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永远站不起来。

——语出格力董事长董明珠。

一、引言

在企业上市全面注册制时代下,申请IPO企业在提交资料获受理之后,通常会面临至多三次来自交易所上市委的询问。此类询问文件被称之为《问询函》。在三轮询问之后,上市委会安排上市审议会议,会议现场,面对面向保荐代表人提出问题,并要求保荐代表人做出解答,同时,也给出审议结果,包括否决、通过以及暂缓。

对于顺利过会的企业,又分为两种情况,有的企业“无进一步落实事项”,只需等待“成功注册”结果;还有的企业和保荐机构,交易所会向其发出函件,要求进一步落实申请企业相关事宜,该函件被称之为《落实函》。

在《奕泽财经》看来,《问询函》与《落实函》虽然同属监管工具,但是侧重点还是略有不同的。《问询函》侧重于了解情况、询问核实,整改意图不明显,而《落实函》是有明确整改要求的,并且有时效和整改效果的要求。

根据《奕泽财经》了解,在2023 年 2 月 13 日召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 2023 年第 1 次审议会议上,浙江华业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发)顺利过会。但是,在会后,交易所向浙江华业和保荐机构发出了《落实函》,要求落实“研发费用占比降低”“竞争优劣势”以及“持续订单获取能力”,并要求保荐机构发表明确意见。

《奕泽财经》观察到,在审议会议之前的问询环节以及三轮问询中,深交所均提及如上三个问题,而在审议现场问答环节,上市委同样提出了如上三个问题。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研发费”“优劣势”以及“订单”情况,交易所通过问询以及在现场问答,均未能从浙江华业和保荐机构海通证券以及保荐代表人傅清怡、颜海处,获得明确和满意答案,故此,在《落实函》中再次要求“落实”。

可见,《落实函》中要求落实的三个问题,已经成为浙江华业是否顺利上市之关键。

那么,浙江华业的“研发费”“竞争优劣势”以及“订单获取”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

一、研发费用递降背后:设备全靠引进

《奕泽财经》从《招股书》了解到,浙江华业的产品类别比较单一,主要有三类产品,分别是螺杆、机筒以及哥林柱,这三类产品占到了销售收入的98%左右,其他油缸产品仅占比2%左右。而主要产品均是注塑机的零部件,被归为注塑机的耗材。

注塑机是生产各类塑料零部件的必备设备,也是国民经济持续运转的重要设备,而螺杆、机筒和哥林柱又是注塑机的重要零部件。在“掌握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以及“国产替代”的时代背景下,浙江华业便有了“光环”,由此而坚定图谋可以在创业板上市。

但是,注册制下,深交所非常看重申请企业的创新性,具体指标之一就是研发投入,而申请创业板上市的浙江华业,在研发投入上,十分“吝啬”。

《奕泽财经》观察到,在报告期内,浙江华业的研发费用占比是递减的。报告期内,浙江华业研发费用分别为 2,151.20 万元、1,518.83 万元、2,118.45 万元和 884.05 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4.06%、2.63%、2.62%和 2.18%。特别是2022上半年,研发支出降至千万以下,这与募资6亿元以上的体量,明显不匹配。

图 1 浙江华业研发占比递减(来源:招股书)

《奕泽财经》观察到,在报告期内,浙江华业的研发费用占比是低于同行的。同行之中,研发费用占比最高的可以达到5.8%以上,最低的也维持在3%以上,但是浙江华业研发占比,在三个报告期间,都低于3%。

图 2 浙江华业研发占比与同行对比(来源:招股书)

由此而产生的疑问是——为何浙江华业研发占比如此之低?为何浙江华业不愿意在研发上进行投资?为何浙江华业研发占比从报告初期的4%以上降低至报告期末的2%左右?

《奕泽财经》认为,可以从研发成果来反推。

以浙江华业来说,其研发成果大体有三,分别为装备、工艺以及产品。浙江华业的装备主要为生产设备,包括机床、抛光机等;工艺主要为“表面处理”“生产流程工艺”等;产品主要为适应不同行业注塑机的螺杆和机筒。

如上三类研发成果,直接反映在浙江华业的“专利列表”之中。

《奕泽财经》注意到,浙江华业的专利虽然有88项,但是发明专利只有12项,这12项之中,有7项都可以归为“产品和工艺专利”,取得时间在10年之前,5项专利是在2016年取得的,可以归纳为“产品优化”专利。

图 3 浙江华业的12项发明专利(来源:招股书)

而对于浙江华业最为重要的,也是关乎注塑机命运的装备专利,浙江华业一项也没有。

那么,浙江华业的装备从何而来呢?从官网和公司宣传稿大体能够找到答案。

在浙江华业官网“生产设备”一栏,罗列了十余种生产设备,不过均是进口设备,包括奥地利CNC螺杆旋风加工中心、日本马扎克加工中心等等。

也就是说,浙江华业的产品均是进口设备加工的,那么,工艺专利、产品专利是否需要与进口设备厂商进行沟通交流乃至联合研发呢?

