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柔宇科技发布了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折叠屏手机逐渐兴起。柔宇科技成为被投资者追捧的独角兽企业,估值一度超过500亿元。

但如今,折叠屏手机和柔宇科技却有了不同的“结局”。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49%,创下过去六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中国市场的折叠屏手机销量同比增长48%,延续强劲增长势头,同期整体智能手机市场仅增长2%。

2021年2月,柔宇科技宣布终止IPO;2022年,柔宇科技开始陷入欠薪传闻;2024年3月,有消息称,柔宇科技及其两家子公司被申请破产审查。随后柔宇科技发布声明回应,公司未曾主动申请破产,也未进入破产程序,目前企业仍在运营中。

而两个月后,柔宇科技便进入了破产清算。6月7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披露,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5月15日裁定受理了柔宇科技破产清算一案,并指定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为柔宇科技管理人,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于9月13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同时,柔宇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柔宇显示、柔宇电子的破产清算也一并被裁定受理。

曾经的明星独角兽为何会陷入如今的境地?

01

被员工申请破产审查

据媒体报道,2024年4月,柔宇科技破产审核案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听证会。

此次破产审查申请由被欠薪的部分柔宇科技员工(包括在职与离职)提出,共有300余人参与,且还有员工在陆续加入。据员工方统计,他们共被拖欠工资约6000万元,加上公司此前承诺的股权等合计上亿元。其中被拖欠工资时间最长的17个月,平均被拖欠15个月左右。

柔宇科技则认为,目前公司资产超过54亿元,包括房产、建设用地、生产设备、技术和知识产权等,足以清偿破产申请人的债务。

5月28日,柔宇在其公众号发布文章《关于柔宇历史若干不实言论的澄清》,回应了“核心技术源自国外”“产线良率低,设备落后,无法量产”“技术落后”“上市只为圈钱,追求高估值,不上市就躺平主动破产”“不惜血本营销”等言论,其表示公司从未躺平或主动申请破产。

但不论是外界还是员工,似乎都不愿意再等了。天眼查数据显示,柔宇科技有32条历史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总标的为29.87亿元,创始人刘自鸿更是多次收到限制消费令。6月7日,柔宇科技破产清算一案正式被裁定受理。

6月9日深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知名财经学者刘姝威在朋友圈,贴出了其在“中国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的闭门会议上的发言摘要,她认为,刘自鸿的问题出在他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而资本市场对他超出能力圈的行为进行了投资,结果导致投资失败。她同时强调,刘自鸿是一位科学家,但他不具备经营管理企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

同时,她在发言中提到在柔宇科技初创时期,华为曾提出投资柔宇科技,专门为华为供应柔性屏。但是柔宇科技拒绝了华为的投资。创始人刘自鸿希望像三星公司一样,独立完成所有产品的开发,独立制造所有产品,但这明显超出了刘自鸿的能力圈。

后一天,华为发表声明称,“此属误传。实际情况是,华为未有此投资计划,也未提出投资要求”。

资料显示,华为在2019年推出了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Mate X,开启了折叠屏手机系列。资料显示,华为折叠屏手机的主要屏幕供应商为京东方。而柔宇科技虽聚焦于柔性显示屏和全柔性传感器,但并未进入主流手机品牌的屏幕供应商名单中。

而刘姝威在2020年开始担任柔宇科技独立董事,此后多次为柔宇科技发声。2021年11月,她在朋友圈发文回应担任柔宇科技独立董事的质疑,她表示同意担任独立董事是因为柔宇科技掌握国际领先且原创的柔性电子技术,公司的研发能力比较强,公司研发能力比较强,创业者是一群年轻、有抱负和理想的科学家。

2022年4月,刘姝威更是在个人公众号上连续两天发布文章,呼吁“拯救柔宇”。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问题,帮助柔宇科技引进战略投资者,以便开拓我国柔性技术应用市场。

然而,如今的柔宇科技还是“倒下了”。

02

“造血”能力差

曾经的柔宇科技有着不少光环。12年前,柔宇科技成立,业务主要聚焦于柔性显示屏和全柔性传感器。其创始人刘自鸿曾是江西省抚州市理科高考状元,拥有清华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和斯坦福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还在IBM担任过顾问级工程师及研究科学家。他还拉来了同是清华、斯坦福校友的余晓军和魏鹏一同创业。

2014年,柔宇科技开发出薄至0.01毫米的柔性屏样品,还登上了央视新闻。柔宇科技“一夜成名”,投资蜂拥而至。

据媒体报道,在2012年至2021年期间,柔宇科技一共进行了9轮总计61.97亿元的股权融资,和36.53亿元的债权融资,估值一度高达522亿元,投资方包括深创投、松禾资本、IDG资本、中信资本、盈科资本、越秀产业基金等。

