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美国参议员莫勒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将美国各地的超级计算中心连接到一个高速网络上,并使其它部门的工作也进入高性能计算领域。

几乎同一时间,美国13家主要计算机公司的执行总裁们也联合起来进行游说,鼓吹美国现有的国家研究与教育网络应当超越政府部门和大学的界限,进入遍及全国的办公室和家庭。而此中的关键,是要建设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也就是一个宽带数字网络。

议员和商界的呼吁奏效了。1993年9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和商业部长布朗正式宣布施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这个计划,被后人通俗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这个计划宣布仅仅五年之后,美国商务部发布了一份报告:

《浮现中的数字经济》。

这份报告石破天惊地提出了一个观点:

对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核心资源,将由“货币”变为“信息”。

这个观点颠覆了过往工业时代人们笃定的信念,也让美国在数字经济的新轨道上率先狂奔。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先后布局云计算、大数据、先进制造、5G、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并提出“数字政府”战略。

美国拉开数字经济发展大幕的1998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刚满4年,电脑还是个稀罕物件。

但如今,20多年过去了,在数字经济的赛场上,两个国家的距离正在越拉越近。

1

数字时代的“地基”

我们已经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

在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我们已经来到了一场新的革命之中。但与过往的蒸汽机、发电机和计算机不一样,这一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成了略带抽象意义的数据。

你的身份证号码、你的体检信息、你的购物偏好……都有可能产生价值。海量的数据衍生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更高级的经济阶段。关于数字经济的意义和未来图景,笔者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来袭,数字经济成为战略新高地》一文中已经详细讲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查看。

按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定义,数字经济主要由四大组成部分: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

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四大部分里,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都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是经济创造的“主引擎”。

而数字化治理强调多主体参与,致力于构建良好的数字生态,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数据价值化则涉及数据采集、数据交易等环节,可以归类为生产要素。

在这其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更是重中之重。我们用一个通俗点的说法来解释下这两个概念:

数字产业化:把技术变成一个产业、发展成一个产业。

产业数字化:用技术赋能产业,达到降本增效、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其中,数字产业化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承担着“地基”和“先导”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数字产业化”?

从定义上来看,数字产业化是指以信息为加工对象,以数字技术为加工手段,以意识产品为成果,而形成的一种产业。

通俗点说,就是把数字技术变成产业。从数字产业化内部来看,可以分为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以及互联网业。大家熟知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还有华为、京东方以及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可以看做是数字产业化的组成部分。

一个更经典的例子来自超级计算机领域。2017年6月19日,德国法兰克福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来自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

“神威”到底有多快?在当时,它有三个“世界第一”指标:系统峰值性能每秒12.5亿亿次,持续性能每秒9.3亿亿次,性能功耗比每瓦特60.5亿次。其1分钟的计算能力:

相当于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

依托“神威·太湖之光”,中国能完成百万核规模的全球10公里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数值模拟、2周内完成常规10个月计算量的上海药物筛选和疾病机理研究……在气候气象、先进制造、航空航天、高能物理、生命科学等几十个应用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价值。

换句话说,你每天看的天气预报、你乘坐的飞机、你使用的手机,甚至是你吃下的粮食,都和这玩意有关。要实现更加精确的天气预报、要用上性能更强大的手机、要吃上营养更丰富的粮食,都需要超级计算机的算力。

你看,超级计算机应用于各个具体领域并产生价值,进而形成产业,这就是简单版本的数字产业化。

而对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来说,数字产业化就是“地基”。试想一下,没有5G基站,你的5G手机有啥用?没有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支持,我们可能连明天的天气都无法精准预测。没有互联网的连接,我们不可能用上网购,买个正宗牛肉干都得奔波千里……正是以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以及互联网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化,搭建起了我们在数字时代赖以生存的底座。

如果把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比作一栋楼,数字产业化,可不就是那个地基嘛。

2

新的增长引擎

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的作用,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从规模来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统计,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19.1%,占GDP比重的7.3%。

如果把目光放到数字产业化内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整理,我们大概可以一窥各个板块的数据情况——

电信业:2016-2021年,中国电信业务收入呈上升趋势。2021年,电信业务收入1.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

电子信息制造业: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在41个大类行业中,排名第6,增速创下近十年新高。

软件业:2021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4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4994亿元,同比增长17.7%,两年复合增长率为15.5%。

互联网业: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5500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上年加快8.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16.8%。

这是宏观上的数据。再从微观上来看,电信行业的中国移动,2020年度营业收入达到7680.7亿元,净利润1078.43亿元。

再看华为,2020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8914亿元,净利润646亿元。

再来看互联网领域,同样是2020年,腾讯营收4820亿,净利润1598亿;阿里营收5097亿,净利润1492亿;京东,营收7458亿,净利润 494亿……

试问,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有几个能做到这个营收和利润?

