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龙游浅水,虎落平阳,人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郭德纲先生从曾经的三进北京,穷困潦倒至极,到现在坐拥上百艺人,作为亚洲男子天团班主,取得了前无古人,恐怕后也无来者的成功。现如今,提到相声,基本全年龄段想到的就会是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

从曾经的一无所有,到现在引领相声行业,郭德纲经历的是一种江湖,是一种快意恩仇。苦难经历的太多,造就了他百毒不侵的体质和现在的胸襟。他既是金鳞,就绝非池中之物。

尽管境遇不大相同,但总有相近之处。今天我们也说的是一家企业,一家早就注定并非池中物的汽车企业。谁呢?吉利。要说吉利,我们必须先从李书福说起。

(青年时期李书福)

李书福。但凡稍稍了解中国汽车行业的,没有不知道他的。成功的人,想必都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郭德纲曾经三进北京,说完相声连张回到住处的打车钱都掏不出,走着回家。马云经历过三次高考失败,差一点就没有大学可上。王宝强曾经只是一个龙套、柳传志和他的联想在创业时做“倒爷”被骗14万……

每一个创业者的背后都有着很多故事可以说,曾经也都经历过艰辛。不过,这些艰辛到最后,都成为了他们的财富,并且会一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回到主题。出生于1963年的李书福和编辑的父亲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那时候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刻板、封闭逐渐走向改革开放。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民出身的李书福,现在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恐怕有很多东西可以讲。从哪里开始讲?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成功呢?

从小就有着和其它同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其他同龄人都在暑假玩耍的时候,他选择帮助生产队放牛,每天可获得0.15元。这样,开学之后,有着5-6块钱存款的李书福就比同学富有。抓住“机遇”这一招,就是李书福从小打下的基础。

李书福的创业网络上不乏报道,大多数人也知道李书福在造车之前做过摩托车。不过大家或许不知道的是,李书福的第一桶金是照相。通过走街串巷的照相,李书福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生意,照相馆。由于没有营业执照和相关手续,他的照相馆并非一帆风顺,在持续两年的经营之中,他经历过多次处罚和教育。那一年,李书福刚刚高中毕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李书福的野心也开始逐渐扩大。当时,他所生活的浙江省台州市的废旧电器市场已经颇为发达。他并没有选择和其它倒买倒卖者一样的思路,而是从废旧电器市场收购废旧电器,并从这些废旧电器之中分离出金属,金银铜铁,不一而足。用另外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儿,李书福从高中毕业就有了这样的分析能力。

而他的加工厂,就是他的家。由于思路超前,他很轻易的就赚到了钱,并且收益还不错。只是,当时下海经商的人太多,他赚钱的方法没用多少时间就被别人偷学。从垄断市场到出现竞争,李书福逐渐放弃了和别人拼价格抢市场的想法,开始又一次艰难的转型。

干什么能挣钱?对于当时的李书福来说,其实并不难。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能挣钱的买卖实在是太多了。可李书福知道,如果随便寻找一个行业,猛然踏入,肯定会和之前分离金属一样,不可长久。这一次,李书福终于下定了决心。

由于人员力量的不足,李书福和他的创业公司并不是直接研发冰箱,而是选择了从配件开始做起。只是,这一次的创业,有些一波三折,并不顺利。第一,配件研发。李书福和他的创业团队用时400天,手掌都被折腾的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皮肤。最终,他们的研发成果试生产成功了。

生产线没有问题,这一次李书福的生产厂房出现了问题。由于暂时租住的厂房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导致李书福的厂房多次搬家,最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才得以正式开始他的量产之路。这期间,由于厂房突然不允许使用,他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以人力将庞大沉重的生产设备,拉到十余公里之外的新厂房。经历过这些的李书福在自述中也表示,当时的磨难,对于现在的我,仍旧有帮助。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恐怕莫过于此。

