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财务造假案之后,曾经的“日化第一股”广州浪奇,如今剥离了日化产业,并改名换姓为“红棉股份”。然而,新面貌并没有迎来新气象,当前红棉股份产品结构存在诸多问题,新的业务也未能支撑起公司的整体发展。

文 | 何乐

来源 | 《经理人》杂志

2024年4月2日,红棉股份(000523.SZ;曾用简称“广州浪奇”)发布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红棉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6.29亿元,同比下降0.29%,归母净利润则为7483.29万元,同比增长255.40%,实现了扭亏为盈。4月25日,公司发布2024年一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26.36%,为2173.16万元,不过营业收入仍然呈现下滑趋势,较去年同期下降21.31%,为5.38亿元,公司业绩整体不太乐观。

从财务造假到濒临退市,曾经的“日化第一股”广州浪奇,如今已经化身成为红棉股份,剥离日化产业,转型为食品饮料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发和运营。然而,从产品结构来看,红棉股份面临着品牌老化、公司产品增长乏力等问题,公司目前没有可支撑长远发展的金牛产品或明星产品。剥离日化产业后,如何谋求新的发展,成为了红棉股份的终极考验。

广州浪奇的财务诡计

回顾广州浪奇过去几年的财务造假和退市风波,时间可以追溯至2020年。2020年9月25日,广州浪奇披露,截至9月24日,公司累计有10笔债务逾期,金额达到3.95亿元。9月28日,广州浪奇发公告表示公司有5.72亿元存货“不翼而飞”。自此,广州浪奇出现了大量以公司为被告/被申请人/被执行人的诉讼/仲裁/执行案件。公司也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相关人员涉嫌刑事犯罪等,导致广州浪奇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与经营困境。

经过复盘广州浪奇的问题,过去几年里,公司经历了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公司内部管理腐败、关联方利益输送等诸多事件。

2018年至2019年,广州浪奇通过虚构大宗商品贸易业务、循环交易乙二醇仓单等方式,累计虚增营业收入约128.86亿元、虚增营业成本约124.73亿元、虚增利润约4.12亿元。同时,在2018年及2019年,为美化报表,广州浪奇将部分虚增的预付账款调整为虚增的存货;其中2018年虚增存货金额约为9.56亿元,2019年虚增约为10.82亿元。

2021年5月6日,广州浪奇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叠加“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广州浪奇”变更为“*ST浪奇”。同年,广州浪奇进入了破产重整程序。2021年12月,广州浪奇完成了对重整计划的执行。

2022年5月26日开市起,广州浪奇复牌并撤销了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 浪奇”变更为“广州浪奇”,实现“摘星脱帽”。一场轰轰烈烈的财务造假案,至此告一段落。但是,广州浪奇所遭遇的困境,却远未结束……

剥离日化产业

由于公司内部管理腐败、造假等,给公司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如何重建信任、重塑公司形象,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了广州浪奇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谋求新发展的第一步,广州浪奇给出了答案:剥离日化产业。

2023年5月12日,广州浪奇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正在筹划与控股股东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轻工集团”)进行重大资产置换。轻工集团拟以持有的广州新仕诚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仕诚”)不低于51%股份与公司所持有的广州浪奇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沙浪奇”)100%股权、韶关浪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关浪奇”)100%股权、辽宁浪奇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浪奇”)100%股权、广州市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日化研究所”)60%股权等值部分进行资产置换。

据了解,广州浪奇的日常经营主要通过子公司进行,日化板块业务主要由广州日化研究所进行研发,由南沙浪奇、韶关浪奇、辽宁浪奇等进行生产,由南沙浪奇进行统一销售管理。新仕诚的主营业务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发和运营,公司成立于2007年。

2023年8月,广州浪奇正式完成日化产业剥离。9月,广州浪奇对外宣布有更名意向,同年12月13日,公司名称正式由“广州市浪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广州市红棉智汇科创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由“广州浪奇”变更为“红棉股份”,并解释这是基于资产置换后公司业务发生重大变化,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不存在利用变更名称影响公司股价、误导投资者的情形。

