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关于中小银行存量理财业务调整的信息引发市场关注。

据媒体报道,近日山东、重庆、湖南等省份多个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收到监管下发的通知,要求在2026年底前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至2021年初或8月底水平。另有报道称,广东监管部门已下发通知,要求辖内银行填报具体压降计划。

专家指出,压缩此类存量业务规模势在必行,当前正是风险最低的好时机。相关银行应居安思危,尽早开启压降进程,同时关注代销等财富管理的留客新路径,寻求理财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压降相关存量理财势在必行

据悉,此次压降存量业务的消息主要在部分省份未持有理财子牌照的中小银行间展开。

6月26日下午,《国际金融报》记者联系山东、广东等省市部分中小银行,有业内人士表示尚未听说具体通知。“可能是之后会有业务调整,但目前经营端还没听说有举措。”一位城商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事实上,压降未设立理财子公司银行存量理财业务的消息由来已久。

“压降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的存量理财,其实在两年前就已经有相关市场信号得到释放,主要是出于风险管理因素进行考虑。”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直言,“根据‘成熟一家、设立一家’的相关原则,符合条件的银行基本上已经拿到理财子公司设立的入场券,而未获得准入的相关银行背后则关联了监管的一些顾虑,故而需要对存量业务进行消化与控制。”

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看来,压缩银行理财规模是势在必行的。

“自从余额宝开启了互联网理财时代后,我国的互金理财、P2P理财、保险理财、信托理财纷纷出笼,造成了银行储蓄存款的流失危机,于是银行也只能同样地发行理财产品进行对抗。但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有着本质区别,且传统的银行客户存在‘刚性兑付’观念误区,银行理财资金的运用又属于表外业务,存在监管盲区,潜在风险不少。”李楠分析道,“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针对的正是理财产品和‘刚性兑付’的乱象。”

李楠在采访中进一步指出,银行已经发行的理财规模大、种类多,一刀切地压缩也容易触发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需要选择对银行正常经营风险最低的时机进行。目前,由于股市低迷、市场上的各路理财诈骗案例多,银行储蓄存款增长快,正是银行正本清源、纠正错误、压缩理财的最好时机。


转型代销或聚焦主业

值得关注的是,属于未持牌银行机构的理财业务市场占比并不高。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三年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来看,理财子公司的数量及其产品存续规模正逐年提升。

此前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市场上共有301家银行机构和24家理财公司,存续产品金额分别为11.81万亿元和17.19万亿元。2023年底,有存续产品的银行机构数量降至258家,理财子公司则增至31家,存续产品数量共3.98万只,存续规模达到26.80万亿元。理财子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达83.85%。

而此次压降存量业务传闻主要针对的是未持有理财子公司牌照的中小银行,相关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减少。

细分来看,2021年底,共有116家城商行和150家农村金融机构存续有3.62万亿元和1.12万亿元的产品。到了2022年底,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分别降至109家和140家,产品存续规模同比减少32.34%、2.63%,2023年底的机构数量则减少至103家和127家,规模同比减少10.74%和9.33%。

图片

图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

“这一举措若落实,相关银行的存量理财业务将进一步被压降直至清零。这部分理财规模在整个理财市场中占比不算高,但仍需在处置的过程中关注对金融投资者相关的信息披露。”苏筱芮指出。

同时,新理财子牌照的发放似乎也有放缓趋势。2019年至2022年间,分别有11家、9家、2家和8家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2023年则仅有法巴农银理财一家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去年12月,第3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浙银理财获批筹建。

未来理财牌照的发放会否进一步收紧?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又该如何应对?

苏筱芮认为,未来理财子公司牌照的发放确实有可能进一步收紧。她建议,相关中小银行应当居安思危,尽早开启压降进程,同时关注代销等财富管理的留客新路径,寻求理财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理财产品设计核心其实在于资产配置或者资产组合管理,需要能够基于对各类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率的科学分析,构建符合风险和预期收益率描述的资产组合产品供投资者选择,而目前不论理财子还是中小银行在这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人才和经验。”李楠直言。

“对于没有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而言,本就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更应该做好银行本地的储蓄存款业务,这是银行生存的底层逻辑。对于已经成立的理财子公司而言,也同样需要风险控制、规范经营。站在监管视角,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监管全覆盖,尤其是对理财资金用途的监管能否参照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标准进行严厉监管。”李楠建议道,“不论监管要求如何,中小银行都应该趁目前储蓄回流的时机,尽快压缩和退出理财市场,聚焦主业,做好传统的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业务,服务本地,不要抱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