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开始流入中国市场、外资开始“抄底”中国楼市,什么信号?

3600亿外资抄底楼市

还有70多天就要过年了,总结一下从年初到现在的楼市行情,今年全年就是一个:观望行情。

从地方到房企,从中介到房客,都在翘首以盼一件事:

市场底,啥时候到?

2022年1-10月,百城新建住宅价格累计上涨0.12%,累计涨幅仍处近五年同期最低点。

1-10月新房成交规模为近几年同期最低水平。

1-10月,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规模为近几年同期最低水平。

要说2022年的楼市和过去以往的哪一年比较像,从行情成交角度来看,比较接近2018年行情:

价格普遍有一定的跌幅(10%-15%),市场上的购房者们相对冷淡,房东短期内想要卖出自己的房子,会变得困难。

从成交量的角度来看,这轮地产下行的幅度同样很明显,是之前几个周期都十分罕见的。

然而,在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探底、市场情绪低迷之际,外资却“瞄准”这一时机,加速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

近日,继万达抄底商业地产后,外资抄底中国房地产的新闻又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黑压压的信息轰炸,予人一种外资“大军全面杀至”的错觉!

有媒体报道,美国最大房产投资集团黑石,筹集了近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3600亿,用来抄底中国楼市。

亚洲知名不动产管理公司ESR易商红木,宣布与一家机构合作收购55万平米资产组合。

全球最大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博枫资产管理(Brookfield)官方宣布收购一处位于上海市五角场新江湾板块的租赁住宅项目“blinq博邻”。

凯德地产(中国)以15亿元成功收购杭州钱塘区约40亩住宅地块。

紧接着,高盛资产管理和森瑶中国共同宣布,双方已成立合资公司,首期投资约6.75亿美元用于在中国收购、开发和运营一线城市及周边核心城市的新型工业、物流、冷链等新基建项目,首批合作的种子项目为4个位于大上海地区的新基建项目,共计24万平方米。

6年前看空中国房地产,如今高盛回来“抄底”了。

贝莱德、大和房屋、铁狮门等外资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加速进场,从抄底北上广深写字楼扩大到商业地产、长租公寓、工业与物流地产、城市更新、数据中心等项目类型。

光是一个黑石就预备要砸3600亿,林林总总加上其他外资大佬们,差不多要逼近4000亿了。

之前一直声音说:去中国化,外资加速撤离。

结果这回外资巨头们又重新杀了回来。

各路人马挤进中国市场

最近市场有回暖的迹象,这事确实存在。

2022年三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年内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6600亿元,当季同比增长1.6倍。

受此消息提振,你看昨天股市的表现:

房地产板块领涨,建材基建都有反弹。

但是你单纯来说地产有复苏的迹象,市场有回暖的趋势,又显得太没有说服力。新闻和消息其实要连着一块儿看。

现在的大环境是什么样?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啊!

我们要清楚的是,外国资本家都猴精猴精的,哪一次投资不是为了丰满自己的钱包?

现在纵观世界,也就中国、美国两个去处了;美国通胀高,美联储动不动75个基点加息,经济状态不咋稳定,说不准还有衰退风险。

而中国经历上半年那波资产价值波动,无论是权益性资产还是固定资产,皆处于一个估值较低、安全边际较高的部位。

同时中国的经济前景也更好,市场环境相对稳定。别的不说10月的cpi只有2.1%,涨幅比上月还回落0.7个百分点,同期外界预测美国10月CPI为7.8%,美国比中国高3倍多!

所以你看,在爆料出外资抄底地产信息之前,欧洲企业大批涌入中国的新闻已经差不多人尽皆知了。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在与湛江洽谈5年后,突然加速确定合作,明确到2030年,巴斯夫将投资高达100亿欧元建设湛江一体化基地。

有分量的大领导出席,规格那是相当高啊,还搞了好三个会场。

全球光学巨头德国蔡司集团在中国首次购地建厂项目落地苏州。

宝马mini电动车生产线整体搬迁至中国。

德国大众宣布,将与中国智能计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主要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开发。

还有瑞士的英力士、法国的道尔达、西班牙的达诺巴德等等一批企业已经与国内多个城市达成合作。

因此,上半年相关数据非常亮眼。

2022年1-8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0%,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3.6%,是同期中国整体吸收外资增速的两倍有余。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3.1%。

由此看,欧洲的高端制造企业算是给这些抄底地产的巨头们打了个前哨战。

其实还有一则消息大家可能没有注意:

新闻是财联社记者报道的,说是从苏州多个楼盘了解到,目前相关部门已回购部分楼盘房源。

比如位于工业园区的越秀悦见云庭,为苏州市政府部门展开回购的项目之一。目前已回购了200多套房源。

在苏州之前,就有多个地方政府或亲自下场或鼓励国有企业批量购入商品房,包括济南、郑州、湖州等。

很多人都单纯以为这是地方上稳楼市的手段,但个人认为还有另一层考虑——

地方回购房产的逻辑和外资是一样的,当下的这些看似正在贬值的资产,我在下行市场上购入,之后捂在手里;等到行情反转或者阶段性反弹再卖出,那时候劣质资产就变成了优质资产。而作为地方就算判断失误了,也没关系;大不了直接用作人才房、保租房,当作是践行多主体供给的有益尝试。

当你把以上信息综合到一块儿看只有两种可能:

1.他们在一边买,一边卖,制造烟雾弹。

2.他们对未来市场有信心,是真的趁着低价在抄底。

楼市回暖的信号?

