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陈 酿

编辑 | 小 橘

8月5日,阿里巴巴披露2023财年一季度财报(自然年第二季度)。

数据显示,集团本季度实现营收2055.6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受到4、5月疫情影响,经调整EBITA为302.5亿元,同比下降18%。营收与利润均高于市场预期。

不过在多种宏观不利因素下,阿里云仍然保持了韧性增长,不仅继续保持盈利,而且部分核心数据相当亮眼。


如果说数字商业板块基本完成探底,那么阿里云的现状,可以抱着更为乐观预期。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提升合作伙伴收入占比,从而既可以让整体营收持续增长,同时也能不断改善盈利能力。

其次,坚持自研和强化生态的战略下,阿里云可以在技术深度与商业道路的广度上领跑行业。

从宏观层面看,当下云计算市场正迎来两个结构性增长机会——政策支持与智能化加速,没有必要因为短期波动,而低估阿里云的长期价值。

盈利常态化

本财季中,阿里云营收增速仅次于中国批发商业的业务板块,不过中国批发商业占总营收比重仅为2%,对整体财务数据影响非常有限,相较而言,占比达10%的阿里云更为重要。

过去一个财季,阿里云营收在抵销跨分布交易前和抵销后分别增长至239.38亿元和176.85亿元,经调整EBITA盈利2.47亿元,连续七个季度实现盈利。

营收增长主要来自生态伙伴的收入贡献占比持续三年增长。

数据显示,生态伙伴为阿里云带来的收入贡献从2019财年的25.8亿,增长至2022财年的185亿,四年间增长超过7倍,占比接近该财年总营收的25%。财报预计未来生态收入贡献占比将持续提升。

这主要得益于市场对云计算的认可有了明显改观。非互联网客户增长复苏,几乎完全对冲了互联网行业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金融服务、公共服务,以及电信行业。

而净利润增长除了营收规模扩大的拉动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规模经济与成本优化。云服务领域高度依赖规模,只要阿里云继续保持营收增长,利润会释放得更为充分。

另外,运营效率提升与运营成本下降,也在持续产生效应,比如上半年阿里云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与人员结构的优化,

今年以来,整个行业头部效应已经十分明显,IDC发布的2021年全年与今年一季度国内公有云市场数据显示,2021H2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为36.7%,其它为25.1%。今年一季度,阿里云市场份额扩大到40%,其他下滑到23.1%。

而且阿里云的榜首位置相当稳固,仅仅一个季度,其与行业第二的差距扩大了3.4%。

放眼全球,亚马逊云(AWS)、微软(Azure)、阿里云形成了头部三强,其中亚马逊云与微软两家美国科技巨头,这些年都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在国内涌现五朵金花的同时,它们也在暗自发力。

亚马逊云科技希望通过针对国内市场的“三驾马车”,进一步缩小与阿里云在国内IaaS+PaaS公有云全球交付市场的差距。

而微软云是全球唯一一家覆盖IaaS、PaaS、SaaS的云巨头,依靠公有云平台、生产力云平台、商业智能应用平台、低代码开发平台组成的矩阵,同样对国内云厂商构成巨大威胁。

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亚马逊还是其全球市场上的对手微软,在中国市场都希望瓜分本土巨头阿里云手中的市场份额。


不过阿里云多年来一直敢于与亚马逊、微软展开较量的国内云厂商,过去三年,阿里云海外市场增长超10倍,自2017年以来,市场份额连续六年正增长。

需要客观认识到,中美IT市场与生态成熟度存在较大差异,国内云计算厂商不仅需要守住国内市场,而且还需要根据本土市场与自身条件,走一条自己的道路。

阿里云率先盈利、上岸,并且持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为国内同行提供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范式。

自研与生态优势

寻求规模效应的确是云计算的特征之一,但阿里云很早便意识到,没有技术护城河,徒有规模的“虚胖”是无法完成长跑的。

坚持自研与伙伴优先,使得阿里云不仅在技术和生态上建立优势,而且也走得更稳。

如今,阿里整体上强调高质量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阿里云也聚焦到云计算的本质。

2022年6月的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总裁张建锋表示,阿里云今年最重要策略是“B2B”,也就是“Back to Basic”,回到云计算的本质。

他指出,云计算进入了一个关键的突破期,“如果我们定义好下一代的云,中国云计算就有超车机会。”这表明阿里云虽然已经率先盈利,但不仅没有安于现状,反而持续增加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

