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独立 穿透

深蹲起跳、绝地反击

 

作者:闻道

编辑:梦琪

风品:李毅

来源:首财——首财研究院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银企高质量发展重任在肩。

截止11月5日,六大行、9家A股股份行及大部上市城商行已披露三季报。资产规模扩容、业绩稳健仍是大方向。但在减费让利背景下,净息差的不断收窄也让躺赢成为历史。如何优化收入结构、业务创新转型、降低负债风险,是从业者们的核心思考题。

10月26日,上海银行发布2023年三季报:前三季营收392.73亿元,同比下降5.7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173.45亿元,同比增长1.03%。27日招商银行三季报出炉:营收2602.79亿元,同比下降1.72%;归母净利1138.90亿元,同比增长6.52%。

值得注意的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营收也均出现负增。增利不增收的背后,传递出哪些信息?又该如何解决呢?

1

再现“缩表”、 净息差大降

中间业务咋提振?

 

三季报显示,截止9月末招商银行资产总额约10.67万亿元,环比6月末减少近720亿元。

2022年三季度,资产规模环比减少近180亿元。时隔一年再现“缩表”,引发了市场关注。

对比两次“缩表”,相同的是,贷款占总资产比上升。不同的是,2022年同期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单季减少1300亿元。而今年压缩同业资产2800亿元的同时,客户存款规模单季减少近500亿元。

对此 ,招商银行行长助理、董秘彭家文强调,“我们要着力打造堡垒式的两大管理体系,一个是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一个是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息差不断收窄的环境下,构建堡垒式的风险合规体系,寒冬时期要练好内功,这些都是招行接下来要做的。

换言之,上述“缩表”也是一种有意为之。

只是,净息差的降势还是出乎些意料。2020年—2022年分别为2.4%、2.39%、2.28%。2023前三季仅2.07%,同比下降达23个基点。三季度环比下降5个基点。

彭家文表示:今年整个银行业都面临息差收窄压力,下一步息差走势仍会持续承压,明年还有进一步探底的可能性。

即下滑仍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

2023年中期业绩会上,招商银行行长王良曾指出,利率下行是一个趋势性变化,但作为商业银行要保持适度的盈利能力又是十分必要的,二者间有一定的矛盾。

看看承压的业绩,如何妥善解决该矛盾是一个灵魂考题。前三季,除了营收罕见负增,净利虽同比增长 6.5%,增速却较半年末环比下降2.6个百分点,与2022年、2021年同期的双位数增速更是反差明显。

2023年前三季,利息收入 1622.86 亿,同比微增 0.1%。非利息净收入979.93亿元,同比下降4.59%,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670.27 亿,同比下降 11.52%。主要在于财富管理相关的手续费收入集体下滑,包括财管、资管、托管。

零售、净息差、中间业务,被认为招行最近几年业绩高光的三大基石。以2022年为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942.75亿元,中间业务规模仅低于工行、建行。

成长“基石”出现松动,足够引起企业警惕。值得一提的是,另一轻型化代表平安银行三季度业绩虽也放缓,但在扩大非息收入方面好于招商银行:前三季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29.5亿元,上年同期为223.96亿元;三季度为65.76亿元,上年同期为63.34亿元。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中间业务收入规模,已成衡量一家银行“轻型化运营”水平的典型特征,也是招商银行市值一度破万亿的重要支撑。2022年因资本市场与市场风险变化,上市行中间业务发展集体遇阻。不过从最新三季报看,平安银行已在短期阵痛后再次找到成长法门。此消彼长间,招商银行需要反思、如何迎头赶上。

不算多苛求。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针对如何推动财富管理业务持续增长的问题。王良曾称,将通过壮大财富管理客群规模、提升财富管理能力,推进财富管理业务发展。

如今三季报已亮相,2023年即将结束,破局时间已然不多了。

2

不良双增、罚单烦恼

“零售之王”失色?

