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行周期中,求职者水深火热,BOSS直聘却吃尽红利。

前不久,BOSS直聘发布了2023年全度财务报告,业绩增长及新增用户增长全面超过预期。

财报显示,BOSS直聘单季度收入步步高升,从第一季度的12亿元,增长到第四季度的16亿元,最终2023年全年实现营收59.5亿元,同比上涨31.9%;净利润从2022年的1亿元暴涨至近11亿元,增长将近10倍。

成立至今,2023年无疑是BOSS直聘最高光的一年。在此之前,2019年到2021年的三年时间中,BOSS直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最高一年亏损近11亿元。

面对如此亮眼的财报,创始人赵鹏直言,业绩的增长主要是受用户增长的推动,而用户为何增长,言之寥寥。2023年,BOSS直聘新增用户4900万,是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

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BOSS直聘可喜的新增用户数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波动中的就业压力。有4900万用户,就意味着有4900万的打工人或企业存在职位需求。

按理说,就业需求量大、市场广阔,BOSS直聘作为招聘与求职双边需求服务平台,促进社会就业效率提升,是一件既能赚钱又践行社会责任的生意。然而,现实是用户对平台怨声载道,甚至有用户直接将BOSS直聘吐槽为“BOSS直骗”。

业绩与口碑产生如此大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BOSS直聘割裂的商业化模式。

真假BOSS,有无直聘

2014年7月,BOSS直聘APP上线,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针对行业历史痛点,开创移动+智能匹配+直聊的新模式。

这一创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求职者和招聘方的沟通效率,使得双方能够更快速、更直接地进行交流。在这个什么都是快节奏的时代,BOSS直聘在招聘领域也掀起了“快”的革命,并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切入在线招聘赛道。

在品牌发展的初期阶段,BOSS直聘便在各大城市的地铁站及车厢大量投放线下广告,更是于2018年斥资超1亿元在央视投放广告。其中“找工作跟老板谈”的广告宣传语,成功助其用户数量突破6300万,跻身在线招聘平台的第一梯队。

在吸引用户占领市场的阶段,与BOSS直聊的想象起到了关键作用。与传统简历投放招聘形式不同,通过直聊模式,为求职者和招聘方打通了信息传递之间的“次元墙”,避免了繁琐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招聘效率。

求职者也正是被“跟老板谈”吸引而来,毕竟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传统招聘上投放个人简历,求职者处在完全被动的被筛选的状态,而能够直接与公司领导对接,相当于主动拉开了挂在公司老板身前的“垂帘”,无论在心理感受还是成功率上,似乎都更有吸引力。

然而,对于大企业的老板而言,几乎不可能直接下场从筛选阶段参与招聘环节。因此,在平台初期,BOSS直聘上的招聘方多以规模小、扁平化、老板一人拍板的小型企业为主。

从最近的收入结构来看,构成BOSS直聘的营收主力军,依旧是中小型企业。按财报中定义,每年贡献5000元以下的客户为小型客户,5万元以上的是KA客户,中间则是中型客户。

2023年,平台来源于KA客户的营收增长22%,收入占比22%;中型客户营收增长20%,收入占比36%;小型客户营收增长51%,收入占比42%。

随着平台企业客户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发现,想和BOSS直聊依旧很难。而平台所谓的“BOSS”也绝不是求职者们理解的一把手,而是中小企业的中高级管理者,大型企业中级、初级管理者,说白了还是HR。

只不过,平台基数大了,HR的能力与素质便参差不齐。好一点儿的,让你发简历等消息,但又等于恢复到传统招聘模式。更多的却是粗略看看,已读不回。这一点,从在知乎、小红书这一类内容分享平台上,有大量关于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BOSS直聘已读不回的攻略,便可窥知一二。

据某位创业公司老板透露,BOSS直聘还向没有专职HR的企业(以金融理财类企业居多),提供招聘外包项目,即由平台工作人员帮企业完成筛选简历、线上直聊的环节。很可能,你以为的BOSS非但不是老板,甚至连本公司员工都不是,而是二手HR。

还有不少求职者表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直聊时双方对经验、职位、薪资等条件都满意,到约面试环节却被直接告知职位已满,只有低底薪的销售岗位。反而比传统线上招聘平台的求职效率还低。

