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卷带动内卷。

@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丨茯神编辑丨赛柯

互联网大厂们告别了黄金时代,却顶不住舆论压力纷纷抛弃各种“996”“大小周”等加班文化;乘着新能源汽车东风崛起的电池霸主宁德时代,正是意气风发之际,却悄然拾起了“896”“奋斗100天”等口号。

前几日有网传消息称,国内锂电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内部号召员工奋斗100天,每日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舆情一时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引发的公众情绪自然多是负面。

随后有宁德时代的在职人士对外透露,“奋斗100天”只是上周公司电脑桌面背景集体更换的口号,公司层面并未统一发布文件,但一些部门的具体领导下发了加班通知,其中包括研发部门。官方口径的回应中,则称“896工作制”为不实信息。

同时,也有自称为内部员工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留言,“奋斗100天”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宁德时代全集团7职级及以上员工,目前基本已开始全面实施。此前公司采取的“896”不强制上下班时间,更加偏态度和氛围的奋斗,而现在员工被通知晚上9点之前不能走,周六需要正常上下班。

不管是公司统一号召还是部门领导强制,宁德时代作为全球范围内产能供不应求的电池一哥,不成文的加班文化和现象属于意料和情理之中。只是昔日的宁王在2023年也陷入了增速下滑的窘境,如今大动干戈地举起“奋斗100天”的旗帜,可想而知外部压力的兵临城下有多么紧迫,值得深究一番。

Part.1

比亚迪的阴影回归

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行业里的铁王座,其实是从比亚迪手里抢过来的。

十年之前,全球十大动力电池生产商市场排名中,前两位被日本松下和日产的远景动力包揽,第三则是韩国的LG新能源,比亚迪紧随其后位列第四,而彼时的宁德时代还未能进入榜单。

仅仅一年之后,比亚迪就更进一步力压韩国LG,冲到榜二,与特斯拉的首任电池合作商松下并驾齐驱。此后直到2016年,比亚迪还稳居国内动力电池销量榜首,但也就是在那一年,王传福做出不再对外出售电池,以保持比亚迪领先地位的决定。

复盘当年的市场环境,比亚迪的“闭门造车”,也有构建壁垒的正向逻辑。可面对这拱手让出的市场份额,长年跟随在后的宁德时代,不遑多让地抓住了机遇。

对手的失误,更是叠加了技术路线上的好运。宁德时代押注的三元锂电池,与比亚迪自研的磷酸铁锂电池相比,虽然成本优势不能占优,却在能量密度上更高。而在2017年后,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有所调整,开始向能量密度更高、续航时间更长的车型倾斜,甚至把能量密度调整系数引入到补贴计算公式里。

也仅仅是一年之功,宁德时代便一举反超比亚迪和日本松下,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商。这为2019年马斯克来华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却在上海浦东悄悄会面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埋下了注脚。成功挤掉松下位置的“宁王”终于黄袍加身,全球动力电池的霸主地位日渐巩固。

可第一宝座从来不缺少他人的觊觎,堡垒也往往自内部攻破。宁德时代登顶后的霸道行径早已引起下游主机车厂的不满,市场波动的风险一概甩给客户了之。蔚来汽车的李斌、小鹏汽车的何小鹏,都曾在福建宁德这个小城里吃过瘪,转而投向自研电池、挖掘二供等方向。

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的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宁德时代份额首次跌破50%,次年9月,宁德时代市占率再度失守40%,下跌到39.41%。2023年全年,宁德时代虽然仍保持43.1%的市场占有率,但与2022年的48.2%相比,属于大幅下降。

当年被自己甩掉的老大哥比亚迪,似乎正在王者归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比亚迪在插混乘用车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达到34.89%,反超宁德时代位居行业第一。

另有数据显示,今年5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车量达17.29 GWh,市占率为43.87%,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下滑;而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市占率为28.97%,与前者差距也已连续三个月缩小。

B端的压力骤袭,宁德时代只得一边维持,一边把目光投向了C端市场。

Part.2

B转C的长期挑战

消费电子产品领域里,上游供应商的To C品牌战略,并不新鲜。PC时代的英特尔处理器,让“灯,等灯等灯”的广告音乐深入人心;智能手机当道,高通的骁龙芯片也成为安卓阵营里各个档位机型的质量保证。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与电子产品相仿,华为也顺势推出了“Huawei Inside”模式,不亲自下场造车却又处处留下“华为汽车”的影子。宁德时代虽然并未官方喊出“CATL Inside”的口号,但是早在2015年就进行过类似的尝试。当时是在北汽生产的新能源车产品上贴上了该标签,不过或许是实际效果欠佳再无后续行动。

