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前行

作者:郝科科

编辑:王思

风品:沈禾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减费让利不停歇、化险提质亦不停歇。

面对复杂经济面,作为百业之母、实体助力器,银企自身质量底盘首先要硬。

近日,监管部门集中开出百万级罚单,重拳整治违规行为、再敲内控警钟。

1

剑指反洗钱违规

1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年内首次公示行政处罚信息,一出手就是39张罚单,涉及违反反洗钱、征信管理规定等行为。被处理主体包括3家银行,1家期货公司和1家支付机构,以及相对应34名责任人,机构罚金达1216.2万元。

罚单最多的是陕西秦农农商行,因违反支付结算、反洗钱、货币金银、国库、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及征信管理规定被予警告,并罚469.2万元。

另外,因违反支付结算、反洗钱、征信管理等规定,工行陕西分行被予警告,并罚525万元。因违反反洗钱管理规定,交通银行陕西分行被罚180万元。

实际上,梳理央行及各分支机构官网发现,近期因触反洗钱法红线,多家金融机构被重罚,不缺百万级大罚单。

以10月为例,10月13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公布,因金融统计指标数据错报、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等8项违规,天津银行济南分行被警告,并罚189.4万元。

10月8日,因未按规定履行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告大额交易义务,福建漳浦农村商业银行被罚75万元。

8月末,兴业银行大连分行也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罚了240万元。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反洗钱大罚单不断,与国际反洗钱监管趋严有关,也与一些银企业务经营粗放,自身风控意识不强、制度漏洞、风险点堆积有关。

以兴业银行为例,短短五个月就连收7张百万罚单。

11月4日,因债券承销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150万元。

10月28日,因在理财业务方面存在多类违法违规行为,被合计罚款450万元。7月8日,因个人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连收三罚单共计被罚150万元,涉及兴业银行北京东城支行、北京大兴支行、北京望京支行。

6月30日,兴业银行四家分行、支行被黑龙江银保监局连开15张罚单,共被罚120万元,11人被警告。

6月23日,因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等,兴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被罚131万元。6月9日,因违规发放虚假商用房按揭贷款;同业投资严重不审慎,资金违规投向土地收储等兴业银行昆明分行被罚130万元,相关责任人被警告。

细观,不缺主营业务翻车。如债券承销,作为兴业银行“商行+投行”战略重点业务,一直规模增速较快。今年上半年债券承销收入14.09亿元,占据投行业务收入一半,堪称中流砥柱。

此外,债券承销也是该行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的重要工具。截至今年上半年,其境内非保本理财、代销、债券承销等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投向房地产领域合计1211.51亿元,其中债券承销536.63亿元,占比44.29%。

值得一提的是,从最新三季报看,兴业银行营利双增、净利突破718亿,总资产达到9.09万亿元,着实不俗。然二级市场表现却难言讨喜,股价持续跌破净值。截至11月15日收盘报16.7元/股,相比开年18.01元还略有下降。相较去年2月高点28.07元,则跌超40%。

2

贷款挪用成“重灾区”

除了反洗钱,贷款违规也是一个顽疾。

据证券时报梳理发现,近日多家银企因贷款挪用或贷款“三查”不到位,被开百万级大额罚单。建行、农行、招行、交行、兴业5家大行和龙江银行、盘锦银行2家中小银行合计被罚2065万元。

其中,招商银行因“个人经营贷款挪用至房地产市场”、“个人经营贷款‘三查’不到位”被罚460万元。建设银行涉“个人经营贷款‘三查’不到位”、“个人经营贷款制度不审慎”等被罚260万元。

此外,华夏银行10月罚单达到8张。主要也集中在贷款“翻车”上:贷前调查不审慎;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转嫁经营成本,违规由客户支付抵押物评估费;违规向有足值抵押物的借款人销售人身保险等。

拉长维度,银保监会官网显示,7月21日,银保监会连发5张罚单,分别指向华夏银行常州分行及其4名相关涉事人员,主要围绕两大违规行为:一是贷款资金违规回流开立存单,质押用于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二是未监督贷款资金用途,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7月8日,因对公贷款资金用途管控不到位、个人贷款业务管理不到位的违规事实,华夏银行苏州分行被处85万元罚款。

一月连吃两张大额罚单,且均指向贷款资金管理问题,作为知名股份行,华夏银行要补的专项内控短板着实紧迫。

不算苛求。今年5月,因贷款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被挪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华夏银行南宁分行被罚款285万元。同月,因涉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12项违规事实,华夏银行武汉分行被罚672.5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22年7月底,华夏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共收48张带罚款的罚单,其中25张涉及贷款问题。

城商行,也有不省心的。以11月为例,7日,据黑龙江银保监局网站消息,鸡西分行因“贷款‘三查’不严”、“质押物管理不到位”、“以贷转存”被罚200万元;盘锦银行因“监管要求落实严重不到位”等被罚140万元。11月10日,因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等,山西阳泉农村商业银行被罚140万元。11月14日,因贷款资金支付审查不严,云南禄丰农商行被罚120万。

今年上半年,城商行共收罚单295张,被罚12913.91万元。其中,龙江银行罚单达43张,被罚累计金额2055万元,成为违规被罚最多的城商行。

其中,一张银保监会罚单就超过千万。4月2日,因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同业业务违规、理财业务违规等19项行为,龙江银行被罚1260万元。

