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纷纷入局,咖啡赛道为何忽然这么香?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职场人将咖啡视为唤醒灵魂的“续命水”,用一杯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成为不少人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咖啡赛道变得愈发拥挤。不久前,李宁申请注册“宁咖啡 NING COFFEE”商标;而在此之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同仁堂、中国邮政、狗不理等企业也纷纷表示要卖咖啡。
就连坚持走“技工贸”路线的华为也开始进军咖啡赛道了。日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被曝出正申请注册“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标,分类为43类餐饮住宿,服务内容有咖啡馆、餐厅、饭店、流动饮食供应等。
大厂为何搅局咖啡赛道?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消费者突破3亿人次;预计中国国内咖啡市场将保持27.2%的增长率,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正是这庞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了咖啡行业近年不断吸引入局者的重要原因。
有业内人士指出,品牌跨界要注重品牌调性的适配。随着中国消费者饮食观念发生改变,咖啡不仅拥有年轻化消费群体,更迎合了大众健康消费的需求。
根据艾瑞网发布的《咖啡行业七大风向》显示,目前我国现制咖啡在整体咖啡市场中虽占比较低,但增速明显,90后成为现制咖啡的主力消费群体。
此外,年轻群体还赋予了咖啡多种功能性需求。除口味多元化外,减脂燃肥、健康养生也成为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这与李宁、同仁堂等一众品牌的形象定位不谋而合。
尤其是中国咖啡市场的规则变化,似乎更让人浮想联翩。星巴克中国市场净收入下降14%,瑞幸则首次经营利润转正,这也让人开始相信,虽然是舶来品,但今天的国产咖啡同样能打。
看着这些,谁又能不眼馋?那些大厂、巨头、老牌企业,当然也没理由要求他们万花过眼、不动凡心。
不过,如果仔细梳理这些案例,跨界咖啡多少有点破冰自救的意味。据公开数据显示,李宁近三年的线下销售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同仁堂则是从2018年起营收与利润数据持续低迷;狗不理新三板上市不到5年便宣布摘牌,摘牌前的财报数据低迷;至于“两桶油”、中国邮政等,也都面临传统业务增长天花板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多少有点陷入“副业焦虑”的意思,着急要开辟新增长点了。包括前不久因为推出冰淇淋而大火的茅台,最近也出现了销量、销售额双下滑的局面。大企业从副业上想点办法,或是未雨绸缪,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华为可能算是例外,华为2021年净利润同比大增75.9%,可谓高歌猛进。不知华为入局咖啡市场,是想成为一个“狼性”的搅局者,还是只想试试水、玩玩票?
千亿咖啡市场竞争激烈
也正是大厂的搅局,当下的咖啡赛道已经非常拥挤。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咖啡相关企业15.9万家,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2.4万家,注册企业增速达到18.9%。咖啡相关企业融资事件合计发生180起,融资金额超420亿元;2022年1月以来,已发生融资事件12起,融资金额超30亿元。
跨界成为咖啡行业一抹新奇的风景。中国邮政、“两桶油”、同仁堂等巨头相继推出自己的咖啡品牌。
今年4月,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宁咖啡NING COFFEE”商标。5月初,李宁公司公开回应称,公司关注零售终端的消费者购买体验,希望通过优化店内服务,提升顾客在购物时的舒适度和体验感。在店内提供咖啡服务,将会是李宁针对零售终端消费体验环节的一次创新尝试。
“两桶油”更早已进入咖啡市场。2018年,中石油在旗下昆仑好客便利店卖起现磨咖啡。2019年,中石化易捷便利店发布新品牌“易捷咖啡”。
还有,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老字号同仁堂在2020年创立了“知嘛健康咖啡馆”,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等“药材”咖啡。
这些巨头们入场之后,究竟有几分胜算?
先不谈胜算,挑战肯定会有的。比如,虽然有海量的网点,但是能释放出多大作用?门店最多承载的是基础作用,咖啡与中药、石油、服饰场景有着明显不同,想要买服饰的消费者,通常不会想着在店内点杯咖啡,更何况,咖啡或许还会挤占体验空间。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巨头们当前的模式能否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相匹配,是挑战之一。比如,国外集餐饮加油等多种场景于一体的加油站模式已经成熟,但国人的习惯程度并不高。
咖啡的消费场景包含两个条件:一是舒服的空间,二是高质的产品,两者起码要具备其一。如果巨头们在咖啡品质、技术、服务等方面缺乏差异化能力,很难有所收获。
如何将咖啡与自身品牌调性相结合,推出消费者喜爱的咖啡产品,是一个重要课题。
当然,跨界卖起咖啡的,无一例外都是已坐拥着数量庞大实体门店的巨头,咖啡只是一个无伤大雅却极具想象力的副业。若尝试失败,不会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若尝试成功,说不定会开辟出另一片天地。
最近更新
-
减持传闻加身,“万亿”比亚迪是否被高估?