由于招聘方账号并不是以公司账号注册,而是以个人账号注册,使得平台对招聘方的监管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利用平台套取个人信息,要求求职者加微信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招聘方要求加微信,求职者很难有理由拒绝。当获得对方微信后,不良招聘方便会引导求职者进行传销、刷单类的工作,或是在直聊过程中套取求职者的历史方案,而如骗保证金、骗路费等各种形式的诱骗行为也比比皆是。

BOSS直聘作为平台服务的提供者,却对平台乱象治理不力,没有充分尽到监管职能,这就很容易为居心不良者提供了自由滋长的温床。

要知道,现在距离“大学生BOSS直聘求职被杀案”仅仅过去不到7年,当年惨痛的教训,似乎很快就在平台商业化高光中被淡忘。

招聘求职“两头吃”

平台生态治理不力,根本原因在于BOSS直聘更加注重平台商业化的发展。

成立至今,BOSS直聘采用“to B产品to C化”的产品形式,加之近年来求职者激增的大环境加持,使得大量C端活跃用户涌入。庞大的C端用户基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认证企业用户加入,从而实现了双边效应的显著提升。

财报显示,2023年,BOSS 直聘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4230万,较 2022 年的2870万,同比增加47.4%。付费企业用户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520万,同比增长44.4%。

BOSS直聘的主要收入来源,基本来自于对B端企业的招聘服务收费,该项费用占比超过99%。

面对招聘需求量大、紧迫性强的B端客户,BOOS直聘配有相应的5档套餐,最基础的A套餐费用为10800/年,套餐内含有牛人直通卡、牛人炸弹、搜索畅聊卡、VIP职位账号等多种服务,最贵的E套餐费用为39800/年。不同套餐的服务项目大致相同,只是享受的权益次数略有不同。

这样的招聘成本,对于体量较小的中小企业来说,确实偏高,于是BOOS直聘还对于付费能力不足的B端客户,提供每职位每天50元-300元不等的职位推广服务, 399元/月、799元/月、1999元/月的人才搜索服务,和公司品牌推广服务,以及各类招聘套餐、搜索套餐等。

如果只是花钱买便利倒也还好,企业只需要按需求和能力选择会员权益即可。但实际上,BOOS直聘的各项权益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收费套路令企业防不胜防。

比如,收费职位根据搜索次数决定,如果发布热门职位每条都需要单独收费,而热门职位由平台自主判定;且VIP权益以开通手机账号为单位,如果一个公司想开通多个账号,需要另行购买权益……

用从事HR工作的网友的话说,只要是页面上能点的位置,都要收费。如果只想选择免费功能或者低付费账号,获取的简历便会鱼龙混杂,水分很大,甚至还有可能被限流。曝光度低,招聘效率也上不去,只能被迫付费。

除了招聘方怨声载道外,C端求职用户也没有好到哪去。

BOSS直聘面向C端用户,除了提供包括职位浏览、直聊等免费基础服务外,还额外提供了付费增值服务,如适合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的简历刷新、简历模板、数据报告等功能,以及更高级的简历推荐、优先查看热门职位等特权服务。

然而如果只使用免费基础服务,平台推荐的职位信息很多与目标行业不相关,想查看相关热门职位信息又要单付费。

看似一鱼多吃,增值服务充满想象,但C端创收并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

有紧迫需求的求职者多为待业蓝领人员,或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没有能力付费;有能力付费的人又多为在职白领,求职需求不紧迫,没有意愿付费;而又有付费能力又有工作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在线付费求职。

同时,由于平台机制中职位推荐频率由对应企业的付费额度决定,而招聘场景需求最频繁的中小型企业因受招聘成本限制,其信息很难触达到有对应求职需求的用户手中。这也是BOSS直聘上的求职者的付费意愿始终不高的原因之一。

这就导致明明能成为新增长曲线的C端业务收入,却从BOSS直聘创立至今,一直没能驶入高增长轨道。2023年,BOSS直聘来自C端业务的营收只有6000万元,占比仅有1%。

降本增效背景下,BOSS直聘将商业化杠杆抬升到极致,获得营收和净利双增的成绩,自然可喜可贺,但只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绝不是头部在线招聘平台仅该有的追求和担当。

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在扩大商业化的同时,打造一个公平就业、普惠服务的平台,为更高效地促进社会就业提供应有的价值,才是BOSS直聘最该展现的姿态。

来源:产业科技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