2021 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至今已接近一年,持续时间和调整幅度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但楼市回调其实在中国现代经济史里并非头一回,光是近20年就有好几次。

一种是需求下行引发的大调整周期,如 2008、2014 和 2021 年,销售面积同比下行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全年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保持负增长。

另一种是政策收紧引发的小调整周期,如 2011、2018 年,销售面积下行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大调整周期内房价下跌滞后于销售面积,而小周期内量价往往同步调整。

其中幅度最深的恐怕还是2017-2018年那次。

今年这么差的行情,10月份上海的二手房成交跌到了只有1.6万套。

你知道2018年的10月,上海的二手房成交只有多少套吗?

1.1万套!比今年的行情还要少30%的量!

所以在那一年有几个著名收购案:

1.黑石收购上海怡丰城和相邻办公大楼,花了12.5亿美元。

2.加拿大Brookfield基金收购上海金桥太茂、南翔太茂,价格未披露。

3.凯德集团收购星港国际中心,花了127.86亿元,收购中华两江春城项目,花了57亿元。

4.基汇资本收购上海SOHO两幢写字楼,花了49.4亿元。

外资的抄底也不是第一回了,每次中国的资产有较大幅度的下跌,他们就一定会抄底;低价买入,高价卖出,逻辑很简单。

从历史经验中你也能看到,外资抄底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回暖,楼市的价格也不是一直在涨,有起有落,是一个有波动的市场。

更不用说,你去看看他们抄底的标的,人家抄的是什么?

要么是商用、工业用,要么就直接是债券和股票。要么收益率稳定,要么资产可以国际化运营,要么波动性比较小,要么政策鼓励扶持。

无一例外,全是核心资产,商业地产为主,而非住宅。

资本抄底与散户抄底的逻辑不同,这事压根和小老百姓没啥关系,不是咱们能玩的。所以,要是以他们的信号去操作楼市,去看待市场,那你绝对要亏钱。

不过凡事无绝对,普通人从大资本的操作,也能看出一个信号:

中国房企融资环境在逐渐改善;市场信心有所回归。

值得我们揣摩的有价值信息,可能就是李嘉诚的操作。

比如2020年内,在长实集团股份持续低迷的环境下,李嘉诚家族合计斥资超200亿港元,增持长实集团股份超过6100万股,每股价格甚至不到40港元;此后,李嘉诚家族陆续抛出增持动作。

随着疫情逐渐平稳,美联储放水,长实集团股价攀升至2019年8月以来的最高点,逐渐稳定在50港元以上,远远超过李嘉诚家族增持时的股价。凭借更高的持股份额,李家则坐享股价上涨的浮盈与上市公司的高额分红。

这是他们在股市上的操作。

具体到楼市:

2017年11月,李嘉诚以402亿港元出售香港中环中心,创下香港商办楼转让的最高纪录。

然而最近,李嘉诚家族旗下长实集团又宣布购入中国恒大香港总部大楼。

由此看,李嘉诚能当那么久亚洲首富是有道理的,人家的逃顶抄底技术是真的超一流水准。

但你仔细观察能发现:

李嘉诚的股市上的操作往往会提前市场1年左右;楼市上的操作则会早于市场2-3年。

他有一句名言广为人所知: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很多人不能理解这话到底是啥意思,翻译一下:

不吃最后一涨,最后一跌硬吃。

赚到差不多的利润就该跑了,人不能太贪婪;而等到真正的历史大底,优质资产早就被人捡走了。

没有人能精准抄到真正的底部,那么就要先于市场动作,在合适的价格大胆出手。

综合各种信息,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

市场底,或许没有到来,现在只是大佬们抄底优质资产的信号,而对于散户来说完全可以再等等。

等到所有做多、抄底,乃至做空的资金都被套住了,真正的底部也就出现了。

那么市场会不会有反弹?

一定会有的,在下行的恐慌行情中,有一部分需求被压制了,他们在观望不敢盲目下场。等到这部分需求和接连而出的政策利好形成“和谐共振”,自然而然会出现阶段性反弹。

至于该不该上车?钱是自己的,无人能替你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