科技 · 07-27 18:41
-
苹果iPhone 14“改头换面”,国产旗舰又输了?
科技 · 07-24 20:03
-
茅台冰淇淋,“雪糕刺客”的天花板?
科技 · 07-21 15:37
-
出货量跌回十年前!厂商纷纷砍单,手机市场寒风瑟瑟
科技 · 07-17 10:23
- 分享一只低位芯片股!核心产品唯一自主研发,高成长+高盈利
-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能否国产替代?
- 33议重组标的:还剩8天发进展公告,订阅即可跟上!
- 每周一股 | 本周重点关注:核心补涨品种,抓住这一关键机会!
- 我们这两个重要邻国,因为老大哥问题又吵起来了
- 国产替代紧迫性较高的分支梳理
- A股企稳回升,半导体成新主线,值得投资吗?
- 车辙里的镇江商业文化(2)
- 激光雷达战场越来越激烈了
- 巴菲特也扛不住!二季度亏损2933亿,还要继续加仓石油吗?
- 30议重组标的:还剩12天发进展公告,订阅即可跟上!
- 29议重组标的:还剩13天发进展公告,订阅即可跟上!
- 军工产业具备什么样的价值驱动?各级链条关系潜在价值分析
- 31议重组标的:还剩11天发进展公告,订阅即可跟上!
- 32议重组标的:还剩10天发进展公告,订阅即可跟上!
- 分享一只低位芯片股!核心产品唯一自主研发,高成长+高盈利
- 国防军工掀涨停潮!行业ETF大涨超4%!半导体龙头集体反弹,国产替代逻辑再强化?
- 一个80老太引发的血案,关注科创板
-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能否国产替代?
- 守好手中的筹码
- 高端合金龙头!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中报业绩加速增长
- 十八议重组标的:最多还剩20天,抓紧时间上车!
- 每周一股 | 本周重点关注:核心品种,技术面修复!一触即发机会来了!
- 二十议重组标的:还剩18天(也有可能提前)今天异动了,抓紧时间上车!
- 23议重组标的:还剩15天(也有可能提前),订阅即可跟上!
- 22议重组标的:还剩16天(也有可能提前),订阅即可跟上!
- 21议重组标的:还剩17天(也有可能提前)连续两天异动,订阅即可跟上!
- 十九议重组标的:还剩19天(也有可能提前),抓紧时间上车!
- 新能源+智能制造上游关键器件,景气度提升,股价频频异动
- 美联储7月什么时候加息 2022美联储加息时间表一览
专栏推荐
-
研选 浓缩机构研究精华,提前捕捉市场风口 1357人已购
¥258.00/月 -
排股掌内功心法 股市修炼有三大要素,即方法、选股、择时。 59人已购
¥399.00/月 -
尾盘擒牛之如何选股? 学完这些方法,告别选股难! 4人已购
¥288.00/月 -
强庄集中营 板王掘金强庄集中营,热点强庄+涨停突破好股,你要的都在这! 74人已购
¥488.00/月
推荐阅读
-
龙光:将暂停支付5笔美元债到期利息 将尽快提交境外债务管理方案
-
国内厂商市场份额望快速提升!半导体设备中标数量高位运行,一文梳理核心标的
-
妖股尚乘数科“显形”:市值3天蒸发1772亿美元,李嘉诚公司火速撇清关系
-
拜登将签芯片法案,狂砸5800亿,影响多大?万亿市场躁动!
-
激光雷达战场越来越激烈了
-
共享单车行业数据分析:46.9%中国网民看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前景
-
农产品行业数据分析:52.74%网民在线上渠道购买农货原因是商品选择多
-
系统出Bug多出30万张优惠券血亏?和府捞面为啥选择认账
-
户外移动电源:华宝新能、EcoFlow上演“龙虎斗”
-
农产品行业数据分析:59.75%网民认为农货消费不足之处是难购买更多地区农货
-
共享单车行业数据分析:预计2022年中国共享电单车投放规模为495万辆
-
新能源汽车潮涌马来,最大厂商Perodua押注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