图 4 浙江华业所使用的进口装备(来源:公司官网)

也就是说,《奕泽财经》质疑浙江华业的研发成果有赖于设备供应商。

另外,《奕泽财经》在《数控之家》看到对浙江华业的报道,标题为《华业:30年坚守“创新”一线打造螺杆行业领军羊》。

文章中明确提到“传统的生产中往往采用手工抛光来打磨螺杆,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而且在抛光过程中扬起的粉尘对人体健康和厂区环境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华业’与配套设备生产厂商共同研发了该设备,其采用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具有抛光效率高、操作安全方便等显著优点”。

如上引语,出自当时浙江华业时任战略部总监宋海幸。

该报道发表时间为2017年,而2016年,浙江华业刚好取得了《用于螺杆抛光机上的粉尘回收装置》以及《螺杆抛光机》两项发明专利,这两项发明专利取得方式为“原始取得”,这与时任总监宋海幸“华业与配套设备生产厂商共同研发”的说辞明显不符。

图 5 浙江华业两项专利或涉联合研发(来源:招股书)

小结,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质疑——浙江华业的研发能力,其研发能力是否对设备供应商有依赖乃至过度依赖?

或许,正是因为此种依赖,浙江华业在“研发投入”上,十分“吝啬”。

既然可以依赖外部(国外设备供应商)的装备以及人员,轻松获得研发成果以及专利技术,那么,又何必自己亲身投入、做吃力不讨好的研发苦差呢?

如果这一逻辑成立,那么,保荐机构以及浙江华业并未“落实”好交易所《落实函》中要求落实的“研发投入递减”问题。因为,《落实函回复》仅仅解释为新冠疫情影响、客户需求变化、研发项目安排等,有虚假陈述之嫌。

特别是,无论是《招股书》,还是《问询函》,还是《落实函回复》,都未对浙江华业使用进口生产设备以及联合研发的情况,作出详细陈述。可见,“避实就虚”已经成为海通证券和浙江华业认定的“上市策略”之一。

三、竞争优势背后:技术不足管理来补

近期《奕泽财经》走访了浙江舟山金塘,并且向多个螺杆生产企业了解情况。

我们了解到,金塘地区规模化螺杆企业兴起具有很相似的模式——企业创始人往往是技术能手,发现了“螺杆商机”,以全部身价购买机床,多次试验之后,生产出符合国外客户标准的螺杆和机筒产品,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包括浙江华业夏增富、浙江栋斌橡塑螺杆有限公司董事长袁能军以及被誉为“金塘螺杆之父”何世钧等人。

这就说明——数控机床和技术经验积累,才是螺杆企业的壁垒。

我们还了解到,但是金塘地区,就有螺杆企业600-700多家,其中规模化以上企业25家以上,骨干企业10余家。浙江华业不过是规模以上企业之一,市场竞争十分惨烈。

一位金塘螺杆企业负责人告诉《奕泽财经》,在金塘,浙江华业的优势在于起步早,特别是哥林柱以及配套产品销量较高,所以,总营业收入也较高。

“如果单论一种产品,浙江华业并不占优,比如塑料挤出机用锥形双螺杆、机筒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则是浙江光明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光明塑机”);注塑机螺杆做得比较好的比如舟山市通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下称“通达塑机”)。”该螺杆企业负责人告诉《奕泽财经》。

该负责人的说法,也能从《招股书》中能得到验证。《招股书》显示,浙江华业哥林柱以及配件占到了销售收入近4成。

从走访金塘以及与螺杆企业负责人的交流,《奕泽财经》认为——技术,似乎并非浙江华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理由如下:

第一,哥林柱以及配件占浙江华业收入较大,而此类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并不能体现“核心优势”。

第二,浙江华业引以为傲的螺杆和表面处理技术,例如合金粉末硬化、耐磨层等技术和专利成果,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虑进口设备以及合作研发的因素,另一方面,金塘的多家螺杆企业也在相似技术上取得成果,例如金塘的精宏机械,推出高耐磨五种解决方案:螺陵三面合金工艺、喂料水套全硬工艺等,解决了因不同客户配方问题导致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的问题,也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第三,浙江金塘规模以上的螺杆企业有20多家,相互之间,在人才、技术、工艺和市场上进行同场竞技。

综上,《奕泽财经》认为,浙江华业的技术优势,在金塘,至少并不突出。

这一点,明显与《落实回复函》中存在差异。《落实回复函》中,浙江华业和保荐机构海通证券,言之凿凿,“关键技术指标领先优势”。

尽管如此,《奕泽财经》注意到,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金塘管理委员会制定的《金塘塑机螺杆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实施计划及目标》中,将“华业公司完成上市辅导验收”作为2021年的工作目标。

可见,浙江华业必定有其“过人之处”?是什么呢?