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在当时尚未有民营企业染指的冰箱配件领域,李书福再一次成功。李书福和他的公司逐渐成为了当时众多生产电冰箱厂的供应商。后来,逐渐不满足于生产配件的他们终于开始生产冰箱、冰柜等大型设备。李书福所创办的这家企业,也在当时成为了台州市,乃至浙江省较大的民营企业。

李书福自己介绍道,1989年,由于领导班子意见不一致,且自己也对公司经营有所疲惫,他大手一挥将手里的所有资产全部送给了乡政府。在那之后,李书福做了一个决定,他去了哈尔滨,上大学去了。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直到1992年3月,实际年龄还不到30岁的李书福开启了他第四次创业,创办摩托车厂。李书福的摩托车厂,又是全国第一家自主生产研发的民营企业。在吉利的摩托车卖得如火如荼,供不应求的时候,更多企业开始效仿,又形成了一种熟悉的恶性竞争之中。此时此刻,李书福再一次选择抽身而退,准备等待他的第五次创业。

至此,李书福在造车,编辑也基本上给大家介绍的差不多了。我们了解李书福的,或许都知道他在造车前,也曾经卖过摩托车,但殊不知在卖摩托车以前,不到30岁的他就已经经历了3次创业。如此众多的创业经历使他在创业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甚至有点疯魔。李书福的这种实干精神,也反映了浙商敢闯敢干的特点。

以上,我们可以算作是李书福创办吉利的前传,那么下边,我们就来说说李书福创立的吉利,是如何在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状态的把。

吉利“汽车”公司的创办时间,准确的说是1997年。此时李书福和他的吉利公司,正式进入汽车领域。在那个时代,民营企业几乎从未想过要造车,因为没有生产资质。吉利汽车在发展初期并未考虑太多,而是一边造车,一边为了获得资质而努力。

“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一个沙发!” 提到李书福就必须要提到这句话。这句话放到现在来说,仍旧有很大的争议性。毕竟,汽车并不是四个轮子和座椅,毕竟还有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零部件的存在。在当时那个的特殊的年代,很多人认为中国民营企业想要单独制造汽车,那无异于痴人说梦。造车的工艺、专利一直掌握在外国汽车企业手里,中国汽车企业想要单独研发,需要避开无穷无尽的壁垒。

作为汽车行业的新人,李书福坚定的认为,他的吉利将会成功。为什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汽车保有量相当低,汽车还远远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在那时候汽车利润相当之高,但门槛也不低。对此,李书福坚定的认为,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肯定会大幅度提高。

一开始有些好高骛远的吉利选择了上百万的奔驰和三十多万的红旗,将这两款车完全拆解,并着手研发吉利汽车的首款车型“吉利1号”。最终,由于造价太高,并且技艺要求过高,吉利放弃了造豪华车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转而研发那些当时合资厂商还未染指的低端车。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通过收购有生产资质的汽车厂,吉利汽车成为了全国首家拥有汽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

拥有生产资质,还需要拥有汽车人才。由于吸引到的人才有限,当时有技术的人更愿意留在合资企业,所以吉利开办了自己的大学。如此一来,吉利大学就能给自己源源不断的输送汽车技术人才。

2002年,李书福做了一项重大决定。他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将吉利汽车由家族式企业模式改变为现代股份制企业。此后,吉利一直稳定发展,扭亏为盈。此时的中国,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了现实,这也给了刚刚起步的吉利汽车极大的发展空间。

起初,吉利通过以豪情、美日为主的廉价车,抢占了10万元以下市场,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在那之后,吉利汽车开始进入了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吉利品牌也在不断尝试品牌向上,期间更是建立了帝豪、英伦、全球鹰等多个品牌,但结果其实并不算相当好,反而给当时的消费者造成了混乱的情况发生。

想要在汽车品牌实力上,仅靠吉利的研发能力恐怕不够。这时候,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把眼光放到了全球。2008年,资本主义国家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美国汽车行业遭受重创,福特汽车亏损严重到必须要出售旗下的汽车品牌,以求自保,断臂求生。李书福和吉利都知道,机会来了!