简言之便是业务上向生态让利,明确“伙伴优先”政策。

在2023财年的第一个财度中,阿里云先是发布了一款云数据中心专用处理器CIPU。这款专用处理器扮演着替代CPU的角色,被认为是推动云计算走向下一个阶段的关键技术。

一方面顺应了数据密集型计算大幅增长的趋势,同时也将改变数据中心内部以CPU为核心的计算架构,从而为客户提高计算性能。

软件与硬件一体化是阿里云自研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今年以来,阿里提出了以"飞天+CIPU"为核心的全新架构体系,自下而上地建立完整的自研技术体系。

芯片层面,阿里云基于“一云多芯”战略对多个架构进行适配,同时兼容包括AMD和鲲鹏在内的多种CPU,具备多种算力输出能力。另一方面自研CPU芯片倚天710,目前已在阿里云数据中心内部规模化部署。

此外,在网络层、存储层、计算层皆有新的突破。例如在网络层实现RDMA(远程直接数据存取)技术的通用化和平民化,阿里云的eRDMA使得客户能够在大规模组网时,构建更大的计算集群。

依靠自研构筑技术护城河之外,生态决定了商业实践的成效。

财报提到,阿里云推出了加强生态体系的举措,其中包括面向合作伙伴的激励项目,并对生态伙伴收入占比提出了明确的数字要求。

上个月,2022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释放了恪守边界的信号,根据不同伙伴能力标签,构建分工明确的合作模式,共同做大蛋糕。为了表现诚意,阿里云宣布OpenTrek向伙伴全面开放。

需要说明一点,OpenTrek是阿里云将多年在各行业通过实践积累的产业智能化能力进行封装的产品。

针对此前大厂为了争抢份额,大打价格战,阿里云另辟蹊径,新增五个货真价实的权益体系,并试图通过降低政策变动频率、引入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的方式,提供清晰、确定性强、有连贯性的服务。

有迹象表明,今年钉钉加速了商业化进程与PaaS化,这使得钉钉可以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在免费版本基础上推出三种商业化版本与多款商业化产品。未来会大概率成为阿里云体系内第二个盈利点。

度过野蛮生长期后,云计算厂商盲目用低价抢夺客户并不可取。过去半年,作为行业龙头,阿里云释放的信号是“回归云计算的本质”,加强技术优势,也加强生态合作,让自己和伙伴都在做自身最擅长的事。

行业需要技术的孤勇者,而非商业化的孤勇者。

结构性机遇与潜在增长点

当下,云计算领域存在两个结构性机遇,一个是政策东风与政策支持,另一个是智能化带来更高算力需求。

近期谷歌、亚马逊公布新财季业绩,即便增速有所放缓,可是云计算在业务中的整体占比均在增长。

云计算是中国IT产业中少有的大规模产业化的赛道。事实上,以阿里云为首的中国云厂商在核心技术上自研且有技术壁垒,从而让中国能够在关键技术上缩小与美国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率先完成弯道超车。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东数西算”的指引下,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各地算力建设与拔地而起的智算中心,迅速拓宽了国内云服务市场。


何况,作为算力中的新一代技术,云计算扮演者重要角色,比传统IT更面向未来。

今年以来,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高算力行业兴起,例如自动驾驶训练亟需大规模算力需求覆盖。


阿里云此前便在为路特斯、上汽智己、毫末智行、赢彻科技等企业的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提供算力和技术支持。

8月2日,小鹏汽车宣布在乌兰察布建成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用于自动驾驶模型训练。


据了解,“扶摇”基于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算力可达600PFLOPS(每秒浮点运算60亿亿次),将小鹏自动驾驶核心模型的训练速度提升了近170倍。

今年以来,阿里海外市场动作频频。

早在3月到5月,阿里云在韩国、德国、泰国新增三座海外数据中心。紧接着于6月同泰国国家电信签署合作协议,阿里云将提供云计算、钉钉和多种附加产品,为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上个月,阿里云在葡萄牙波尔图建立的区域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以满足相关地区高速增长的数字化服务需求。

截至上个财季,在全球范围内,阿里云已覆盖27个地域、运营可用区达84个,一张横贯欧洲、中东、东南亚的服务网络已基本搭建完成。

由于两个结构性机遇出现,阿里云等国内云厂商的普遍存在确定性增长预期,而完成海外基础设施搭建与布局,则可能为阿里云带来一个新的潜在增长点。

因此,有理由相信,当下短期波动的影响有限,在数字商业板块触底,阿里云兑现预期时,集团的长期价值也将集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