 

成长性之外,资产质量亦有待提升。

受部分高负债房企客户风险释放的影响,招行不良贷款余额和逾期贷款余额较年初有所增加,9月末不良贷款率环比微升至0.96%。其中,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5.31%,较上年末上升1.32个百分点,但较上半年的5.45%有可喜下降。

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余额617.9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90亿元;比中报的606.41亿增约11亿元;不良贷款率 0.96%,与上年末持平,比中报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45.86%,较上年末下降4.93个百分点,比中报下降1.77 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 4.27%,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与中报持平。

2023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中招商银行以336件连续二个季度排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第一位,远高于第二位兴业银行的243件。

浏览黑猫投诉,截至11月7日16时,招商银行累计相关投诉量22408条,其中已完成12154条,最近30天432条,已完成29条,完成率不足10%。具体涉及暴力催收、协商还款、平台退款、账户扣款等质疑。

此外,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该行已收十余张罚单,罚额累计超4000万元。

诚然,罚单有滞后性不代表当下情形,上述投诉也或有偏颇片面处,但高质量发展大势下,强合规、化风险、提口碑已是银企发展之基,如何扎牢品控风控篱笆,关乎企业短期业绩、长远稳健成长。

2023年三季报显示,招商银行子公司招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2.58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37%。

截至2023年11月7日,招商银行A股股价30.80元,年内累跌﹣13.29%,涨幅位居42家上市银行的倒数第二位。据2023年三季报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该行每股净资产为35.36元。

遥想2022年一季报业绩会上,王良曾强调,招行“三个不变”和“五个始终坚持”是成功密码,也是招商银行特色和优势所在,董事会、管理层都会长期坚持下去。

可谓字字有声、声惊四座,有效回击了田惠宇折戟后的看空声音,向外界透出了浓浓的成长信心、发展确定性。

然从上述业绩、股价看,往年的高光增长似乎并没延续。面对经济转型的复杂窗口期,如何不负“零售之王”美誉、找回傲人成长性,外界等待王良答案。

3

第一阵营差距拉大

营收连降三季

 

类似成长担子,也压在上海银行身上

截至11月1日,上海银行以392.73亿的前三季营收仍排在城商行第四位。但相比2022同期,在第一阵营中与江苏银行(586.78亿),北京银行(497.39亿),宁波银行(472.35亿)差距已有拉大,5.76%的降速是四者最大的。1.03%的净利增长则是四者最低的:江苏银行增超25%、宁波银行增超12%,北京银行也有4.5%增速。

截至三季度末,上海银行资产总额30591.14亿元,同期宁波银行为26702.28,不足上海银行90%,两者营收却相差近80亿、利润相差近20亿。是否有些规模不经济?从昔日城商行第二把交椅跌落,与第一阵营差距拉大,上海银行该加把劲儿了。

2023第三季,营收129.13亿元,同比下降5.96%;归母净利45.1亿元,同比仅增0.38%。

实际上,从2022年二季度起,上海银行业绩就出现承压,上半年营收微增0.86%、净利增长3.23%;2022年营收下滑5.54%、净利微增1.08%;一季度营收下滑7.1%、净利增长3.3%;第二季收入下降4.14%;净利下降0.43%;上半年营收下滑5.6%、净利微增1.27%。

拆分营收结构,与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两项主营收入出现颓态不无关系。

2022年,利息净收入380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4.9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6.03%、28.23%;2023上半年分别为181.3亿元、28.65亿元,同比减少10.38%、17.94%。2023前三季利息净收入272.46亿元,同比下滑7.26%。且经营活现金流量净额-363.59亿元,同比减少454.10亿元。

对此,上海银行表示,主要由于向中央银行借款产生的现金流入同比减少。

好在,不良贷款率录得1.21%,较上年末可喜下降0.04个百分点。但相比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银行的0.91%,宁波银行的0.76%仍有一定差距。

拨备覆盖率为290.02%,较上年末下降1.59个百分点,一季度、半年报为286.84%和284.54%。2019年—2022年为337.15%、321.38%、301.13%、291.61%。持续下行需引起企业警惕。

4

投诉、罚单反思

高管任期超限

 

2023年10月,上海银行公告称,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已向深圳托吉斯科技有限公司、宝能控股、姚振华在内的六名被告人追讨25.8亿元的借款本金,以及相应利息、罚息和复利。