2020年,柔宇科技以60亿美元估值跻身《2020中国新经济独角兽200强榜单》第12位。

但随后的上市计划搁浅,成为柔宇科技资金链断裂的引线。2020年1月,曾有消息称柔宇科技计划在美国上市,筹集约10亿美元资金。不过,同年6月,柔宇科技的市场主体从从“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认为柔宇科技已经放弃在美上市的计划。到了年底,柔宇科技向上交所递交了科创板IPO。

不过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却没有那么亮眼。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上半年,柔宇科技分别营收6472.67万元、1.09亿元、2.27亿元和1.16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9.61亿元。亏损总额约是营收总额的6倍。

同时柔宇科技还提示,公司有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风险、持续经营和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营运资金不足及流动性风险等风险。其中,柔宇科技表示,公司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仍在市场拓展阶段,销售规模较小且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存在持续亏损,并面临公司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上市后亦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收入可能无法按计划增长;亏损金额可能持续扩大等风险。

2021年1月28日,上交所向柔宇科技发布第一轮问询。两天后,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名单,柔宇科技是20家被抽中的企业之一。同年2月10日,柔宇科技主动撤回了IPO申请。进入抽查名单间隔不超过半个月,柔宇科技撤回IPO申请的举动让市场浮想联翩。

而后,柔宇科技回应称,基于公司股东结构存在直接层面的“三类股东”等适格性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论证,决定暂缓此次科创板上市申请。

03

产能利用率低

彼时,柔宇科技计划通过上市募资144.34亿元,其中4.62亿元用于柔性前沿技术研发项目,49.39亿元用于柔性显示基地升级扩增建设项目,11.23亿元用于柔性技术的企业解决方案开发项目,7.1亿元用于新一代柔性智能终端开发项目,而有72亿元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也就是说,有近半资金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约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扩建项目。

但柔宇科技现有产线不仅产能利用率低,产销率也不理想。柔宇科技全柔性显示屏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设计产能分别是11.67千张、46.67千张、23.33千张,实际产量却只有1.76千张、14.56千张、1.23千张,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5.08%、31.2%和5.27%,严重闲置。

在产销量方面,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其实际产量为7748片、31.4万小片、4.86万小片,对应销量为2099小片、5.27万小片、2.21万小片。由此计算,产销率也难言乐观。

在此背景下,柔宇科技还要进行扩建,也让外界疑惑。

此外,柔宇科技的良品率也饱受质疑。曾有媒体报道称,2021年底,深圳市政府聘请多家专业机构现场考核柔宇的全柔性屏生产线,以评估柔宇的技术能力和商业价值。历时1个月,考核投片良率81.6%。但由于柔宇科技的实际产能太少,这个数据一直存疑。

同时,柔宇科技还遭遇了造血难的问题。柔宇科技陆续推出过FlexPai折叠屏手机、柔记智能手写本等消费产品,但并未被消费者买账,知名度和销量都不理想。此外,由于做了C端产品,柔宇科技与手机厂商成为了竞争对手,也难以打入产业链。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柔宇科技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8.19亿元。资金已十分短缺。

为了解决公司规模发展的资金需求,柔宇科技将重要生产经营资产抵质押用于向银行申请借款。当时招股书显示,公司将其所拥有的唯一土地使用权抵押、子公司柔宇显示股权质押、部分设备抵押和部分专利质押用于向银行申请借款。

在柔宇科技5月28日的回应中,也提到,近两年来,数位投资股东和创始人刘自鸿博士个人多次主动借款合计两亿多元给公司,用于解决员工薪资和维持产线基本运行等问题。招股书中也曾披露,在2019年下半年,为满足公司临时性短期资金需求,刘自鸿和数位股东共同出借了216万元资金给柔宇科技。

如今的柔宇科技已无法向外界展现其造血能力,尽管柔宇科技还拥有不少技术——天眼查数据显示,柔宇科技手握335条商标信息,578个有效专利。在4月的听证会上,刘自鸿强调虽然公司当前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但其在柔性显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专利价值不容忽视。他也表示,柔宇科技正在积极寻求战略投资者,以推动公司的重组和发展。

只是,技术并不能成为企业成功的唯一因素。不能将技术转化成造血能力时,企业也只能面临资金断裂的局面,最后走向破产。柔宇科技终究是没有把一开始的光环维系下去。

作者丨芋头

来源丨征探财经(ID:teccj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