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写过一篇关于养老院爆雷,老人跳河轻生的文章,后台的一条留言当时看了不禁鼻子一酸。

一位读者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悲观:

“我现在60岁,不久的将来,或许也会走这条路,要死不会跳河,就在家死。”

养老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年人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似乎也没有很好解决这一困境。

七普数据与三孩政策的出台,对鼓励生育的讨论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却没看到少子化的另一面——老龄化。老人是社会群体里最脆弱的一环,他们无力为社会创造出新的财富,却有着无尽的开销与需求;相比嘘寒问暖,他们更需要切实的有质量的生活。

在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逐步瓦解的现代社会,养老产业成为解决难题的主要路径。但长期不规范,缺少有效监管的养老产业,又让老年人多了不少担忧和疑虑,养老产业也难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哪怕手里攥着几百万,也难说自己可以踏踏实实养个老。

养老需求越来越大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在上月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较为严重。今年我国老龄人口已经高达2.55亿,预计会持续上升。

从现有人口结构进行预演,在2022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会达到2.88亿人,占全部人口约20%左右,开始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等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占总数超过35%,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的社会。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由来已久,老龄化趋势的不可逆转也是事实。在目前的2.55亿老龄人口中,又有1.2亿的空巢老人,0.3亿的独居老人。他们在家庭养老以外,还有着多样化养老的需求。

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压力的催化下,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迁,大多数是4-2-1的家庭结构,4个老人,2个中坚力量,1个孩子,2个中坚力量需要忙于工作和生活,还需要照顾4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压力非常大。根据七普的调查结果,2020年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2人,已跌破“三口之家”的最基本数量底线。

所以,未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不得不放弃家庭养老,转变为“社会化养老”,大势所趋。

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的加速以及老年人消费能力的提高,推动了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庞大的养老需求给养老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3年,养老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

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20年-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8万亿元左右增长至106万亿元,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从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养老产业的发展,一般养老将会经历独立养老、护助养老和护理养老三个阶段,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在持续增加的不同的市场需求,形成老年住宅、金融、家政服务、文化生活服务等细分领域。

消费潜力巨大的老龄产业,市场想象空间非常广阔。

有需求,没市场

尽管有着庞大的需求力,但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仍是不如人意。

最大的特征——光有需求却没有市场。

市场的构成总体而言非常简单,就是两个部分——需求和供给。如前文所分析,中国的养老市场需求与日俱增,需求人数和需求总量均十分可观。但供给方面一片混乱,不仅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也存在非常多的行业乱象。

2016-2020年,我国养老机构的数量从29000多家增至38000多家,但相对于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占96%;社区养老占3%;机构养老占1%。居家养老比例高,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养老选择;而对于1.2亿的空巢老人和0.3亿的独居老人,居家养老的方式也存在较高的危险性,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心理健康层面。

同时,机构化养老又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一是高端养老项目与大多数老年群体的需求错配,脱离了普通人的消费能力;二是大多养老机构交通不便,服务质量差,根本无法满足中端或基本养老需求。

因此,养老产业不光是供给总量不足,还存在结构性错配。

现在,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越来越多,除了养老机构、地产、金融之外,还有老年人保健、老年人旅行团、老年人大学、老年人相亲……

各种服务产品层出不穷,的确有很大机会给老人打造更加便利的生活。

但在缺乏有力的市场监管下,养老产业又不断催生出诈骗和欺诈。

江苏淮安一名83岁的老太太去世,子女发现老人床下塞满保健品,收据总价超过14万元。老人被成功推销购买了吸氧机、洗脚盆等大件,还有瘦身提拉面膜、膳食纤维减肥套餐等“智商税”产品,甚至去世的第二天,家中还收到了保健品。

还有用“预定养老床位”的养老机构诈骗。先以小恩小惠吸引老人关注,比如赠送礼品、免费旅游,再向老人灌输金融养老等新型概念;通过承诺高价预订床位后可获床位优惠,承诺返还高额分红等方式诱导投资,待到老人获得一定现金返还后,续投更多资金;赚取“最后一枚硬币”后卷款跑路。

讽刺的是,混迹在这片蓝海中的商人、骗子、从老人身上看见了巨大利益的人,他们远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身边的长辈。

骗局接二连三地发生,给整个产业都蒙上一层阴暗色。

“老有所依”如何实现?

