一点,吴晓波想得很清楚,与“屌丝”的决裂,正是给“精英”的一个拥抱:

精英们快来吧,我已经把“屌丝”踢出圈子啦。

但矛盾的一点是,吴晓波的庞大商业版图里,似乎无法与他口中的“屌丝”精准切割。

根据此前三言财经的梳理,吴晓波曾是5家公司的法人,11家公司的股东,15家公司的高管,两家基金的合伙人,拥有42家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涉及的领域包括媒体、电商、投资、出版、食品、文创、游戏、影视行业等。

▲资料来源天眼查

他创办的“吴晓波频道”,已经累积超过了400万的订阅用户,内容广告、知识付费、电商,变现手段五花八门。据吴晓波自己说,仅“听见吴晓波”一个栏目,一年能够产生3000万营收。

他搞的年终演讲,仅2017-2018年,门票购买人数达到1876人,平均每张门票收费2785.53元,不含税收入金额522.56万元,这还不包商业赞助。

▲图源网络

但在这个商业王国里——

400万订阅用户,难道都是“精英”?

他从2015年开始就举办跨年演讲,来买门票的,难道都是“精英”?

他在“吴晓波频道”上线的、180元/年的线上付费音频栏目 “每天听见吴晓波”,买这个课程的,难道都是“精英”?

赚了人家的钱和流量,反过来嫌弃人家不是“精英”,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3

仰望和俯视

精英和屌丝,是人为划分出来的两个极端人群。

如果按照埃德蒙·伯克的定义,精英是指“自然贵族”:

他们的“特权”不是来自于血统,而是来自于知识、传统、荣誉、责任感与美德。

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君子”。

按这个标准,吴晓波过去是个知识精英。他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自己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还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但如果按照吴晓波自己的标准,他至少在千禧年以后才算得上“精英”。

他曾对人说,1996年开始写第一本书《农民创世纪》的时候,他就给自己下了一个命令:

从今年开始,我要每年写一本书,每年买一套房。

他一共买了十几套房子,还在千岛湖买了一座小岛,当初50万的成本,如今回报已超过上百倍。

在发出惊人之语的《财新时间》这档节目中,吴晓波透露,自己公司一年的营收大概有两三亿元。

吴晓波也从不避讳自己喜欢钱的事实,他把追求财富称为“商业之美”。

这个曾经的“知识精英”,急迫地想变成“商业精英”。

如果当年巴九灵公司如愿卖给了全通教育,持股26%的吴晓波夫妇,将获得4亿元收入。可惜的是,这一梦想还是破碎了。

显然,吴晓波还想在商业世界有更大的成就,或者说,想赚更多的钱。有人甚至这样形容他——

如果可以,吴晓波恨不得把他说或者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拆成笔画来卖钱。

在这个过程当中,吴晓波开始逐渐“反对屌丝经济”。

他的很多商品定价都不低,999元一瓶的酒、9000元一张的门票、49800元一年的会员……

他要站着,赚“新中产”的钱。至于那些不愿花钱想着白嫖的“屌丝”,还是早点远离吧。吴晓波的逻辑是:

没有买卖都是耍流氓——他必须要买你的东西,才算喜欢你。

这就是吴晓波赚钱的姿势。

但他同时又是矛盾的,他对知识和历史上的精英们充满了仰望,他曾对媒体这样说:

之所以从商,是被管理大师德鲁克所“害”,因为德鲁克说过,要做一个“介入的观察者”。

换句话说,他从商是受到了先贤的感召,是为了体验人生。

但另一方面,他又对金钱有着很强的欲望,且不屑与“屌丝”为伍。

也许,在他当商业记者的那13年里,在目睹了企业家们的财富腾飞之后,他的心态就已完成了从“知识精英”到“商业精英”的转变。

可能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选择拥抱精英,拒绝屌丝。

4

尾声

在中国历史里,文人素来清高。

“文人古来例寒饿”、“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使人间造孽钱”,他们要的是高风亮节。

吴晓波无疑突破了这一点,作为中国“最会赚钱的财经作家”,他不排斥金钱,主动拥抱资本。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勇气和突围。遗憾的是,在这条路上,吴晓波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中产关注的《财新时间》中,他表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是无用的,我们只服务少部分人。

吴晓波想不到这样的言论会引来舆论的反击吗?做了大半辈子的媒体,他不太可能想不到。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这就是一出“苦肉计”。

他知道此话一出必定迎来“屌丝”的暴锤,但正因此,他得以全身心拥抱渴望成为精英的“新中产”。“屌丝”骂得越狠,“精英”的优越感就越强。

有些人的财富大厦,不就是用“新中产”的焦虑筑造而成的吗?

有趣的是,为了更精准地识别“屌丝”,吴晓波还曾给出了一套测算“屌丝值”的公式:

重度屌丝——没有财产性收入、银行贷款为零。

中度屌丝——财产性收入:职务性收入低于1︰5,银行负债:个人资产低于1︰5。

轻度屌丝——财产性收入:职务性收入低于2︰5,银行负债:个人资产低于2︰5。

都来测一测,看看你属于哪个段位,是否入得了吴晓波的财眼?

最后,我只想说两句话——

第一,一个社会的败坏,往往是从精英把责任都推给「庸众」开始的。一个社会的改善,则要从精英主动承担责任做起。(引自评论员西坡)

第二,真正的精英,永远扎根最广大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