然而,在早期的重整计划中,广州浪奇还对日化产业寄予厚望,表示将重点聚焦在浪奇、高富力、万丽、天丽4个品牌,要“做强做大日化板块”,并对未来5年的发展做了战略规划。但2023年为何又对日化板块实施“断舍离”了呢?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广州浪奇的经营下,日化产业其实早已颓势初显。经营不良是公司剥离日化产业的一大原因。

广州浪奇的前身为广州油脂化工厂,始建于1959年,是华南地区早期日化产品定点生产企业,1992年由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并于1993年11月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广州市首批规范化上市的股份制公司,是华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洗涤用品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广东省历史最悠久的日化行业上市公司之一,被称为“日化第一股”。值得注意的是,1993年广州浪奇上市时,蓝月亮才成立一年,立白还未成立,宝洁的碧浪、联合利华的奥妙刚进入中国市场,汰渍还未进入中国市场。“浪奇”,几乎是八九十年代国人购买洗衣粉、洗衣皂的首选品牌。

从往期财报来看,如图表1所示,2017年是广州浪奇的一个分水岭。2017年以前,广州浪奇的营业收入保持着稳定增长,从2014年的54.09亿元稳步增长至2017年的118.11亿元,之后,营业收入就逐渐下滑。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高达百亿元,归母净利润却只有0.4亿元。事实上,2014年-2017年4年间,广州浪奇的归母净利润水平并不高,分别只有0.44亿元、0.32亿元、0.39亿元和0.4亿元。为何公司营业收入逐渐提高,甚至达到百亿元后,归母净利润却仍然维持着低水平?而且,2018年开始,广州浪奇由盈转亏,直到2023年略有改善。其中2021年实现14.81亿元归母净利润,是受清偿债务产生的重组收益影响,同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90亿元。

2017年,广州浪奇在年报中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大日化品牌大规模的资本投入,近几年来,日化市场出现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缺乏个性、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日化行业巨头的价格战也随之打响。恶劣的市场环境促使本土日化企业开始反思,产品形态及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专业化、功能化、个性化产品不断涌现。”

在日化行业的细分领域家庭护理用品(包括洗衣粉、皂类、洗洁精等清洁类产品)中,本土品牌发展迅猛,如立白、蓝月亮。由于日化行业整体准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目前,立白品牌的市场份额在洗洁精、洗衣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蓝月亮在洗衣液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在立白、蓝月亮、纳爱斯、奥妙、宝洁等品牌的竞争下,广州浪奇其实早已掉队。

从毛利率来看,据可查资料显示,2010年及以前,广州浪奇的毛利率水平在10%以上,甚至在1999年达到27.03%。从2011年开始降至个位数9.73%后,广州浪奇的毛利率就长期处于低水平。2017-2023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2.82%、3.27%、7.06%、5.37%、13.13%、9.81%、12.35%。对比家庭护理领域同行可比上市公司蓝月亮集团(06993.HK)的毛利率,其毛利率均在50%以上。由此可见,广州浪奇在日化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同行。

广州浪奇在重组方案中坦言,“目前日化行业的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产业研究严重脱节”。公司日化板块整体利润率不高,销售方面面临较大阻力,实现扭亏为盈的周期较长。

那么,剥离日化产业后,广州浪奇又将何去何从?