直至去年下半年开始,宁德时代的To C动作频频。官方在douyin、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账号,活跃度明显增加,直播间里经常会有车企高管参与日常互动;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也会在各地机场、高铁站见到宁德时代的大屏广告投放。

有媒体消息称,宁德时代还预计于今年8月,在成都开设首家线下品牌展示门店,打造一个占地约1.5万平方米的“新能源生活广场”。据悉,展示门店的用途是全面展示“CATL Inside”车型,预计涵盖超过20家车企的超50款车型,展车数量不低于150辆。

今年1月,宁德时代在与猛士科技达成合作时宣布,后续上市的猛士917车型将在车身上添加“CATL Inside”标识,也算是正式重启了当年搁浅的“CATL Inside”计划。

然而,消费端的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英特尔、高通的品牌自信来自于技术垄断,华为的模式创新建立在品牌沉淀的基础之上,宁德时代在B端的霸主地位,想要转化为C端口碑,仍面临时间和投入成本上的挑战。

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竞争的加剧,2023年宁德时代的毛利率仅剩22.91%,相比2016年的43.7%,已然跌去大半。线上多平台的持续曝光,以及线下实体门店的高规格建设,无疑会在这个数据上继续雪上加霜,而转化而来的市场增长,至少短期内无法完全归因在C端战略之上。

To C显然是一个长期主义的慢工细活。同样是面向未来,宁德时代看好的储能市场,会不会是弥补动力电池受阻的第二曲线?

Part.3

储能未来,雷大雨小

3、

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年递增,水涨船高的还有储能市场的一片光明。

马斯克就曾多次指出,特斯拉储能业务的增长会远远快于汽车业务,不仅计划在中国建设储能超级工厂,未来还将打造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全球范围内的储能电池市场,宁德时代依然是当仁不让的龙头,市占率达到40%,连续三年稳居第一。

可是行业风口也吸引到无数淘金者一拥而上,2023年的储能市场被称为“元年即红海”,百亿级别的项目屡屡刷新各地储能电站的投资规模纪录。有数据显示,大储系统招标价格从1.3元/Wh降至0.6元/Wh左右,打破新低;工商业储能项目给到业主的分成比例,也卷到不足“四六开”。

为了应对全球内卷的行业大势,宁德时代选择从技术上突破重围,于今年4月高调地在北京钟鼓楼召开发布会,推出首款天恒储能系统,声称5年功率零衰减,并可大规模量产交付。

官方资料显示,宁德时代的天恒储能系统,不仅能做到5年功率和容量零衰减,还能在标准20尺集装箱内,实现6.25兆瓦时级的高能量。

可如此重量级的新品发布,二级市场上给出的即时反馈却不及预期。消息放出前后的4月10日-12日,宁德时代的股价还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

有专业人士分析称,宁德时代的新品即使在技术上有所升级,但成本仍较高,在一片红海的价格内卷市场中,想要做到良币驱逐劣币,短期内并不被看好。

据行业相关协会统计预测,到了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到2030年或接近3万亿元。同时也有国内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市场上部分储能系统宣称的10年预期寿命,实际运行寿命不足3年;大多数储能企业对外宣称能够运行20年-25年,产品循环寿命能超万次的产品,实际运行时表现也存在不及预期的情况。

一座仅需普通铁镐即能开采的露天金山,在未消耗完源源不断的个体淘金者之前,高精尖的挖矿机器断然是派不上用场的。

宁德时代用来攀爬向上的双腿,一条被同行者死死拽住,一条又踩入挣脱不得的泥淖之中,对外施展浑身解数之后,对内的狼性号召就成了最后的手段。

不过,昔日的功臣还没过上几天舒服日子,就要再次勒紧裤腰带,由奢入俭的尴尬也是显而易见。此次的“896”风波中,有员工在受访中表示,自己和同事对于“奋斗100天”的号召均持反对态度,且身边已有同事因为该号召离职。

宁王最怕的,应该还是不复当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