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对于近些年来的手机行业来说算得上景气了,全球13.548台的出货量已经接近了2019年的水平,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5.7%。不过到了2022年,情况突然急转直下,根据信通院公布的数据,今年2月,国内手机销量为1477万部,同比大跌三成,和1月的3274万部相比更是“腰斩”。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苹果的出货量仅下跌了4%,再考虑到三星在国内微乎其微的份额,可以断定这次下滑潮主要源自国产品牌。著名分析师郭明錤也爆料,由于需求量下降,中国手机品牌已经削减了1.7亿部手机的订单,相当于原计划的20%。而且,这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消费者需求无法快速恢复,那么“砍单”还会来得更为猛烈。

下游的手机销售也很快受到了影响。有媒体走访甘肃、湖北等地的线下手机卖场,很多经营者都表示,近些年手机销量、利润都有了明显的下滑,部分卖场开拓了配件、售后、宽带办理等业务,而部分规模较小的卖场则只能转行或关店。

疫情导致厂商产能和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双双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手机行业的萧条之态和这固然也有很大的关联。不过,在疫情尚未爆发的2017-2019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就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下滑。因此,将行业的现状单纯归结于疫情,并寄希望于疫情结束一切就会恢复如初,显然是不现实的。

消费者为什么不愿意换手机了?

作为手机消费主力群体的年轻人,也很自然地被视作了手机销量下滑的“元凶”。通常来说,年轻人愿意购买更昂贵的手机,并且换机频率也更高。自从iPhone 4系列在国内大放异彩以来,手机一度在消费者中成为了“年货”,一年一换手机成了很多人的常态。在苹果官网购买手机,就能看到Apple Care+服务的旁边标注着“同时加入iPhone年年焕新计划”字样,还有视频创作者也将线下换机作为了每年的保留节目。

但如今,年轻人的换机意愿却出现了显著下降。今年3月,一个名为“你有多久没换过手机”了的话题出现在了热搜上,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的手机已经用了三四年,出了问题能修就修,续航下降了就换电池,除了容量不够这种硬伤之外,实在想不到太多换手机的理由。

抛去种种客观存在的外界因素,造成手机销量颓势的核心,还是产品力的显著下滑。

必须要看到的是,如今的手机显得愈发缺乏新意。厂商们不是没有尝试过新的噱头,但无论是5G还是折叠屏,对于消费者的刺激效果都没有想象中的好。尤其是被强推了多年的5G,至今都缺少一个在消费者端的“杀手级”应用,今年1月甚至出现了5G手机销量下滑而4G手机销量提升的情况。因此,手机厂商在浅尝辄止的“创新之外”,只能继续走延续了十几年的“卷影像”老路。

在基础的体验方面,如今的很多手机也都无法让人满意。芯片性能是一方面,但毕竟高通芯片近两年的表现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再多谈它对于各大厂商的拖累也没有意义。除去这个“公约数”,各大厂商自己也各有各的不足。

小米曾经引以为傲的系统近两年却成了阻碍其更进一步的掣肘,每次MIUI发布新版本后,视频网站上都会出现风格迥异的晒Bug视频;vivo和OPPO这对亲兄弟在近两年先后发布了搭载自研影像芯片的产品,但却出现了拍摄视频掉帧、闪烁等硬伤,再结合其不低的售价,还是难以摆脱“高价低配”的帽子;华为遭到制裁固然值得同情,但是手机品质不如以往的却仍维持着相对较高的定价,也着实让很多想要用实际行动表达支持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即便是苹果,高刷、续航这些被抱怨已久的问题拖到了2021年才有了解决的迹象,而散热、信号、鬼影等会对日常使用造成重大影响的问题至今甚至没有得到官方的正面回应。很多人会认为,苹果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在“同行的衬托”下,这显得“可以但没必要”。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讲,给商家“挑刺”本就是天经地义的行为,如此处处为商家着想,只会让他们更为肆无忌惮。作为一名多年的苹果用户,我衷心地希望苹果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正在为此努力着。

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已经严重到了抛开售价看都有些不可接受的地步,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为手机买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上下左右,八仙过海

手机行业存在的问题已经是显而易见,不同的厂家也都给出了自己的破局思路。

向上看,苹果相对稳健的表现证明了,高端产品仍对用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小米、OPPO、vivo、荣耀等品牌在近些年都纷纷推出了5000乃至更高价位段的产品。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产品仍存在着明显不足,但只要这些品牌不是将“高端”视为营销噱头,而是在质感、性能、影像等方面不断实现突破,一点一点进步,那么自然会更愿意买单。

向下,下沉和细分市场同样值得注意。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目前许多手机卖场都由经销商出资开设,因此线下扩张对于手机产品来说并不需要付出太多成本。通过在下沉市场大规模扩张,并且用一些主打性价比的手机打开市场,对于手机品牌的销售情况和品牌形象打造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细分市场曾为很多人所不屑一顾,不过在这个蛋糕越来越少的年代,能够多分到一口对于厂商来说或许就能有很大的帮助。以游戏手机为例,小米注资的黑鲨、努比亚旗下的红魔都将自己定义为了纯粹的游戏手机品牌,飞速发展的vivo子品牌iQOO,在成立之初瞄准的也是游戏赛道。根据Newzoo发布的统计,2021年全球手机游戏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907亿,这势必能对游戏手机有所带动。

很多人曾将细分市场视为“伪需求”,但在电科技眼中,这更像是“伪供给”。就以今年推出的某款“电竞手机”为例,打着这样的名头,但就连运行《王者荣耀》这类负载较低的游戏都强制降分辨率,消费者自然只能大呼上当。这只是细分市场的一个缩影,许多厂商对这片市场的态度仍然是瞻前顾后的,既想突出特征,又想四平八稳,最终做出的产品只能是一个比上性能不足,比下性价比又低的四不像。

因此,既然细分市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那么厂商就应该拿出更强的魄力,要做游戏手机,那么就应该适当牺牲拍照,尤其是自拍功能,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帧率、散热等方面;如果想做拍照手机,那么就不必过度宣传产品的芯片有多么强大,多放一块影像芯片、多研发一些摄影算法才是更为实在的做法。

最后,除了在手机领域纵向寻找突破口,横向来看,科技行业也有很多发展机会。华为就从通信、手机逐步拓展到了电脑、智能家居、显示、声学乃至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小米高调宣布造车,苹果则在AR领域动作频频。跨入新赛道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自然也是重大的考验,但一旦成功迈过这道门槛,对于其综合竞争力也将是一次巨大的提升。

在高速发展了十多年后,智能手机迎来了一场寒冬,瞬息万变的环境下,即便是苹果这样的巨头也无法保证自己能永远稳坐钓鱼台。因此,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手机厂商的主题必将是寻找破局之法。或许,谁先推出设计激进的产品,谁先做出看起来最疯狂的改变,谁就有希望成为行业的下一个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