前途未卜,品牌老化问题严峻

在控股股东轻工集团的帮助下,日化产业由其接手,广州浪奇从此改名换姓,以“红棉股份”的新身份开启新的征程。

2019年,广州浪奇就开始转型,公司并购了广州华糖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糖食品”),食用糖和饮料等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成为了公司新的业务组成。从此,公司的业务板块分为三大部分:日化产业、食用糖板块和饮料板块。2023年,资产重组后,公司的业务增加了园区租赁和管理服务。截至2023年末,红棉股份从事的业务包括食用糖制品、饮料制品、园区租赁、管理及配套服务和其他。不过,在2023年年报中,日化产品的营业收入仍然包括在内。

从图表2可以看出,食用糖制品贡献了红棉股份将近一半的营业收入,其次是日化产品。2023年食用糖制品营业收入为15.2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57.82%。日化产品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5.83亿元,年底剥离后对公司未来的营业收入有一定影响。饮料制品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2.96亿元;新业务园区租赁、管理及配套服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3亿元、0.41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4.39%、48.62%,对公司的营业收入贡献占比合计为8.13%。从历史年度数据来看,食用糖制品是公司营业收入大头,而饮料制品近两年的发展没有较大起伏,基本维持在2亿元左右。

但从毛利率来看,2023年食用糖制品却只有2.22%的毛利率,饮料制品的毛利率却高达40.31%,园区租赁、管理及配套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38.16%、38.05%。虽然饮料制品、园区租赁、管理及配套服务收入体量不明显,但饮料制品和园区租赁却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由于日化产业已经剥离,因此在此不做讨论)

结合波士顿矩阵管理学工具(图表3)来看,当前红棉股份并无明星产品,产品力和品牌焕新能力缺乏。虽然公司的食用糖制品贡献了50%以上的营业收入,但是其毛利率却是所有产品中最低的。

食用糖业务主要由公司全资子公司华糖食品经营。官网显示,华糖食品的前身为广州市华侨糖厂,始建于1955年,是一家拥有60多年食用糖生产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旗下拥有“红棉”(白砂糖品牌)、“广式”(饮料品牌)等老字号品牌。其中“红棉牌”白砂糖是华糖食品的主导产品。华糖食品旗下全资子公司——广州广氏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式食品”)则负责公司的饮料制品的运营,其中广式食品也是拥有了近90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

目前,排在国内制糖行业前列的企业有,上市企业如中粮糖业(600737.SH)、广农糖业(000911.SZ)、粤桂股份(000833.SZ),还有未上市企业如广西洋浦南华等企业。其中,国内十大糖业集团糖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左右,而这其中并未有华糖食品的身影。

在制糖业中,红棉股份的食用糖制品市场占有率较低,2019年-2023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1.86%、-3.49%、27.40%、-0.29%、23.39%,业务增长不稳定,徘徊在问题产品和瘦狗产品之间。另外从公司饮料制品的增长情况来看,并购前三年2019年-2021年,其增长率较为明显,不过收入体量不高,2022年-2023年则增长乏力,其也可划分为瘦狗类产品。由于食品饮料品牌多为老字号,企业品牌老化问题明显,红棉股份在研发、营销等方面,均落后于同行,公司的食用糖制品和饮料制品市场份额不高、市场竞争力薄弱。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园区租赁和管理配套服务可暂时归类为问题产品。

综合以上,目前,红棉股份并没有可支撑公司长远发展的金牛产品或明星产品,公司转型食品饮料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发和运营,未来的发展令人堪忧。

另外,2024年,红棉股份仍在筹划资产重组,扩充公司业务。1月23日公告显示,公司拟收购轻工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广州鹰金钱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鹰金钱”),进一步扩大公司食品饮料板块业务规模。资料显示,鹰金钱前身为1956年始建的广东罐头厂,是我国老字号品牌,主营业务为食品生产销售,主要产品有罐头食品、饼干、酒及饮料等。由于资料未披露鹰金钱经营状况,若成功收购后是否会对红棉股份的收入利润等有所改善,暂不得知。

在食品饮料行业,红棉股份的品牌多为老字号,市场竞争力薄弱。不过,近年来,伴随着国民对国货以及对老字号品牌的认可,国货消费正在崛起。红棉股份需要对老字号品牌进行重塑,通过创新研发、产品升级等方式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以多种方式焕新品牌,或许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让公司发展赢得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