3

理财乱象 转型探索冷思

旧疾之外,一些新兴探索也带来衍生新患。

比如理财业务。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不完全统计,刚刚过去的10月,银保监会、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披露88张银行罚单,虽较9月减少94张,但超150万元罚单达到6张。其中有4张为理财业务违规,涉及产品整改不到位、基准展示不规范等问题。

10月28日,银保监会官网披露:因相关理财业务存在违法违规事实,兴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分别被罚450万元、200万元和150万元;同时,农银理财涉及6项违规被罚24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罚单首次出现银行理财子公司,因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展示不规范被罚。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指出,“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银行理财迈向全面净值化时代,业务规范化、监管细化将驱动行业良币效应,尤其是银行理财子公司,随着未来更多现场检查落地,预计尚有一批罚单会陆续公开。

的确,金融业进入改革开放深水区,随着竞争日益高阶白刃,分化分层的角力不止出现在业绩、股价等明线上,更出现在风控品控、业务专业性、特色化等暗线上,新机构、中小银企尤显改善的紧迫感。

聚焦农银理财,共涉六项违法违规行为:

一是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该产品净资产的10%;二是全部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过该证券市值的30%;三是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比例不达标;四是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杠杆水平超标;五是同业理财产品未持续压降;最后,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

作为托管银行,农业银行自然受到牵连。罚单显示,其存在未及时发现理财产品投资集中度超标情况”。同时,农行及兴业银行也均被监管部门指出“理财托管业务违反资产独立性原则要求,操作管理不到位”。

行业分析师刘锐玲表示,伴随优化收入结构、模式变轻,银企零售金融大潮汹涌,不过转型摸索中,需警惕过度追逐速度体量带来的粗放操作乱象。理财产品托管银行被罚,就是一种合规压力传导,托管部门需发挥日常监督作用。如想降低母行经营风险,可将理财产品由第三方独立托管,但最终还需机构自身加强制度建设、合规教育。

据银保监会官网披露信息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银行罚单中涉及理财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违规罚单金额合计多达8829万元,被罚机构包括国有行、股份行等大中型银行,也有地区中小城农商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等。

4

当下改、长久立

一场持续高质测试

当然,罚单都有滞后性。人无完人,企无完企,何况还是身处大变革、又负重前行的银行业。

关键在于,面对罚单警钟、提质防险的大背景,能否不迁怒不贰过,及时痛定思痛、查漏补缺。

一些可喜之变,不容忽视。

日前,兴业银行《关于信用卡账户“一人多户”的温馨提醒》刷屏:为加强账户管理,将调整新开立信用卡账户数量限制工作。同一客户信用卡账户持有量不能超6个,之前为不超8个。

10月25日,招商银行亦发布上限调整公告:同一客户信用卡主卡及附属卡有效卡量不超20张,2023年1月1日起对超上限客户进行卡片清理。

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公告更指出,信用卡资金不得通过虚假交易进行套现,不得用于购房、投资、证券市场、生产经营等非消费领域,进一步明确信用卡资金用途。

行业分析师林永认为:上限调整、用途更明晰,折射的信号很明确,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风控正在升级、内控合规走向精细化、风险处理更为前置,不排除后续其他业务进行更进。

所言不虚。如继国有大行之后,股份制银行也进一步加强基金销售适当性管理。10月24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为加强销售适当性管理,保护投资者权益,11月8日起调整基金定投业务规则。

抛开细分业务,利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借助智能风控,优化合规治理的精细水平、专业性也是一个行业趋势。

近日,兴业银行苏州分行“苏管家”全智风控管理系统正式上线,描述客户全景画像,集风险预警与临期管理于一体。

重庆银行自研的数字化风控系统——“风铃智评”,可有效改善以往决策靠经验、控制靠人力的业务风险防控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资产保全、反洗钱等领域,构起一道银行业务全生命周期与内控管理的智能“防火墙”。

中国工商银行的“融安e信”大数据反欺诈系统,则已全渠道覆盖49个业务场景,累计预警超500万笔,涉及风险金额超200亿元。

.......

持续风控升级、合规力夯实的背后,是配套政策的引导。

早在2021年末,银保监会就发文,要求银行机构从根本上扭转重效益轻合规局面。强化常态化异常行为监测排查,完善内控合规长效机制,从根源整治顽瘴痼疾,以“当下改”促“长久立”。

2022年7月,银保监会、央行发布《通知》,持续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伪冒欺诈办卡、过度办卡等风险。规范单一客户设置本机构发卡量上限,强化睡眠信用卡动态监测管理等。

8月,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要求加强产品设计和存续期管理,持续跟踪产品风险监测指标变化情况。强化理财业务账户管理,更好追踪资金投向,落实“三单管理”等。

监管持续加码、持续细化,亦有良苦用心。金融兴、实体旺。风险管理,是银企核心竞争力,也是价值根基。外部形势越错综复杂,越凸显扎牢篱笆、当下改长久立的战略作用。

简言之,合规运营是老生常谈、也是常说常新的问题。由此也注定:提升风控是一场持续进行时。

如何当下改、长久立?

贵在与时俱进、有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这背后是对从业者市场敏感性、业务专业性、合规敬畏心、战略前瞻及定力的一场持续测试。

于银企来说,速度体量之外,高质稳健更可贵。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