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财姥爷,编辑:小市妹

  7月28日,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将达到2.25%至2.5%的范围。

  这是美联储年内的第4次加息。从3月首次加息25个基点,到最近2个月连续加息75个基点,美国央行收紧货币的决心可见一斑。

  美联储强力加息的背后,并不是经济过热的风险,而是日益高企的通胀压力。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GDP环比年化下降了1.4%,而5月份和6月份,美国CPI分别同比暴涨了8.6%和9.1%,连续创下40年来新高。

  极端的通胀数据,跟俄乌冲突造成的全球资源供应紧张当然不无关系,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一定是疫情时期的疯狂放水。

  2020年3月,新冠刚发生不久,美联储就紧急降息两次,联邦利率降至0~0.25%,此后更宣布实行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大幅扩张资产负债表,为日后的流动性泛滥和物价暴涨埋下了隐患。

  财政政策的刺激,对美国通胀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疫情暴发之后,美国政府共推出了七轮财政纾困救助法案,总金额达6.68万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从2019年的9840亿美元升至2020年的3.1万美元。很多美国人坐在家里领到的救济金,甚至比上班的白领还高。

  强力政策为美国暂时摆脱了衰退的困扰,美股在过去两年一直延续着大牛市,2021年GDP也增长了5.7%,一切似乎都很美好。

  但是,货币盛宴终有结束的时候,享受过货币极度宽松带来的快感之后,激进紧缩就成了必然结果。

  不仅是美国在加息,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加入了加息大军。

  7月21日,欧洲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意味着欧洲告别了8年的负利率时代。根据中金的统计,目前全球已有76%的央行进入了加息周期,是1946年以来最高的时刻。

  疫情以来全球性货币宽松的环境,正在迎来拐点。

  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全球货币闸门的一放一收,对很多国家造成了巨大冲击。

  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属性,美联储的大放水,导致了全球流动性泛滥,除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和各国普遍性的输入性通胀之外,还有各国债务规模的大幅增长。

  2021年,全球债务总额首次突破300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超过了95万亿美元,占GDP比重约为248%,比疫情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以上。面对便宜钱的诱惑,很少有人能保持克制,特别是那些对经济扩张抱有执念的国家更是如此。

  在经济增长和货币宽松的货币环境之下,债务其实并不是大的问题,极低的融资成本,甚至是弯道超车的利器。但是一旦流动性转向、经济下行,债务就足以压垮一个国家。

  目前,欧洲国家就面临着弱经济、高通胀和紧货币的严峻形势,部分国家政府的债务负担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2011年欧债危机时,如果未来演化成系统性危机,对全球经济乃至资本市场可能都会造成较大的冲击。11年前欧债危机爆发时,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就出现了大幅下跌。

  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压力还只是潜在风险,真正面临现实危机的,是经济实力更为弱小的中小型新兴经济体。

  在欧美国家货币宽松的时候,大批外资涌入这些新兴经济体,外债规模迅速扩大。可是外资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真正的繁荣,提升他们的偿债能力,随着欧美收紧货币,外资纷纷流出,欠下的外债很可能吞噬掉多年的发展成果。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负担已经处于30年来的最高水平,截止今年三月底,69个低收入国家当中,有一半以上都面临严峻的债务困境。

  最近已经宣布破产的斯里兰卡,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外债总额约为510亿美元,但可用的外汇储备寥寥无几,国家正面临严重的资不抵债问题。

▲标普500年线图,来源:Wind

  欧美相继走上加息周期,并没有影响到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是极少数处于降息周期的国家之一。

  今年以来,国内各类型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都出现了下调,5年期贷款报价利率(LPR)更是已经下调了两次,累计下降了20个基点,流动性并没有收紧。

  中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保持独立和从容的姿态,要归功于困难时期的政策定力。

  过去2年,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也不例外。但是,即便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都转向零利率时代,我们仍然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求进、精准发力,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反复强调不搞“大水漫灌”。

  早在2020年5月之后,中国的货币政策就已经回归常态,货币供应量与GDP名义增速基本匹配。

  货币稳住了,物价自然也稳住了。2021年,中国CPI仅上涨了0.9%,与欧美国家的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不但控制住了国内的通胀,而且通过扩大出口,成为全球通胀的减速器。

  世贸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商品贸易出口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4.7%,比2019年高出1.5个百分点,2021年进一步提高到15.1%,为抑制其他国家物价上涨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2年政策定力留下的空间,让中国当下的宏观调控拥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在全球进入加息周期的环境下,中国今年仍然能够实现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为国内经济提供支持,并且为世界经济的稳定贡献力量。

  事实上,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大规模放水,中国是有过深刻教训的。

  2008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彼时中国对外贸的依赖性还较大,经济增长面临很大失速风险。

  为了刺激经济,中国在当年底推出了“4万亿”计划,其中很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贷款。

  政策推动下,中国货币供应量在2009年急速扩大,新增银行借贷占GDP比率高达27.2%,而在金融危机发生前数年,这一比率一直是低于15%。

  客观来讲,当年的“4万亿”计划对稳定经济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地府政府和企业债务的扩张、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失衡,以及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的大涨。A股上证指数在10个月之内从1664点涨到了3478点,北京房价在2009年翻了一倍有余,当年的水牛行情仍然让人记忆犹新。

  为了消化资产泡沫、化解债务以及产能压力,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决策层也做出了巨大的战略变化。从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到三大攻坚战(防范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政策调整的方向,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战略重点,已经从追求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增长阶段。

  显然,通过大幅放水、疯狂举债、粗放投资等短平快方式获得的高速增长,早已不适应中国当下发展的要求。我们现在要的是高质量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既要经济增速运行在合理区间,也要经济结构的持续改善;既要追求效率,也要共同富裕。

  单纯的GDP增长数据,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慢下来的中国经济,其实并没有失去往日的吸引力。这一点,从外资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可见一斑。

  在强势美元的背景之下,海外投资者今年已经从除中国以外的亚洲新兴市场股市中撤出了710亿美元,但是A股里流入的外资仍然超过70亿美金。

  面对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和高通胀压力,凭借强大的经济韧性、不断改善的经济结构和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全球投资者的避风港。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