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府有两次“抄捡”,读者往往把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大观园一案,和后文的锦衣军查抄贾府相混淆。前者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主子和下人们之间长期以来鸡毛蒜皮、蝇营狗苟之事糅杂纠结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的总爆发。

导致这桩公案的直接原因,是王夫人屋里接二连三地“短”了东西,更有几位给惜春、迎春、探春等喂过奶的奶妈聚赌又偷当物,加上这之前还发生过几桩“茯苓霜案”、“蔷薇硝案”、“累丝金凤案”,等等,终于到了非“抄检”不可的地步了。

曹雪芹为了写抄捡大观园案,前前后后用了五六个章回作伏墨,表现王熙凤、探春等治家理财的不容易,凸显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女主人平日里内心深处对府上日后恐“后手不接”深深的忧虑和恐惧,极力演绎贾府“大有大的难处”的经济主题。

经年累月发生在大观园里的大大小小的经济案件,是主奴之间、奴婢之间为衣食、日用等生计的争斗。放大起来看,我们便能从中看得清贾府日常用度的经济面目,贾府的衰落的渐进过程,进而看出清初社会的经济生态,从而读懂前清世相和“家国”二字。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朝代,清史研究的学者认定,到了清代中后期,当时的人口已达到四亿多。人口的增加引起耕地严重不足。康熙《清圣祖实录》记载:“地亩见有定数,而户口渐增,偶遇岁歉,艰食可虞。”

乾隆《清高宗实录》记载:“生之(指土地)者寡,食之(指人口)者众,于闾阎生计,诚有关系”;“日食不继,益形拮据,朕甚忧之。”据现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明清史学家常建华的《清史十二讲》披露,清朝初期从定鼎中原到乾隆初年这上百年间……粮价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江南苏、松、常、镇四府的米价,受水、旱、虫灾的影响,涨落幅度很大。康熙年间每升只有七文,乾隆五十年后,每升米卖二十七八文至三十四五文为常价。因此,像贾府这样的“鼎食之家”,也每每为“一粥一饭”的生计吵嚷不已。

此外,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曾自然灾害频发,仅水灾就有多次,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苏州府三月淫雨二十余日,四、五月连雨,六月大水,城水深五、六尺,庐舍田地冲没殆尽。”乾隆二年(1737年)自六月“京城大雨连绵,多日不见停止,连阴如注,数座城门封闭,以抵御大水入城。房山、昌平、密云、通州官员纷纷告急,以求赈灾。”这些自然灾害也给自给自足的清代“农耕经济”带来伤害,给贾府这样的官宦之家的生活带来影响。

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有迎春房里小丫头莲花到伙房要一碗“炖的嫩嫩的”鸡蛋未果,反遭伙房主管——柳家的奚落一通的情节描写,原来柳家管饭堂的规矩是:临时加菜可以,但须先拿钱来。像莲花这样不先拿钱,却要厨房里给炖一碗鸡蛋,柳家自然是不会答应的。于是便又引出下面这一大堆刻薄、挖苦的话来了。读来令人揪心:

“就从旧年一立厨房以来,凡各房里偶然间不论姑娘姐儿们要添一样半样,谁不是先拿了钱来,另买另添。有的没的,名声好听,说我单管姑娘厨房省事,又有剩头儿,算起账来,惹人恶心:连姑娘带姐儿们四五十人,一日也只管要两只鸡,两只鸭子,十来斤肉,一吊钱的菜蔬。你们算算,够作什么的?连本项两顿饭还撑持不住,还搁的住这个点这样,那个点那样……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物件,哪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

可见,连贾府这样的富贵之家,主子和丫鬟之间也免不了为口腹之生计吵闹、计较,确实是 “日食不继,益形拮据”啊。从计较衣食上的大事到计较胭脂水粉之类的小事,嫌隙和矛盾日积月累,于是,积怨到因一两个恶婆子的挑唆是非,终于弄出了“抄检大观园”的一场大风波。《红楼梦》抄检大观园一案,是清初短缺经济的缩影,为日后锦衣军查抄贾府早早留下了伏笔。

由于短缺经济的影响,加上贾府的经济治理的种种弊端,一府的经济大树其实早就根枯叶烂了,“抄捡”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得了标,却治不了本。即使这样的“抄检”来多少次,也难治贾府的经济短缺和人们心头无尽的物质欲望和没完没了的纷争。

    贾府如此,清代的国家治理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