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英国KHL集团发布了“2020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

根据榜单显示,在2019年,上榜这50家机械制造商的销售总额达到了2027.27亿美元,在该榜单自发布以来,销售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

在这份榜单中,身为日本第一机械巨头的小松,便凭借着11.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全球排名第二位。

从2019年开始向前翻到2006年,这份“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的前两名很稳定,第一名是卡特彼勒,第二名是小松。

小松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32.9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7亿元。其中,其营收有不小的份额,便是来自于中国市场,而中国若是没有小松的帮助也不会如此快速地在机械领域获得当前实力。

“小松”这个名字,在一众以重工、建机命名的工程机械企业中,显得颇为别致。

今天就来学习分享下“小松”的行业巨头之路。

本土崛起,布局全球

据公开资料,小松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及矿山机械制造企业之一,成立于1921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在中国、美国、欧洲、亚洲和日本设有5个地区总部,集团子公司143家,员工4万多人,主要产品有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自卸卡车等工程机械,各种大型压力机、切割机等产业机械,以及柴油发电设备等。

本土崛起期

小松的创业者是竹内明太郎(高知县宿毛市人,原日本首相吉田茂的哥哥),1921年他在石川县小松市的铜矿开办了一家机械设备修理厂,这便是小松的出发点,也是小松制作所名字的由来,1931年开始生产农用拖拉机,当时农用拖拉机和附件产值约占小松的60%。

由于通货膨胀给工厂财政带来的威胁,日本农业省下达了取消拖拉机生产的命令。1947年,小松选择生产推土机来代替农用拖拉机作为其主导产品。后来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日本加大了对设备的投资,市场对小松推土机、叉车等设备的需求也不断扩大。

到1960年,小松以推土机为其核心产品,占据了其工程机械生产量的一半以上。

1960年,日本政府决定加速贸 易自由化,并逐渐解除对机械进口的限制。政策的改变促使世界最大的推土机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于1961年6月底宣布与日本新三菱重型株式会社合资建厂,开始抢滩日本推土机市场。小松面临巨大挑战,迫使小松在建设机械质量方面必须向卡特彼勒看齐。

小松开始执行“A”项目战略,即质量控制行动,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高,于1970年本土份额重回60%。

海外探索期

1965年,随着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小松作为日本的领导型企业迅速扩大其海外市场,1967年,小松已在海外10个国家拥有其事务所,并在海外40个国家拥有销售商。1969年9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第一个销售处,1970年2月成立了美国小松全资公司。

1970-1980年代,小松以北美和欧洲作为主要的出口对象,与当地经销商一起开发市场,对于墨西哥、巴西、印度尼西亚等进口限制较严的国家,小松就与当地政府进行本土化生产。80年代初期,小松发起了对全球工程机械老大美国卡特彼勒的挑战,推出了价格低廉且具有创新性的重型推土机,直接向卡特彼勒的市场领先地位发起攻击,并于1984年获得美国19%的市场份额。

全球化布局期

1985年,日本与欧美的摩擦加剧,日元从250日元/1美元升值到220日元/1美元,大大削弱了日本出口的竞争力。

小松重新审视了出口的策略,1986年5月美国Chattanooga工厂开始运营是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小松的国际策略从出口转为在当地设厂。

同年英国Birtley工厂建成,小松真正进入了全球生产阶段。随着规模和实力的提升,小松开始与海外合作者成立合资企业。

1988年小松与美国Dresser一起成立了小松Dresser公司,之后又参股德国HANOMAG AG公司,1993年小松与康明斯成立了两家柴油发动机合资企业,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小松步入全面全球化阶段。

小松与中国关系源远流长

1956-1978年,通过整机出口支持中国早期建设。

1956年,小松参展北京、上海两地举行的第一届日本工业品博览会,拉开小松中国事业的序幕。自此,中日的合作未曾间断。1964年,小松公司河合良成会长率团访问中国,与中国签订1510台推土机的贸易合同,1973年与中国签订出口1169台工程机械的大型合作项目。

20世纪80年代起,小松还与中国企业展开技术合作,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工艺。

1979-1994年,通过技术合作促进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机械行业发展。

派遣TQC技术交流团到北京内燃机总厂指导,并开展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合作,先后向中国提供近20个机型的工程机械及产业机械的全套生产制造技术。

小松在北京对中国的工厂进行TQC指导

1995年起,投资建厂,构建生产营销体系。

小松集团开始在中国直接投资建厂,先后建立起二十多家独资、合资企业。进入21世纪,小松集团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中国事业成为小松集团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长达60多年的友好交流,小松对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一定作用,而中国市场也成为其全球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跨越低谷,逆势增长

