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大师玩的危险游戏。

01

风口息了?

手机领域没剩多少风力了。

5月24日晚,小米发布了2023年一季报。

数据显示,公司当季营收594.77亿元,同比减少18.9%,缩水超过138亿元。其中,手机业务营收350亿元,同比减少21.1%,缩水了108亿元。

手机业务对小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手机业务曾是将小米带向高空的重要风口,另一方面,手机业务也是小米的重要营收来源,是小米的基本盘。

从营收结构上看,2023年一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IoT(物联网)和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分别占营收比为58.8%、28.3%、11.8%。

手机是绝对的大头,手机业绩缩水对小米的打击更是致命。

如果把时间拉长,就能看到小米手机的单季营收整体趋势向下,较之2021年二季度591亿元的高点,小米手机的单季营收更是跌去了241亿元,跌幅超过四成。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手机不好卖了,并且是全球的消费电子市场都不景气,整体智能手机销量下滑了13.3%。

智能手机销量增长见顶大概从2019年就开始了,市场趋于饱和后,大家逐渐陷入存量竞争。

这对小米尤为不利,小米是追着风口进入的手机行业,当行业逐渐步入存量竞争,其他手机厂商还能通过差异化竞争、降价等手段消化库存,小米本就主打的性价比,相当于直接比别人少了两张王牌。

从数据上看也的确如此,2023年一季度国内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小米的市场份额垫底,仅为13%,下降幅度也最大,高达22.9%。

被人降维打击避无可避,那么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升维,也就是走高端化道路,赚消费升级带来的溢价。

但从财报公布的数据来看,小米手机的一季度出货均价,反而从1188.5元,下滑到了1151.6元。

一方面,小米的性价比标签深入人心,而品牌向上需要研发、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以及充分的时间让消费者适应,短期内大众比较能接受的仍是小米的千元机。

另一方面,下游的需求疲软,也需要通过降价消化库存,本来赚的就不多,这下赚的更少了。

2023年第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毛利39亿元,同比下滑13%,毛利率虽然环比增长至11.2%,但相较于2021年的12.9%,在本就不高的基础上又降低了不少。

02

资金紧绷

手机业务销量滑坡,毛利率也不高,高端化战略对业绩增长的拉动也很有限,小米的造血功能越来越脆弱。

除了手机业务之外,小米的IoT业务也是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

小米的IoT业务主要包括电视和笔记本以及其他一些生态链上的产品,2023年一季度IoT业务收入为168亿元,同比下降13.6%。

其中,最主要的智能电视、笔记本等IoT产品营收47亿元,同比下滑24.2%。虽然智能大家电业务同比增长达60%,但仍不足以弥补电视、笔记本等其他IoT业务的下滑。智能大家电业务依旧难挑大梁。

小米手机和小米生态的业绩虽然肉眼可见地在下滑,但仍能赚到点汤水,而小米的汽车业务就纯纯只能先烧钱供着了。

2021年3月,小米正式宣布造车,计划2024年实现量产。

从小米创始人雷军过往的经历以及言论来看,他并不擅长“造风”,而是更倾向于“追风”,在新能源车前景尚不明朗的时候选择先观望,等风势渐起再入局,显然也是有着他自己的考虑。

但客观上,造车业务产业链长,又需要投入大量重资产,错过前期的政策红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确实会损失不少。

等到新能源汽车的风势逐渐成型了再进去,即使新能源汽车逐渐消费电子化,也仍是一个上万的大件,很难做到像手机一样大规模地快速迭代换新,或者购买多台备用,远的不说,车位就是一个问题。

而当市场已经投放大量新能源汽车后,后入场的小米能不能捞到剩汤都不一定了。

更何况,汽车量产下线后能不能盈利?现有的现金流能不能扛到盈利都还两说。

另外,今年4月,媒体还报道了印度卡纳塔克邦一家高等法院驳回了小米印度公司针对印度执法局扣押其银行账户555.1亿卢比(约合46.9亿元)的申诉,这相当于小米从2014年至今全白干,还得倒贴。

而在印度以往的罚没名单中,不乏华为、阿里、中兴这样的中资企业,其他包括美英德日韩等国家的跨国企业也纷纷被锤。

按照印度以往的惯性,小米的这笔资金即使申诉,也是凶多吉少。

根据小米2022年年度财报,小米集团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43.9亿元,为2019年以来首次净流出。

手机等主要业务造血功能渐趋乏力,造车业务不仅盈利遥遥无期,短期内公司还得持续向其输血,三哥那边的资金对于现在的小米来说,也并不算是个小数目,公司目前的资金,已经是一个比较紧绷的状态了。

03

风口能追多久?

雷军那句“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传遍了互联网。

在“追风”这道命题上,他也的确是个出色的答题人。

无论是作为作为金山公司的总经理,还是小米的创始人,他一直身体力行地向人们证明着风势的力量。

2021年,小米甚至一跃超过苹果,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上位列第二,仅次于三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只是,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增量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愈发激烈,手机领域的风口,也快追到头了。

今年3月出,华为起诉小米侵犯其四项专利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

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风口快追到头了。

之前大家都忙着自身发展,如今行业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也到了大佬出面收拾对手,捍卫自己的行业话语权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这也暴露出了小米在技术上的短板。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报告(2021)》,华为、腾讯、OPPO排在前三,小米移动以1415件列第六位。

虽然小米在招股书上称自己储存了16000多项专利,但根据易简财经梳理,大多是些外观和系统UI方面的技术,在核心技术方面比如芯片等重要技术,小米并无建树。

缺乏核心技术的小米,想要冲击高端多少有点缺乏说服力,而当大家都开始卷成本后,小米只能从别的地方想招儿了。

从一季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米的利润是增长的。

营收大幅下降18.9%,利润却出现增长,怎么实现的呢?

开源难展开,那就节流呗。

从财报上看,小米的研发、销售、管理这三项费用,同比缩减了6.4%至93.5亿元,其中,研发费用是增长的,主要还是削减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也就是裁员和降薪等。

根据海豚投研,小米今年一季度员工总数环比减少134人,另外,在管理费用方面也下滑了8.8%,而这个管理费用主要也是指员工的薪酬福利。

但“拧毛巾”能榨出的水流毕竟有限,这般靠“降本增效”是不可持续的。

当手机领域风口逐渐停息,大家电也好,汽车也好,小米又开始了寻找新风口。

2022年9月,雷军在央视网财经《云顶对话》节目中表示,因为车在风口上,这就意味着它可以获得足够的注意力,极其廉价的资本和足够丰富的人才。

只是,风口是不稳定的,而且选择进场的时机也很重要,小米是再次乘风而起,还是跌入深渊,就不好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