在数字经济更发达的美国,数字产业化带来的经济价值更为明显。看看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前五名几乎被美国科技公司包揽。

苹果,2020年营收总额为27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8万亿元),净利润总额达到了57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700亿元)。

微软,2020财年营收14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000亿元),净利润44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800亿元)。

谷歌,整个2020财年营收为18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万亿元),净利润40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600亿元)……

这些企业,恰恰都是数字产业化的代表。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都走在世界的前面。它们也毫无疑问地成为全球通信、电子、互联网领域的领路者。

苹果的一个芯片、微软的一个操作系统、谷歌的AI技术……这些,都能拿捏全世界的经济命脉。

随着数字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企业未来还将迸发出更多的可能。如果把国家之间的竞争比作战争,那这些企业,就是核武器。

对中国来说,在数字产业化的进程里,我们熟知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产业、区块链等一波波“数字产业”浪潮,正在奔涌而来。

这些浪潮,不断地转化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无人驾驶、远程操控、灯塔工厂……这些站在时代最前沿的高端技术,都将成为这个国度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3

前路多艰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到全球,数字领域的竞争已经接近白热化。

以2020年的数据来看——

规模上,发达国家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4.4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74.7%,是发展中国家的约3倍;

占比上,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54.3%,远超发展中国家27.6%的水平;

增速上,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3.1%,仅略高于发达国家数字经济3.0%的增速。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数字经济蝉联世界第一的是美国,规模达到13.6万亿美元,中国位居世界第二,规模为5.4万亿美元。

这种差距,远不止看得见的经济价值,背后还是一场算力革命。

早在2018年,神威·太湖之光就被来自美国的Summit超越。这台机器的峰值算力可达每秒200 千万亿次计算,比神威·太湖之光快60%。

Summit强大的性能背后,近28000块英伟达Volta GPU提供了95%的算力。

基于这种长期的算力积累,时至今日,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前十里,美国占据了整整5席!

美国的数字经济之所以在全球遥遥领先,同样源于强大的算力储备。而这些算力,正是由一个个英伟达、微软、苹果这样的组织贡献的。

哪个国家能尽早把这些底层架构搭建起来,就能更早拥有强大的算力,就能更早让本国的数字经济拥有腾飞的动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是一场算力的较量。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3家美国公司垄断了全球手机和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2021年,在手机端,安卓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iOS系统占比超过20%。电脑端同样如此,2021年Windows市场占有率高达75%,苹果的OS X为16%。

谷歌、微软和苹果,牢牢盘踞在全球操作系统的山巅。中国手机厂商免费使用安卓的代价,就是随时可能被“断粮”。

往更深层次看,算力决定了生产力,而生产力则决定了竞争力。

以芯片行业为例,如果说光刻机是芯片工业制造领域的明珠,那来自荷兰的阿斯麦,就是手握最亮明珠的那个人。

这家企业,在全球中高端光刻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高端光刻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芯片制程在14纳米节点以下的光刻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00%,几乎没有对手。就算是台积电、英特尔、AMD这些芯片大厂,都得看阿斯麦的脸色。人家甚至放言:

即使把全套光刻机的图纸给你们,你们也做不出来。

这种底气的背后,是工业硬件和工业软件的绝对碾压。小小的芯片,从90纳米到28纳米、14纳米、7纳米、5纳米、3纳米……看似缓慢,实则需要极其强大的技术支撑。芯片还只是冰山一角。上至核武器、航空航天、超音速飞机等国防项目的研发,下至互联网经济、衣食住行,都有赖于这些底层技术。

在数字时代,这些玩意,就是阳光、空气和水,离不开。你想想,当全世界都在用5G的时候,就你一个人还在用4G甚至是3G,你能赶上人家吗?

在数字世界里,数字产业化要做的事,正是搭建好这起支撑作用的底座。

4

结语

差距客观存在。要弥补差距,我们必须知己知彼。

美国的数字经济何以强大?正如本文开篇所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就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项国策。在当时的克林顿政府看来,建设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不仅仅是计算机行业或电信行业的事,更是未来美国新型社会资木的核心,是美国科技战略的关键部分和国家最优先的任务。

在这样的战略基调下,自1993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开始,美国在近30年间推出了30多条战略或政策,在数字经济领域开足马力。联邦云计算战略、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数字政府战略、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不得不承认,很多计划确实很前瞻。资金投入上,仅2015-2020财年,美国国防部共申请22.4亿美元预算经费用于人工智能技术科研活动;2021财年预算向人工智能、5G、微电子等关键领域投入70亿美元研究经费;《2021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承诺在5年内投入约2500亿美元用于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半导体等关健科技研究领域……

老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没错,数字基建就是数字经济的必修之路!而在数字经济里,数字产业化,做的就是修路的事——

把最基础、最前沿的技术做成一个个产业,像血管一样联通整个社会。

对个人而言,数字产业化可能是网速快上一倍,可能是自动驾驶更加安全;对企业而言,数字产业化可能是记账更加高效,可能是更快找到客户;但对一个国家来说,数字产业化是强大的必经之路。

在不久的将来,当所有生产信息都数据化的时候,谁掌握更多的数据,谁就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掌握更多数据,取决于数字产业化的完备。试想一下,两军对垒,你手上是三八大盖,对方是榴弹炮、激光炮、原子弹,这仗还怎么打?

数字经济是人类历史上技术最密集的经济形态,要在这场战役中取得竞争力,必须拥有强悍的数字技术创新能力。

而这一切的密码,就藏在数字产业化的一个个技术底座里。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已经在行动了。自2020年开始,高层就开始加大“新基建”的布局力度,这个以5G基站建设、特高压、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核心的基建计划,正是中国全面迈向数字时代的关键一步。这一切,像极了30年前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启幕。

发令枪声已经响起,一个新的时代,正在以光速飞来。