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浙商银行在深圳召开2023年业绩说明会。会上,行长张荣森对浙商银行的2023年做出总结——经营业绩跑赢大势,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社会形象大幅提升,全面回归股份行主流主赛道。

从年报数据来看,浙商银行的基本经营业绩确实亮眼,实现营业收入637.0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50.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9%、10.5%,不良贷款率也从上期末的1.47%下降到1.44%,营利成绩和信贷质量都在上行。然而,亮眼成绩的背后,浙商银行在资金来源、投资资产质量、资本内生性增长等方面还有不少隐忧待解。

揽储压力较大,对同业依赖加深

2023年浙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可以用高速扩张来形容,截至报告期末,该行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为3.14万亿元、2.95万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9.91%、20.29%,资产增速和负债增速都在已披露年报的9家股份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资产端,浙商银行的贷款总额为1.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54%;负债端,该行吸收存款余额为1.8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1.13%。4项数据增长指标中,存款增速是最低的,且显著低于该行的总负债增速。存款增速没跟上的同时,浙商银行的存款规模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也从68.46%下滑到63.25%。

而下滑的存款规模占比,几乎都由同业负债填补上了。截至报告期末,浙商银行的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余额为5084.41亿元,较年初增长62.94%,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也从12.71%上升到17.21%。客户存款和同业负债占比的走势,一方面反映出浙商银行在揽储方面有些吃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浙商银行有意扩张同业负债以支撑总负债增长。

揽储压力主要体现在浙商银行较明显的存款定期化特征上,2023年,该行的定期存款增加了1503.52亿元,增幅15.33%;活期存款则只增加了282.77亿元,增幅4.18%。按客户结构来看,该行的公司存款和个人存款都是定期存款居多,公司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分别占总存款的34.95%、48.92%;个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分别占比2.8%、11.62%,定期存款在该行的存款中占比达60%,而定期存款的付息率本就高于活期存款,2023年浙商银行的公司定存平均付息率为2.6%,个人定存平均付息率为3.08%,虽然在尽力压降定存付息率,但依然远大于活期存款。

总之,浙商银行目前的揽储能力,尚不足以支撑该行的资产高速扩张。尽管短期内可以通过同业负债支撑总负债,达到资产负债表平衡,但同业负债成本较高,同业资产收益率却较低,长期下来浙商银行很难吃得消。2023年,浙商银行的同业负债付息率为2.56%,同比增加了30个基点,是该行所有负债项目中付息率最高且唯一一个付息率上升的项目;另一边,同业资产收益率只有2.21%,低于同业负债成本率,浙商银行资金获取效率并不高。

除了同业负债还有同业存单,中诚信国际在主体信用评级报告中指出,截至 2023 年末,该行同业负债余额和发行同业存单(不含应计利息)合计占总负债的 25.54%,同比增长 3.97 个百分点。

高同业占比对流动性也造成一定压力。同业负债通常期限较短,浙商银行的同业资金、客户存款期限大多集中在1年期以内,截至2023年末,该行1年内到期的负债占总负债的78.19%。但客户贷款、投资资产有不少都是1年期以上,同时期该行一年内到期的资产只占总资产的52.51%。较大的短期资产负债缺口,有一定可能会造成期限错配,这也让浙商银行面临短期流动性管控压力。

不良认定较宽松,投资资产风险暴露

资产质量方面,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下降两年,关注类贷款占比也下降到2.04%,整体信贷质量有所优化。

不过,根据三阶段模型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浙商银行第三阶段贷款余额为253.53亿元。依照2023年7月实施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三阶段模型中第三阶段资产即已经发生信用减值损失的资产,理应全部划为不良。但浙商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只有245.96亿元,占第三阶段信贷资产的97.01%,说明该行的第三阶段贷款没有全部划入不良,不良认定较为宽松。

细分来看,该行公司贷款中房地产业规模排名第四,在总贷款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在该行对公贷款不良率整体下降的趋势下,房地产业不良率却出现了上升,从2022年末的1.66%上升到2.48%,成为该行贷款第二高的行业。尽管这一数值在业内并不算太高,但近两年不断的上升也意味着地产风险可能尚未出清,尤其是在该行的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第十大贷款客户都是房地产业客户的情况下,未来的房地产业信贷风险不容忽视。

比起信贷资产,更值得浙商银行警惕的是投资资产。金融投资是该行仅次于客户贷款的资产,2023年末投资资产余额为10006.37亿元,较年初增加了33.09%,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提高到31.83%。

规模增加的同时,投资资产风险也在持续暴露。截至年末,浙商银行有536.07亿元的投资资产都已发生信用减值,比2022年同期多了210.39亿元;除此之外,还有3亿元已逾期未发生信用减值的投资资产。风险持续暴露之下,该行的投资资产减值准备余额较年初增加67.96亿元至282.35亿元,不管是拨备计提压力还是信用风险管控压力都有所增加。

而在投资资产的风控压力整体上移的背景下,浙商银行或是出于收益的考量,在2023年扩张了本就占比不低的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规模,截至年末的余额为1047.98亿元,相比年初的841.14亿元,增加了24.59%,占投资资产的10.47%。作为非标资产,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虽然投资收益更高,但流动性也更差,一旦市场环境出现异动,这些非标资产的风险暴露也会更加剧烈,给浙商银行带来较大的负担。

此外,尽管该行的核充率同比上升17个基点至8.22%,但上升原因主要是配股而非资本内生性增长。整体来看,浙商银行目前呈现出业绩蓬勃向上的势头,2023年资产也跨越了3万亿台阶,但负债端的同业负债、资产端的非标投资都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仅依靠配股增厚的核心资本很难支撑长期高速扩张。未来,浙商银行管理层如何改善这一局面,也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