《奕泽财经》注意到,在2016年,浙江华业从沥港传统工业区搬到西堠工业园区,借此契机,浙江华业与麦肯锡公司合作,进行了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升级。此次升级, 解决了“传统的螺杆行业都是师傅带徒弟,没有专门的管理体系,出现供货问题或者产品质量问题时,要到终端才能被发现。”

此语出自浙江华业董事长夏增富。

图 6 浙江华业董事长夏增富(来源:互联网)

由此可见,浙江华业之所以能够从金塘脱颖而出,不是靠技术领先,而是靠管理改善。

但是,即便麦肯锡公司介入,浙江华业管理系统也非尽善尽美。

例如,供应商与浙江华业存关联交易的问题。浙江金欣和舟山天欣两家公司合称为金欣贸易,是浙江华业的五大供应商之一,实际控股股东为翁辉和郑钧元,此二人系公司实控人夏增富近亲属。

还例如,外协厂商舟山茂凯、舟山茂鸿分别成立于2019年和2020年,成立时间较短。特别是其中的舟山茂鸿成立当年,就与浙江华业进行合作,此类外协厂商协作能力和加工能力,令人生疑。

一句话,《奕泽财经》认为,浙江华业以及海通证券所列出的公司技术优势,并不准确,恰恰相反,在金塘螺杆行业中,浙江华业的技术优势,聊胜于无。

四、订单难持续背后:撒钱维护客户

《落实回复函》明确表示:浙江华业的订单是可持续的,理由包括在手订单环比增长、与下游客户关系稳定以及客户需要更新。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较真”,会发现《落实回复函》中的理由大多站不住脚。

环比订单虽然增长,但是未考虑疫情因素。

《落实回复函》表示,2022 年12 月 31 日和 2023 年 2 月 10 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分别为 13,647.41 万元和16,419.00 万元,环比增长 6.85%和 20.31%。

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公司订单本来基数就较低。

下游客户虽然合作时间长,但是需要进行相应研发。

《落实回复函》认为,公司产品终端应用领域主要集中于汽车、家用电器、3C 产品、塑料包装、塑料建材等行业,汽车行业为公司最主要的下游终端应用领域。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塑料机械行业需求快速增加,这促进了公司订单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注塑机械需求量有增加趋势,进而客户会持续与浙江华业签订合同,但是,不同注塑机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螺杆和机筒,这也需要浙江华业进行研发投入,而研发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合同受挫。

下游有更新需求,但是更新周期较长。

《落实回复函》认为,注塑机的寿命在5-7年,所以,更新注塑机的同时也需要购买新的螺杆和机筒。

需要指出的是:螺杆寿命在5年,哥林柱寿命在10年,随着技术改善,相关产品寿命会继续增加,这势必导致更新而带来的需求不足为道。

浙江华业是否能够持续获取订单呢?是值得怀疑的。

财报中也有表征。

《奕泽财经》观察到,报告期内,浙江华业应收和预收账款出现背离,同时,赊销比例进一步扩大。

2019年-2021年,浙江华业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应收款项融资合计分别为2.10亿元、2.26亿元和2.31亿元;预收款项分别为517.59万元、19.23万元、0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公司整体应收款项在持续增长,而预收款项则恰恰相反,不仅没有维持住,反而持续暴跌,甚至自2021年开始已经完全归零。这显然是极其反常的。

图 7 浙江华业应收、预售背离(来源:招股书)

这说明——浙江华业为了维持和客户的关系,为了持续获取订单,采取了更为宽松的信用政策,要求客户预先打款到公司的情况持续减少,赊账越来越多。

通俗地说,浙江金华通过“撒钱”的方式来持续获取订单。

此举,也会迅速地导致公司出现了流动性紧张。

也可能是出于防范目的,浙江金华募资项目中,有2亿元补流和偿还银行贷款项目,占到了总体募资金额的约3成。

五、总结

根据《奕泽财经》统计,自全面注册制以来,创业板从过会到提交注册,平均耗时在70天上下。而浙江华业早在2023年2月13日就已经顺利过会,距今已有7个月之久,仍未进入“提交注册”环节,这又给浙江华业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图 8 浙江华业长期未提交注册(来源:招股书)

长时间未提交注册,是否说明——上市委对浙江华业以及保荐机构海通证券《落实函》中的“落实”并不满意,仍然认为浙江华业的研发、技术优势、客户订单似有“轻飘”,不落实地。

这对一家实业制造企业是致命的,“实业”不“实”,不仅与国家“实业强国”“制造业自强”大政方针不容,更是无法持续在激烈的市场中长期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