在小松的发展历史上,除了不断的完善产品,开拓市场外,小松也面临了公司历史上的两次大危机:

(1)2001年,营收赤字明显,小松大刀阔斧的削减固定费用,度过危机;

(2)2008年经济危机,市场需求迅速缩减,厂家和渠道库存积压严重,营收和利润规模快速下降。

在两次大危机的背景下,小松制作所能够顺利渡过危机随后实现逆势增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削减固定费用

通过募集员工自愿退职实现了人工费降低100亿日元的成果之后,小松又在2001年之后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里进一步削减了固定费用400亿日元,到了2007年,利润率大大超过了卡特彼勒。

停产和限产模式去库存

库存过高的教训直接导致小松公司后期推出了“流通零库存”的政策。本次小松化解库存非常果断,在库存恢复到前期水平情况之前停产,日本的主力工厂每周只开工2天,与产业链外协企业携手渡过难关。

核心技术建立护城河

小松的基本理念是:“无论什么事业,只有拥有了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地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并得以生存。”为此,小松持续地实施了对产品的优中选优工作,方针就是:“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技术”。

海外业务布局形成增量

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小松开启了全球化“3G”战略,即GLOBAL(全球化)、GROUPWIDE(集团化)和GROWTH(成长)。

小松将自己定位成全球技术公司,以日本、美国及欧洲为主的三角重点框架,并在新兴工业体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实现新一轮增长点,前瞻性的区位布局帮助小松在2002年以后实现更快成长。

21世纪的新小松

21世纪,小松开始加快其在中国市场上的步伐,不断扩产能、增业务。其还在华建立了产品技术发展中心,不仅展现出了其实力。

到2020年时,小松已在中国上海、常州、山东等地,建立了分公司,可以说是业务遍布神州大地。

下面是一些内部生产动图:

高压清洗机有效清除各种污垢、扎皮、锈层、毛刺等残留物,降低了小松机械组成零部件的磨损率。

小松日本工厂自主研制的液压检测台,其高标准检测可对小松液压件的耐压性能、抗冲击性能、缓冲性能、杂质残留物等进行全面把控:

不同的底盘零件,采用不同、专业的热处理设备:

高精度的密封,各部件之间的严密配合:

小松还设有主阀部装无尘车间(用于与主阀连接的液压油管及管接头安装):

如今的小松,除了是工程机械巨头,小松还是工程机械科技网红。

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自动管理运行系统、“未来施工现场”和“智能施工”等创新产品和技术新技术不断成为热议话题,小松通过ICT和loT技术,不断构建更安全高效的施工现场。为适应现代高精度施工要求,小松在日本4000多个工地利用数字化施工进行了智能化建设,用于施工要求高的例如修边坡、挖排水沟、非凡造型施工等。

2017年末,小松与全球显卡巨头NVIDA合作,致力于将人工智能运用到建筑施工领域。

2018年3月,小松购入1000大疆无人机投入智能施工,来自无人机的3D地图数据将用于控制目前正在开发的机器人施工车辆,以便机械能够更精确地进行自动化挖掘、推铲等工作,致力于提高施工安全和施工效率。

目前自动化技术越来越成熟,此时深耕自动化领域的工程机械企业或许把握下一风口。

结语

小松的成功经验对当下中国制造业有普遍借鉴意义。

小松在贸易摩擦背景下的“逆袭”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很少有企业能够强大到一开始就以创新取胜,小松的产品研发同样经历了“模仿”到“超越”的过程。

可见,模仿创新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而且是一条更为普遍的通往成长和利润的道路。只不过有的企业永远都跟随在行业领头羊的后面做一个模仿者,而小松在模仿中产生创新,并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取得了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业企业存在后发优势,同样要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上,经过技术的引进、模仿、吸收、消化这些步骤,最后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随着与世界领先技术的差距明显缩小,中国以低成本分享发达国家技术溢出时代正在接近尾声,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过渡将是长期挑战。

中国制造业企业正经历从简单产品生产向中高端精密产品制造、从低成本工厂向高质高效工厂的转变。

我国目前仍有大量核心零部件依赖于进口,未来我国在核心部件自主化、行业集中度提升及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孕育着发展机会。

中国制造业企业可以从合资合作、产学研结合、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几个方面入手,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发展模式,通过持续引进全球先进技术和工艺、整合全球行业资源并构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体系,实现自己产品质量、可靠性和设计能力的显著提升,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素材来源: 德华智造、今日工程机械、金属加工、新浪财经、直观学机械、广西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