陷入“宝能系”泥潭,也为企业内控、风控再敲警钟。

近年来,上海银行已收多次大额罚单。据北青金融消息,wind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该行出现了50余次违规行为,罚款金额从20万元到9800万元不等,被罚金额合计超1.46亿元。

上海银保监局公布的2022年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显示,全年上海银行业消费投诉事项共72032件,上海银行为885件,每百营业网点投诉量379.8件,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551.2件,两项指标投诉量均在中资法人银行中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2021年该行投诉量为829件,同样位列首位。

2023年10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3年度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GYROSCOPE)评价结果显示,城商行中上海银行综合得分排在第四。但在“风险管控能力”评分中,上海银行得分仅86.05分,不及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等。

浏览黑猫投诉,截止11月7日,上海银行与上海银行信用卡合计投诉量887条,已完成为10条。近30天投诉为28条,仅完成2条投诉。投诉内容包括,虚假授信、暴力催收、涉嫌盗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虚增银行授信记录等质疑。

如平台过审编号17368924029显示,一用户称查询本人征信,发现有一笔2022年11月04日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其他个人消费贷款授信,2027年11月04日到期。

截至2023年09月,信用额度444***元(人民币),余额为379***元,当前无逾期。投诉者表示此贷款并非本人办理,从未在上海银行办理过贷款业务。

显然,与招商银行类似,上海银行如想打开业绩成长性,首先要夯实经营底盘、合规根基。

原银保监会曾于2019年12月印发,《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对关键人员和重要岗位员工严格实行轮岗要求,其中轮岗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

指导意见对无法进行任职回避或暂缓任职回避的各类特殊情况进行了明确说明。存量任职回避问题可再申请延期,最晚于2023年底清理完毕。

公开资料显示,金煜2015年2月接替范一飞升任董事长,迄今已任职8年。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施红敏任职于2012年,至今已履职10年;董秘李晓红2010年12月任职,至今已近13年。

上述高管任职超限,所谓何故?是否会在2023年底按要求完成更迭?未来新管理层又将带来哪些成长新变、能否重拾昔日“二哥”荣光?

5

高质量号角吹响

做好五篇大文章

 

必须时不我待了。

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留给从业者的精进时间多也不多。

好在,招商银行、上海银行怀有居安思危、一直在努力路上。抛开痛点槽点,一些成绩点同样需要一表。

如招商银行三季报显示,在高级法下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13.37%,距离工商银行的 13.39%只有一步之遥,未来有希望成为我国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高的银行。

加强安全性建设的同时,高端客群方面保持较高增长。私行AUM达4.1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38%。金葵花及以上客户、私行客户增速为9.3%、8.4%。

截至2023年9月末,招行零售客户1.94亿户,较上年末增长5.43%;零售AUM达到13.08万亿,较上年末增长7.9%。

一个个注脚展示了招行的王者实力,也为高质量发展、做好五大文章积蓄力量。

再看上海银行,“五大文章”已在先行路上。

截至今年9月末,绿色贷款余额978.1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63%。

养老金客户达到158.07万户,保持上海地区养老金客户份额第一。管理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AUM)4517.96亿元,占零售客户AUM 比47.41%,较上年末提高0.45个百分点。

显然,关于高质量发展,招商银行与上海银行已有各自想法,并蓄力前行。

2023年中期业绩交流会上,王良强调,招行将坚持“价值银行”战略目标,其既是全行的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三季报说明会上,拟任副行长彭家文指出,在行业发展困难期,稳健经营比短期数据更重要。要顶住压力,坚持一贯稳健审慎经营的风格,坚持长期主义,不要盲目激进地扩张规模,从而牺牲资本和资产质量,导致动作变形,避免做偏离自身禀赋的事,继续巩固招行长期以来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的确,越是困难时刻,越考验战略定性、抗压韧性,贵在做难而正确的事。那么,两行眼下的业绩降速是战略蓄力,还是阵痛延伸?

深蹲之后应有起跳、落后之后应有反击,等待招商银行、上海银行答卷。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