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主席、《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的贾可在《中国汽车向何处去》的主题演讲,炮轰中国汽车行业近些年“卷”的现状。其中提出“卷是不守规矩,卷是破坏市场秩序,卷是劣币驱逐良币。”、“卷是比谁没有底线”等观点引发市场争议。

在笔者看来,贾可博士的观点过于偏激,它未能准确地反映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和竞争格局。当前中国汽车行业在所谓“卷”的过程中已展现出了三大趋势:

第一,新能源的渗透率在迅猛增长,5月份已达到惊人的47%,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已迅速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首选。

第二,国产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取得了显著突破,从三四年前的不足30%迅速攀升至目前的60%以上。

第三,中国汽车出口量的激增更是令人瞩目,去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换而言之,中国汽车在“卷”中磨练出强大的竞争力,正推动行业发展。

贾可炮轰汽车内卷怪象引争议

贾博士在演讲中炮轰了中国汽车内卷的六种怪现象:一是卷成本,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二是卷技术:哄骗伙伴,抄袭技术;三是卷资金:拖欠货款,代币伺候;四是卷用户:平息事端,连蒙带哄;五是卷关系:上下腾挪、左右逢源;六是卷舆论:混淆视听,水军盛行。

该言论一出,立刻引发了网络上三种不同的立场观点:一种是认可其观点,有卷不动的同行等,第二种是反对、反驳其观点,认为不能因为自己卷不过人家,就哭哭啼啼说人家耍流氓,最后一种是因为贾可博士的多重身份质疑其言论立场。

而笔者觉得,无论贾博士自身的立场如何,在公开场合发表没有证据的批评,有失第三方机构的公平公正原则,这种偏激的发言必将引起强烈争议。

举例子来看,就卷成本问题而言,压缩成本一定是通过偷工减料?事实上,降低成本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强大垂直整合来实现。这一点,在比亚迪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瑞银投资银行研究部曾拆解了一台比亚迪“海豹”(550km续航版本),并发现相比传统OEM,比亚迪拥有25%的成本优势。这一优势并非通过偷工减料或造假售假获得,而是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技术成熟度以及利用规模优势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比亚迪还采用了CTB设计、八合一动力总成及冷媒直冷热管理系统等技术创新,这些不仅提升了整车性能和效率,还进一步优化了成本结构。

中国汽车行业需要“卷”,也应该“卷”

在演讲中,贾可博士贴出了全球十家车企经营情况的图,认为国内车企销量高歌猛进,经营情况却越来越差,汽车行业忙了个寂寞。

贾博士所贴之图,看上去国际车企巨头利润总额比较高,中国车企利润不高。但国际车企巨头利润高,是今年一季度利润高的吗?它们已占据全球市场多年,长期是这一利润级别。再细看,国际车企巨头一排的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因为全球经济环境,更因为中国汽车这一挑战者的崛起。

通过国际车企和中国车企一季度的两张经营图,贾可博士就得出“中国汽车行业忙了个寂寞”这一结论,而“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在突破性增长,新能源市场渗透率更是高歌猛进”这一成就,就什么都不是了?以前中国汽车业是在国外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天下,国产自主品牌夹缝中求生存,现在国产自主品牌份额突破性增长,反而得出“忙了个寂寞”?笔者实在难以理解这一逻辑。

从长期或周期角度来看,中国的锂电产业链、电动汽车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在经历这些年的反复锤炼,相对于国外的优势是非常大的,造就国产自主品牌价格更低,性能更好的优势,才使我国消费者对进口品牌的祛魅,让国产自主品牌份额大幅突破,让我国成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也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这些成就不是几句话、一两张图就能抹灭的。

综上,在所谓的“卷”之下,中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在突破性增长,新能源市场渗透率更是高歌猛进”,那笔者认为汽车行业需要“卷”,也应该“卷”,只有充分的竞争才是调节供需矛盾的最优解,才能“卷”出消费者最优产品。

而贾可博士这一系列的观点,笔者实难认同。汽车行业需要正视竞争,不应将“卷”这一概念污名化,如同价格战这一正常的商业行为,被打上“内卷”标签,就成为了“没有底线”的行为。我们应该尊重每家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的努力和付出,不要轻易对“竞争”污名化,不需要“嘴炮”,更需要理性的声音。遇到不正当竞争请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构筑市场化、法治化的汽车行业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