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互联网行业有个好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4年5月22日。

新规要求183家非银行支付机构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证照的更新和调整。换证过渡期最长可达近5年,给市场里这些企业比较宽松的时间准备。

这个政策可能给市场里互联网公司有些偏好的消息,前两年我们对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政策是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给互联网行业的压力不小,不少互联网企业股价掉头向下。

现在这个政策其实是说目前我们在用的支付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支付宝、微信的支付等。正规么?肯定不是完全正规,但也不是完全不正规,总感觉在打擦边球,因为腾讯和阿里是没有金融牌照的。

没有牌照却一直在做一些金融业务,这是不被过多允许的,要是严格按照金融的业务持牌经营的角度来讲,就是不正规的。

这回这个政策,就是特别针对非银的支付渠道方式给予了一个明确的授权,或者说明确的行政的认定,允许他去做,只是你要合规,而且要增加资本金的一个注册。

互联网大厂要触底反弹了吗?

这两年互联网公司的暴跌,主要受到反垄断法打压,最痛的就是滴滴。优步退出我们市场之后,滴滴有着高德、滴答出行和曹操出行都没有的巨大市场。

后来做大了滴滴瞒着所有人在美股上市,上市时间也很敏感,大家也都知道滴滴上市背后肯定有鬼,最后也证明了这些传闻。滴滴APP在国内遭到下架,而多部门也进驻到滴滴展开联合调查,结果就是滴滴因垄断得到了惩罚。

在互联网行业,垄断是件相对容易的事。特别是有了资本的加入之后,滴滴越玩越大,如鱼得水一样和其他平台竞价竞争,网约车大战了好几个月,大家打车甚至不要钱,就是各个平台为了拉拢用户,而平台大了之后就要开始垄断了,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发展历程大多如此,只不过滴滴确实是触摸到了红线。

互联网遭受的另一个压力就是支付监管,这几年我国支付行业早已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天下。支付宝这些头部早就吃到了第一波红利,互联网支付规模扩大了,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等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经由2016年的78.7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71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2016年到2021年占第三方支总规模的从重分别是74.7%、81.1%、86.7%、90.0%、92.0%。2021年移动支付中支付宝、财付通占比分别是55.4%、38.8%。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具有较高的集中度,支付宝、财付通在占主体位置。

但监管一直没跟上扩张的速度,慢慢的第三方支付业务从支付上扩展到资金配置等金融上,准金融性质不断增多,衍生出很多混业经营。像大家熟悉的余额宝的第三方支付业务与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组合,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互联网的政策算是对之前政策或者监管不足的补充,所以这段时间一些以港股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股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