最终,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从福特汽车手中收购了沃尔沃。需要注意的是,沃尔沃汽车与沃尔沃集团存在着不小差别。吉利收购的仅为沃尔沃汽车。除了汽车,沃尔沃集团还有商用车、客车、航空公司等资产。

即便如此,吉利汽车的知名度在国际汽车领域炸开了锅。尤其是国内市场,有人对此予以鄙视,认为沃尔沃在吉利手中恐怕要“完”,当时报以这种心态的人绝不在少数。可吉利到底是怎么做的?和福特不同,吉利对于沃尔沃汽车的发展相当佛系,不参与管理,任其自由发展,而且还要从沃尔沃造车技术中学习。

简单说就是,之前福特不管你甚至贱卖你,现在我有钱,给你钱,你慢慢发展。结果,沃尔沃经历了几年的低谷后迅速回弹,重新再次成为了盈利能力相当强的汽车公司。 在中国市场,吉利和沃尔沃成立和合资公司。近几年也成为了中国市场中销量增速较快的二线豪华品牌。可以说,沃尔沃的成功复苏,和吉利的慷慨以及不管有着莫大的关系。

作为吉利来说,有了沃尔沃汽车这样一个成熟的欧洲品牌,而且世界影响力也足够强,怎么可能不“取取经”呢?从收购沃尔沃汽车那时候起,吉利就充分学习了沃尔沃汽车的技术,并且和沃尔沃共同建立了研发小组,建立了全新的造车平台。目的也当然很显然,让吉利汽车品牌向上走的更加容易。

除此之外,吉利也在2010年之后,为了此前自己布置的错误战略加以纠正。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吉利曾经推出过全球鹰、英伦以及帝豪等多个子品牌,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在和沃尔沃合并之后,吉利汽车开始削减子品牌,重新调整产品架构,使已经分散的品牌重新回归到“吉利”二字上来。

想必结果我们也已经知道了。又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吉利推出了博瑞、博越、帝豪等一系列全新车型,并一举成功。随后,吉利汽车开始进入了稳定增长期。与此同时,收购沃尔沃的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首先,就是博瑞车型出现的时候,使用的就是当时沃尔沃S60的平台。其次,领克品牌出现之后,领克旗下的车型和吉利旗下的车型开始使用CMA平台。再之后,吉利开始使用和沃尔沃共同建立的BMA平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到2017年,吉利才算是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造车平台,一过就是30多年……

在吉利汽车逐渐向上,沃尔沃开始反哺吉利的时候,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控股集团也没闲着。通过资本运作,在收购过沃尔沃之后,吉利逐渐拥有了戴姆勒集团9.69%的股份,收购了宝腾、路特斯、莲花汽车的股份。近期,吉利又收购了沃尔沃集团8.2%股份,有希望建立起一家和日产雷诺三菱联盟式的跨国汽车集团。据悉,吉利曾经还考虑过收购宾利的股份。在国际市场中,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所向披靡。在国内市场中,吉利、沃尔沃以及领克3个品牌的市场表现也相当稳定。

写在最后:

回顾吉利汽车3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李书福个人的创业经历,其实就已经可以学到很多。可惜,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李书福紧紧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敢闯敢干,多次成功的创业,可以说奠定了他之后造车的成功。

对于吉利来说,30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从毫无惊艳到现在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纵横捭阖。从李书福的个人魅力到整个公司的工作方式,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儿,时至今日,吉利人仍旧坚持。

对于中国汽车,改革开放让我们可以发展汽车消费,发展汽车研发。无论合资还是自主研发,改革开放给了所有汽车人机会。当然,吉利只是在历史长河中,对改革开放理解的更加深刻,更加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