中国现在面对老龄化危机和人口困境,大概只能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发展社会养老模式来替代部分过去的家庭模式。

首先,还是需要政府层面进一步发挥该有的监管职能,加大查处和处罚力度,对于市场的乱象着力整治,提高“骗子”们的犯罪成本。如果执法部门能够以在马路边贴罚单的激情去整治养老产业,那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并且对机构化养老,采取进一步规范,对机构加大资格审查,对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化培训与规范。

其次,是优化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条件。居家养老从现在看来,是我国老年人口长期的主要选择。在老龄化趋势愈发加速,高龄老人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老人护理与医疗需求将会更加迫切。但医疗护理资源与养老资源互相独立,很多居家老人难以得到足够的医疗养护服务又是既有事实。

为缓解这种矛盾,“医养结合”是可供选择的路径。打开绿色通道,组织专业医疗人员定期到社区、机构检查,并实现健康数据和老人资料互通。或将医疗机构转型成为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一体化的康复机构或者护理院。

但我认为这些都不能真正解决养老问题。如果要让养老产业不光能够惠及老龄人口,甚至形成新的风口,助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那必须另辟蹊径,选择一种全新的模式——养老小镇。

之前,对于养老小镇有过探索,是将分散在全国各处的养老院集中到一个房价低、物价低、生活成本低的地方。总之,就是让大家花最少的钱住最好的养老院。

但效果不好,基本都失败了。

至于原因,我个人认为是格局不够大,还是只把养老作为一个单独的东西拎出来,只发展养老功能,这显然很难行得通。

我的看法是把养老、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老年人口再就业、文旅产业全都融合在一块,打造成一个新型的“养老小镇”。

由政府和社会资本联合建设,承担信息平台开发、品牌管理、金融管理、经理人才培训、食品和用品标准制定和准入许可等任务。

选取全中国地价最便宜、环境最好的农村地区为载体,通过租赁、购买、股票等形式分担项目建设投资,投资各方分享项目中房产、设施设备、管理品牌等资产的产权和利润。

让养老与农业、旅游等其他相关产业整合,以养老为核心,以农业为保障,以旅游为支撑,养老经济、产品经济与服务经济并举,让整个项目覆盖更广人群,增加项目的现金流量和来源渠道,提高养老小镇的可持续性。

具体而言,以政府牵头,把这些养老小镇建在农村而不是以往那样建在城郊。日常的粮食、蔬菜、水果都来源于当地农户种植,形成农业产业与养老产业联合的供销渠道。再吸纳附近农民成为小镇的就业人员;不光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还顺带搞定了农村就业,甚至可以吸引一部分人员回流农村。

同时,依托农村的环境,以养老小镇为基础,发展文化旅游。将农村的自然、农业、建筑、科技、生活实景等景点整合成独特景区、农家乐、休闲度假村等,将部分农民和养老小镇的老年人转化成景区工作人员或者面向旅客的经营个体户。

农村的自然风光不仅为养老机构提供了比较好的自然风光,提升居住舒适度,同时也为发展文旅产业带来可能性。旅游产业主要以奇特的景点、放心的食品、温馨的亲情为主要卖点,拓展祝寿、婚庆、聚会、会展、示范、保健、体育等业务,这些既可以通过招商引资,也可以发动小镇或者当地有条件的居民、农民参与经营。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养老问题,又搞定了农村发展与就业,并通过文旅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老年人也可以依托这些产业找到份工作,或者自己经营个小店、做点特色的手工制品来卖,实现再就业。

如此,养老就不再是社会的负担,还能创造不错的经济效应,带动消费,形成新的行业风口和经济增长点。小镇也会因为不断的人口流动,而富有生机;相比以往“暮气沉沉”的养老院,养老小镇显然更宜居、更有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